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麦当劳前高管 知天命重创业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0日 02:38 财经时报
本报记者 姜雷 赖林胜的经历都有着典型意义:代表了当下中国职业经理人寻求突破的普遍心态 十五年前,台湾人赖林胜提着一个小行李箱来到北京,为麦当劳在北京和中国北方区的跑马圈地立下了汗马功劳。虽然“功勋卓著”,但他却最终离开麦当劳。 赖林胜正在适应自己的新角色,他现在的身份是鼎晖顾问有限公司的总裁。一年前,当他离开麦当劳(中国)食品有限公司(简称麦当劳)高级副总裁的职位后,就和几个业内好友联手创办了这家公司。 这个为麦当劳辛勤工作了20多年的前高管,在近知天命的年纪选择了重新创业。无论成功与否,赖林胜的经历都有着典型意义:代表了当下中国职业经理人寻求突破的普遍心态。 美妙的番茄酱 “二十六年前,一次偶遇,让我的一生与麦当劳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我的生活轨迹与麦当劳紧密结合,我的血液里开始流淌美妙的蕃茄酱”。不难看出,赖林胜对于麦当劳公司仍有深厚感情。 除了难以改掉的乡音,赖林胜现在的生活已经很北京化,太太以及一个女儿都和他在北京生活。1991年,时任台湾麦当劳中南地区营运经理的他,调任北京麦当劳公司任总裁。 赖林胜来到北京的时候,正是麦当劳在北京开店谈判的关键时期,他成为代表麦当劳方面进行谈判的主要人物。“我当时很年轻,30出头,当时对方认为总经理至少也要五六十岁,对方一看,就觉得我是个黄毛小子。”但赖林胜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沟通获得了信任。 1992年4月,北京的第一家麦当劳终于在王府井开张,第一天接待顾客几万人。此后麦当劳在北京和其他北方城市一家接一家地出现。从选址到招人,事无巨细,赖林胜都要过问。 最让赖林胜感到骄傲的是,他为麦当劳这个品牌最初在中国推广所立下的功劳。当时的中国人把麦当劳叫做麦克唐那,但赖林胜发现这个名字读起来拗口,而这也并不是麦当劳原本的名字。 通过他的努力,终于让国人逐渐认识并牢牢记住了“麦当劳”这个名字。由此,麦当劳的品牌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全国开拓。 做喜欢的事情 选择离开对赖林胜来说有些无奈。最近几年,麦当劳在华业务陷入停滞,无论是产品推广还是业绩都未能如前。2005年,麦当劳对中国区的构架进行调整,“现在麦当劳中国区第一、第二把交椅都是外国人担任,相比于之前的华人管理者,省去了向总部的层层汇报的过程,从而加快了中国区的决策。” 在中国,麦当劳的最大对手肯德基从开展特许经营业务中获得甜头,对于业绩逐年下降的麦当劳来说,在中国推广特许经营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但在赖林胜看来,中国本土关于特许经营的法律并不健全,特许经营的模式和标准也并不清晰。 “其实是麦当劳公司决定选择另一种与我合作的方式。”赖林胜坦言。当时曾有消息称,由于赖林胜拥有服务麦当劳20多年的资深经历,因此麦当劳更希望他能成为中国市场的一个重要的特许加盟商。 赖林胜选择了离开。他更愿意利用自己积累的丰富经验,来帮助更多有前景的企业走向成功。 “我非常乐于帮助那些有前景的企业,例如刚刚进入中国市场的”多乐之日“(韩国最大的食品公司希杰集团旗下的烘焙品牌,提供口味独特的面包及西点),帮助他们充分了解中国的国情,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市场。”赖林胜说。 赖林胜现在的公司,主要是为希望投资特许经营的零售企业做咨询和管理服务。他的团队来自可口可乐等一些著名公司的原高管和职业经理人。“之前都是多年生意上的朋友,对于零售咨询行业也很看好,一拍即合。” 赖林胜现在感觉很轻松,没有了来自董事会的业绩压力,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甚至他的第一笔生意就是在办公楼下的咖啡厅跟人聊天完成的。 盈利不是首要目标 赖林胜并不认同自己创办公司的第一目的是为了盈利。他更希望用自己对特许经营以及零售业的经验和理解,帮助本土零售企业成长。 在赖林胜看来,目前中国本土对于特许经营模式的理解有很多误差。“实际上,在中国本土很多企业推广特许经营后,对于加盟商缺乏足够的管理、培训,每年只是收取加盟费用,这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是不利的。” 更重要的是,目前中国的餐饮连锁业人才奇缺。“像麦当劳、肯德基都缺人,整个行业最起码缺45%以上的人才。”赖林胜介绍。 在赖林胜的计划中,一方面他要把自己在麦当劳多年的经验介绍给企业,帮助企业开展连锁的品牌研发等工作。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培训的模式,给企业和加盟商提供更多的人才。 对于赖林胜而言,给企业提供培训可谓驾轻就熟。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他就已经被评为“中国特许经营影响力五十人”,经常去清华、北大等各大高校和机构进行演讲和讲座。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