财经纵横

环保斗士曝光3800水污染企业 包括知名跨国公司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1日 02:01 信息时报

  

环保斗士曝光3800水污染企业包括知名跨国公司

马军被人称为“环保斗士”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本版撰文 时报记者 孙婷婷 实习生 吴燕婷

  本版摄影 时报记者 黄亦民 郭柯堂

  马军自我评价说,水资源保护是个复杂的问题,要使发展与保护达到平衡,绝不是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机构就能够解决的,要全社会参与进来。自己想要致力于环保信息公开方面,让公众参与到污染的防治中来,希望能够推动公众参与,保证当代人能享有基本的环境质量,另一方面,也为子孙后代保留下一些自然遗产。

  做记者近十载

  黄河断流,1998洪灾,他都亲历前线调研,不断接触到环境方面事件,让他找到了做事的方向。

  在1月25日广州环保论坛上,接受时报记者专访尹始,马军就透露自己也曾是个风里来雨里去的记者,黄河断流,1998洪灾,他都亲历前线调研过。

  1993年,从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新闻系毕业的马军受聘于香港《南华早报》,后在南华早报网站北京站工作,作为一名研究员他走访祖国大江南北进行实地采访搜集素材做研究,2002年转到一家环境咨询公司工作,他与环境保护结下了不解之缘。

  马军并不认为自己能够成功转行会比其他的记者有优势,“我只是在做媒体的过程中坚持了自己想做点什么的理想,而不断地接触到环境方面事件,让我找到了做事的方向。”对于理想的追求,他利用一切可能出差的机会去实地调研搜集素材,2004年,他又受邀请,到美国耶鲁大学交流学习,用了两个学期的时间做中美在环境保护工作方面的对比。

  1998年洪水触动了他

  黄河是如何从一条机能完善、养育着数亿人民的河转变成今天人们的“心腹之患”?他开始实地调研,走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这些都成为《中国水危机》的素材。

  是什么促使他转行呢?他对记者讲述了两个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事件。上世纪90年代正是黄河断流的高峰期,最严重的一年是1997年,有260多天没有水注入到海里,做记者的马军亲眼看到黄河断流、水污染的状况,“我开始觉得我们的治水思路是有偏差的。”

  而后发生的一件事留给马军的印象最深,而且让他非常担心:当时,他在黄河边上的一座现代化大楼里采访几位治水工程师,工程师们在谈宏大的、成功的治水经验,并且说这个经验有效治理了黄河,可以运用到其他的河流治理上去,而在马军看来,这极具讽刺性,“就在我们眼皮子底下的黄河已经处于一种断流的状态了,如果其他河流复制这种治水方法后果会变成什么样子?”这促使马军开始关注水污染防治的问题。

  而真正触动马军开始深入研究水污染问题的是1998年那场洪水。据他回忆,“当时每天都跟抗洪一线一起,与河水对搏,做着惊心动魄的报道。”他说那次洪水水量不是最大的,但却造成了最大的损失。这时他反思:黄河是如何从一条机能完善、养育着数亿人民的河转变成今天人们的“心腹之患”?于是在做报道的时候开始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他开始尽可能利用出差的机会来进行实地调研,走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这些都成为《中国水危机》的素材。

  公布“中国水污染”地图

  水污染地图2004年~2006年的数据显示,广州市昊天化学集团公司等22家水污染企业上了黑名单。

  3年前,马军的水污染地图开始陆续披露水污染企业,多个城市的水污染源分布图也逐步绘制,目前已经累计披露了3800家企业。据马军介绍,网站的数据信息绝大多数是国家环保总局、省级、地市级环保部门提供或者已公布的信息的,一小部分是权威媒体经环保或相关政府部门确认曝光的企业。水污染地图只是对这些数据进行了系统的列表,并有注明数据来源。

  记者在水污染地图上看到,自2004年到2006年的数据显示,广州市昊天化学集团公司等22家水污染企业上了黑名单。上面还标注了信息源自国家环保总局,以及企业的污染记录:墙外四周500米范围内有居民1.2万人,1500米内有10万人。液氯罐装区无浓度超标报警装置,无事故应急池,应急设备不完善,存在严重的环境安全隐患。1月30日晚,已身在北京的马军又向记者透露了最新消息,前一天他已经亲自赴实地,完成了东莞福安和番禺梅山-马利酵母两家有污染记录的公司,在广东的污染地图上进行定位,带有红色醒目的标记在地图上指出了这两家污染企业。据了解,参加完参加完25日广州论坛后,他用了几天时间走访珠江口。

  企业没污染才撤下

  被披露的企业在国外总部的压力下才前去与他沟通,马军要求企业要么提供政府部门的证明书或者第三方的审核证,证明它已无污染,否则绝不从地图上撤下。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3800家企业没有对这些数据提出异议的,而且还有企业愿意主动与他进行沟通。但是马军认为这还不够,地图披露企业后,企业在国外总部的压力下才前去与他沟通,希望能够将名单从地图上撤下,一方面马军认为企业能够主动沟通是好事,但是他认为企业只是想运用公关的手段解决问题,而不是实际解决污染问题还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他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企业要么提供政府部门的证明书或者第三方的审核证,证明它已经没有污染,不然不会更改企业在污染地图上的状态。

  作为一个民间机构,他率领的公共与环境研究中心在资金、人力、能力、资源方面都存在不足,外在的还有一些“隐形”的阻力。比如在数据搜集、实地考察时,有些地方对污染水资源的企业只处罚并不公布名单,这都加大了马军的工作难度。他希望各地的环保组织能够进行本地考察,将污染企业定位,这也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体现。

  而未来,他还要继续丰富水污染企业档案、城市水污染地图、污染城市排名,完善现有地图的公众对污染企业的搜索功能,与此同时,他还想绘制一幅中国空气污染地图……

  考察故事 荒原地“骆驼城”惊见移民村

  马军说:“考察过程虽然有困难,但更多的是快乐。”他印象深刻的一次考察是去甘肃三条内河。在当地,他得知有一座在那里的荒原上叫骆驼城(骆驼城最初是汉代的一个县级政权,十六国时为北凉国都——健康郡,曾经盛极一时,后因河流干涸,就变成荒原了,只有城池依旧)的地方,当时就对这个地方很感兴趣。辗转了很多车,沿着满是砾石的河床最终找到了这个地方。因为没有水路,步行经过这个荒原要很长时间。

  “当时,售票员就跟我说,要赶上15分钟后最后一班车,否则就要留在这个荒原了。但是我还是继续前行了,而当我徒步走到远处骆驼城之上的时候,我眼看着最后一班车渐渐驶远了。这我感觉到这个城的规模,同时,也感觉到一种孤单,一种现代人少有的体验,因为,在这座荒城里,没有任何现代人可依赖的东西。” 马军说:“走了很长一段距离竟然发现了一个村落,很奇怪的是,这里的居民都是由黄河流域来的移民。我很迷惑,在这个先人1000年以前就放弃的地方,为什么还有移民过来这里生活?原来,他们依靠的是地下水。但是,后来得知正是他们的到来,使得当地的地下水3年来下降了30cm!这让我沉思:这是可持续发展吗?”

  这个问题让他结合以后的调查研究,得出了他的看法。马军介绍,北京70年代开始缺水,把周边的流过的水都截住供给北京。80年代又一次水危机,现在周边的水已经不能满足了,但危机还是存在。从经过周边的河流调水在短期内解决了供水矛盾,而实际上却是把周边地区也拖入缺水漩涡中。然而,有人提出了要引到雅鲁藏布江,他认为这样做要付出的环境和社会代价太巨大了。

  人物档案 马军,39岁,北京人

  1992年,从北京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新闻系毕业的马军受聘于香港《南华早报》,担任研究员。1999年,出书《中国水危机》。2006年,组建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持公布了“中国水污染”地图,建立了国内首个公益性的水污染数据库。同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2006年全球最具影响的100人”

  马军被称为“环保斗士”,点击他建立的水污染数据库:www.ipe.org.cn,可以迅速检索到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和超过300个地市级行政区的水质、污染排放等情况;3800家水污染企业在地图上遭到了披露,其中包括若干知名的跨国公司。除了继续建立污染企业排污档案,他还希望建立空气污染地图……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