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缥缈
福布斯财富榜中位列第一、身家180亿元的国美电器掌门人黄光裕,近期被牵连到一场全面的金融调查。据报道,黄俊钦、黄光裕兄弟,曾以涉嫌违法或违规的方式,从中国银行北京分行获得巨额贷款。
当然,对于案情本身,由于相关材料并不充分,本文不评论。不过,仅就目前已经见于正式公告的文字内容看,情况确实难以乐观。
事实上,对于黄氏所涉及的内容,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情节在于“无抵押贷款”以及“低价套取”企业早期所涉及的银行债权。对此,如果没有相关放贷银行及其内部人员的密切配合,此类违规行为根本无从谈起。
故此,无论黄氏兄弟最终如何解释其行为,此案都应引起业界重视。
关注点之一,我们的商业银行是如何“管钱”的?又是如何“处置”不良资产的?要管好钱,说到底只有一个要点,就是你要管好“你的人”,如果人没管住,钱就管不住。
关注点之二,这些钱最终落到了什么地方?落到了谁的手里?用于什么企业内的什么人的什么项目?大家要懂得,在金融行业,每一元钱都不止是简单的账面价值,如果其资本运作得法,其乘数效应恐怕远远不止于一元钱。
关注点之三,中国真实的贷款成本,到底有多大?按理说,存与贷的利息率之差,就算4%左右,也是非常可观的收益。
关注点之四,房地产业的经营动力,到底从何而来?仅仅从地租中套利,显然还不能完全廓清其操作模式。
关注点之五,长期存在的房贷市场,问题贷款不可能只限于黄氏兄弟所涉及的部分。如果只查民企,不查国企,则为体制不公。无论国企,还是民企,在这一业务项下,恐怕都不可能做到无可挑剔,如果具有“破坏”性质的调查只发生在民企身上,恐怕很难服众。
关注点之六,所谓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的含金量到底如何?为何这个富豪榜总是如此,近年以来频繁“在榜”然后“落榜”的富豪们,杨斌、仰融、周正毅、顾雏军、唐万新、张荣坤,他们的钱都是哪里来的?其中到底有多少是他们自己的?有多少是银行的?有多少是其他人的?
当然,以上仅仅是些技术问题,大而化之的疑问,并不在于企业。
站在“以市场化为导向”的角度来观察,本案具备进行“政治选择”的可能与条件——权力失控,腐败横行——“木必先腐,然后虫生”。
反观边缘化之后的社会低层,民心怨毒,贫富悬殊,社会对立,这与金融腐败、钱权交易存在非常直接的关联。这已不能说是“中国经济发展所必须经历的阵痛”,而是一种现实的挑战,因为同样的阵痛一再发生,而且疼痛不止,无以为对。
据业界的测算,最近10年来,中国与腐败相关的改革成本,绝大多数都是以侵占民财的形式实现的。而仅仅在金融、土地方面,每年的损失就在10000亿元以上,占GDP总量的9%。这也就是说,仅仅“两呆一坏”以及“圈占土地”这两顶,已经完全或接近于完全地抵消了每年宏观经济增长所增加的社会财富。
不争的事实是,除我国以外,回顾一下世界上的任何国家,如果其经济成长可以维持的时间长达一代人,都无一例外地步入了现代化国家行列。如果没有腐败,以我国如此漂亮的增长率,以我们长达28年的GDP有效提升,这一经济发展的成果又怎么可能奇迹般地被“蒸发”呢?所以,就广义而言,商界的“厚黑”已经不仅局限于金钱与物质层面,而且进入了公共权力的范畴,这才是最恶劣的。
其实,以中国当下的富豪们为例,他们中一些人无疑是非常清白的,但其中注定会有另一些人经不起认真的追究与调查,其所占有、所控制的社会财富与金融资源的“超大”,正在接近或已经达到最危险的程度。他们不但能够套取商业银行信贷,而且能够利用所有规则,希望以较大的折扣(原有债权的20%左右),“反向套回”商业银行的“债权”。
此如非违法,也属“厚黑”,如果不予追究,不予曝光,种种反噬,种种不良后果的“总爆发”,也许只是时间的问题。
说白了,清算旧账,才能完成对于我国旧有的信贷规则的转型,这一进程注定是残酷的,但其成本,恐怕也是最低的。如果真起到一些修修补补的作用,也算“吃屎吃着豆——聊胜于无”。
当然,疾风知劲草,板荡见忠良。我国金融行业的改革主流是好的,蠹虫只是个别人。首富家族卷入房贷疑云,未始不是好事,最低限度,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各自完全不同的利益表达面前,中国的金融改革,究竟如何走向市场,究竟如何进行利益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