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李焜耀:我们没有做到最好 但已尽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5日 13:28 《中国企业家》杂志

  访谈

  我们没有做到最好,但已尽力

  ——对话李焜耀

  《中国企业家》:在放弃西门子的那一刻,主要的压力是来自台湾的资本市场,还是有其他力量?

  李焜耀:(资本市场)是其中一个因素,但主要还是公司整个资金状况,西门子手机部门亏损的速度太快,我们想要踩刹车,但踩不下,德国的管理团队提供的踩刹车的承诺从来没有兑现过,说要缩小亏损,但从来没有缩小过。或许你会说可以将团队换掉呀!不错,我们也曾经换过一些,最后就剩两三个人没换,但不是换人不换人的事情,必须把整个机器都换掉。

  《中国企业家》:亏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李焜耀:我们当时也考虑过,亏损那么多,产品的战略不对,经营的模式不对。但其实手机的关键是价格的控制,而价格控制的关键是新产品更新的速度,他们新产品推出的速度跟不上客户需求的速度,结果过一个季度,产品的价格就折让15%-20%,哪里还能指望利润?这是关键。德国做的东西总是赶不上时间点。

  《中国企业家》:你现在的心情是怎样的?

  李焜耀:最辛苦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之前面对的是一个亏损严重的单位,对未来是个未知数,现在大家在决定后,心理都松了一口气。接下来再好好琢磨未来,风险最大的就这样了,有的只是零零星星的较小的风险,是可以控制的。

  《中国企业家》:一些德国媒体说你们不负责任,在德语区明基的品牌会受到一些负面影响,你怎么看?

  李焜耀:如果没有明基这一年,德国社会也要去承担这个风险。必须面对这样一个真实的事件,如果没有我们,这个风险还会继续存在。我们不是慈善基金会,不能回避作为一个企业的责任,必须为股东和社会创造价值。我们没有做到最好,但已经尽了我们最大的努力。

  《中国企业家》:对正在或即将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等价值链中上游转型的企业,你可以提供哪些经验和教训?

  李焜耀:首先,收购一个亏损的企业体,必须有比较充足的资金准备和承受继续亏损的心理预期。买赚钱的公司必须付出更大的代价,是先拿出,而买亏损的公司代价低但后面还要不断拿出,可能不是两倍三倍四倍,这些都可能不够;其次,去收购一个国外大公司的一部分,一定要求它与母公司切割干净,独立运作一段时间,看清楚了再进去;三是进去后人要换就早点换,尤其是主管,但又要自己有足够的人才去接管。我们最初有一个期望,把德国员工转成符合我们文化要求的员工,但是背后的组织和系统使改变(的难度)超出原来的预期。

  《中国企业家》:今后明基还会并购吗?

  李焜耀:并购还没有考虑,但通过产品去加速发展BenQ这个品牌,这是肯定的。经过这个过程,我们认识到国际人才的培养方面必须加速,而一个成熟的经理人的培养必须10年。自己派出的人都不一定解决问题,可能是在国外长大的,经过一段时间融合更有用。在国外不光是研发,还有销售,必须全方位的培养。未来我们会沿着主基地往外延伸,稳定三、五年后,甚至十年后,如果我在中国做到每年的营业额两三百亿元人民币规模,然后我们的人又扩充出去,在全世界几十个国家,在那个时候,西门子这样的案子给我来接,那时候我的成功几率就高好几倍了。

  《中国企业家》:BenQ似乎有意在学三星?

  李焜耀:三星没办法模仿,它和联想都比我们幸运,韩国和中国内地都非常支持它们做品牌。你到韩国就会发现,马路两旁的房子都是三星、现代和大宇盖的,国家在房地产等行业给予的支持是这个(半导体)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三星几乎涵盖了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的每一个方面,这些都为它发展半导体和做品牌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明基)将来必须建立一个机制来长期支持品牌,三星得到的那些支持我们是不能期待的。

  《中国企业家》:这些年坚持做品牌,你的心得是什么?

  李焜耀:很辛苦。人才的积累和心态改变是最困难的。台湾本地市场小,做品牌营销的人才本来就很少,做国际营销的就更少,内地也一样。我们在做代工时,有很多在美国培育的人才,在美国研发实验室工作,我大学同学有20几个在美国贝尔实验室,但在那里没有一个在做国际营销,这是一个瓶颈。印度人就不一样,他们在美国企业中做营销的很多。

  《中国企业家》:心态的改变是怎么一回事?

  李焜耀:在台湾大家知道很多利益来源在代工,股民也只在乎短期获利(台湾几乎每个人都是股民),而不是长期性。整个都弥漫着这样一种文化。大家也知道品牌是价值链的高端,但代工两年可以获利,而品牌可能需要五年甚至十年,股民没有这个耐性。这种情绪也影响到员工的心理。这导致一个品牌在那里发展很难。因此,消耗资源大、成本大、污染大(的代工制造行业),现在还是吃了鸦片(似的)成长,这需要一点一点去戒掉。如果在内地,有做品牌这种政策,是很幸福的。

  《中国企业家》:大前研一说过,在亚洲做一个品牌,必须是用数以10亿美元计的资金持续投入10年以上才有可能,明基怎样解决资金问题?

  李焜耀:我们在转投资上提供一部分资金,我们在友达的资产价值已经超过10亿欧元,未来我们会把这部分资产转变成现金,用他们来支持品牌的发展。代工的业务,我们也打算把它分拆上市,也可以取得一部分资金。这些都将帮助我们把品牌做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取得更大的效益,况且我们品牌业务在很多地方也都在赚钱,但要加速,最近印尼有很大突破。尽管我们品牌的赢利能力还有欠缺,但已经初具规模,如果不算手机,今年品牌这块也有20多亿美元的规模。

  《中国企业家》:明基会在香港或者内地上市吗?

  李焜耀:以现在台湾的市场,是不够支撑(我们)的,特别是长期支持一个世界品牌,我们必须有新的考虑。我现在必须把西门子这个事情处理好后,重新布局。短期内台湾资本市场还可以支持,但要把品牌做到更大,就必须有更多的考虑。

  《中国企业家》:你还会坚持品牌之路吗?

  李焜耀:还是很有信心,(这次经历)让我们看到自己能力有不足的,还看到一些欧美企业的弱点。经过这一年,大家很辛苦,但也不会白白辛苦。包括对欧洲市场的了解,跟客户的关系都有了很大提升,我相信团队能很快把这种代价赚回来。

  品牌最大的力量是影响人的生活,一个品牌就代表一种生活方式。必须了解各种生活形态态度。我们还是要坚持做品牌。生活形态一直在变,必须与科技的演变结合,才能解决问题,产生附加价值。我们不是只做一个中国或者亚太的品牌,我们还是有野心的,希望把BenQ做成一个全球品牌。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