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阳光卫视新掌门陈平:仍未盈利 但不会转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6日 01:17 中国经济周刊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孙冰/北京报道

  现如今,提及阳光卫视,人们除了想到杨澜和吴征这一对明星夫妇之外,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陈平。

  陈平,泰德集团董事长兼CEO。2005年5月,泰德集团从阳光卫视第二任主人星美联合股份有限公司手中收购了70%的股权之后,陈平便成为阳光卫视的新掌门—董事局主席兼总裁。

  陈平履新后的一年多时间里,颇具传奇色彩:不仅对阳光卫视进行了大幅的调整和改版,他本人甚至还从幕后大老板走到前台—当起了阳光卫视新推出的谈话节目的主持人。

  9月26日,陈平接受《中国经济周刊》独家采访,畅谈阳光卫视的“陈平时代”。

  重塑“阳光 ”:

  “还未盈利,但对收购不后悔”

  10月,一场名为“中阿友好万里行”的活动全面展开,暨此庆祝中阿友好50周年。此次活动的足迹将踏遍整个阿拉伯世界,途径二十多个国家、历时四个月。此次活动的承办者及全程报道者便是阳光卫视。

  对于阳光卫视而言,此次报道的意义远非报道本身,可以说,这是阳光卫视易主以来的首场大型公演,此番亮相成败与否,反响如何,分量自然格外不同。

  “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报道。”陈平亲自出席活动的新闻发布会,并给予高度评价。

  面对媒体,陈平的表现甚佳:“想问什么问题?随便问。”

  作为上海人的陈平,虽然普通话不太灵光,但反映敏捷、语速很快。

  无论在传媒,还是投资领域,陈平在圈内的影响力都是不可小觑的,但是真正被大众所了解,还是他成为阳光卫视“新掌门”之后。现在,他更是放下大老板的身价,公开亮相银屏,当起了阳光卫视新推出的谈话节目的主持人。

  “阳光卫视到目前来讲还没有盈利。”陈平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但对于收购阳光卫视,我从未后悔。”陈平坦白地说。

  《中国经济周刊》:去年5月,你收购了阳光卫视,到现在一年多的时间,阳光卫视的经营和盈利状况如何?

  陈平:到目前为止,阳光卫视还没有盈利,因为它需要有一个恢复的过程。当时我接手的时候,阳光卫视的状况很糟,很多节目都已经到期,设备也没有,人员也走得差不多,所以这一年来,我做的主要工作实际上是重建阳光卫视。

  阳光卫视有它的品牌,主要做一些人文、历史类的专题片和记录片,应该说是一个坚持精英的、主流的、严肃主张的电视频道。这个留在人们心中的印象,是阳光卫视的宝贵财富。

  《中国经济周刊》:外界一直都很关注阳光卫视的亏损情况,你刚才也表示阳光卫视尚未实现赢利,那么,能否透露一些具体的情况?

  陈平:我只能说,如果和我们接手之前相比,阳光卫视目前是有了很大的改变。

  《中国经济周刊》:我们注意到,现在阳光卫视开始推出了一些财经类节目,比如,由你主持的《经济学家》栏目。那么,这种财经类节目的推出是对原来节目内容的补充,还是预示着阳光卫视可能会有一个方向上的转变?

  陈平:阳光卫视的定位到目前为止还是以文化为主,而且在文化当中,侧重以人文、历史类为主。确实,我自己开始做了一个对话角色类的栏目,叫《经济学家》,但目前纯财经类的节目还仅仅就是这样一个栏目而已。

  应该说,阳光卫视未来的定位是“文化+财经”,特别是在黄金时间还是以文化为主,还是要走高端路线。至于财经类节目,我在阳光卫视内部也一再强调:万绿从中还是要有一点红的嘛。

  不会转手“阳光”:

  “只要13亿人中1%需要它就行”

  2000年8月8 日,阳光卫视开播,轰动一时,并被奉为传媒新贵,而且还受到了资本市场的狂热追捧,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融资8亿。创办者杨澜的财富故事也被人们所津津乐道。

  但到了2005年,陈平接手的时候,这些钱已经被烧得连“渣儿都不剩”,而且还欠下了许多的债务。

  一直在“烧钱”的阳光卫视,无论是在杨澜、吴征手中,还是后来加入星美系,亏损的梦魇就从未消失。那么,在“新掌门”陈平手中,“阳光”能否由此“灿烂”呢?

  《中国经济周刊》:在重建阳光卫视,并带领它走向盈利的过程中,你认为最需要做的事情和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陈平: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坚持阳光卫视已有的、秉承社会主流文化、走高端路线的方向去发展它,我相信坚持这个定位不动摇,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就必然会盈利。

  我不会承认,一个拥有13亿人口、有着悠久历史文明的中国,会不需要,或者说这13亿人都不需要,这样一个以人文、历史、财经类的记录片、历史片、专题片为主的高端电视频道。

  哪怕这13亿人中,只要有1%的人需要它,我觉得它就会有很不错的成绩,更何况,我想绝不会仅仅如此,我认为应该有5%~10%的人会需要具有这样一种文化品味的电视频道。

  《中国经济周刊》 :我想做一个假设,如果阳光卫视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可能是相当长的时间,仍然无法改变现有的亏损状况,你会怎么处理它,会将它转手吗?

  陈平:我不会转手,如果它亏损,我会一直承受它亏下去,就当它是一种公益。但我认为,阳光卫视应该会在两到三年以后,走上一个盈利的道路。

  陈平的另一面:

  一个理想主义者

  去年11月3日,《福布斯》公布了2005中国富豪榜,在传媒类名单中,陈平以年收入6亿元人民币名列第18名,总排名第312位。

  而这位担负拯救阳光卫视任务的“传媒精英”,实际上只是半路出家,用陈平自己的话说就是一个从外行到内行、由赔钱到学习成长的过程。

  《中国经济周刊》:你最初从商的经历与传媒并没有太大的关系,那么,你为什么会接手阳光卫视?

  陈陈平:第一,媒体本身对于学者或者说读书人而言,是具有与生俱来的吸引力,我承认是这种吸引力吸引了我。

  第二,接手阳光卫视并不是有预谋和有准备的,而是在一种很无奈的状态下。尽管当时是很无奈的,但我是没有后悔的。

  阳光卫视未来可能会做得很好,也可能由此而发展出来一个庞大的、坚持走主流文化道路的媒体集团,但是到那个时候,我也并不会因此就说:我当初是有这个眼光的,预见到了阳光卫视会有这样的发展而有意为之,我还是会说是无奈接手,当然最终证明我很幸运。

  《中国经济周刊》:你的经历非常丰富,做过很多工作,也从事过很多行业,学者、工程师、投资家、董事长、CEO,还有电视节目主持人和一些公益活动大使,如果可以选择,您最希望从事的职业是什么?

  陈平:应该还是学者吧。

  《中国经济周刊》:那么,当初为什么会选择放弃呢?

  陈平:第一,在十五六年前的中国,对于主要从事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研究的学者来讲,其实是不太具备相应的条件的。第二,我认为做学问,尤其是社会科学,是不能够脱离实践的,于是我就去实践。

  《中国经济周刊》:在这个由学者向商人角色转变的过程中,你遇到过哪些困难?这之中令你最难忘的经历和感受是什么?

  陈平:其实在向商人转变的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并不在于你原来是不是一个学者,而是在于社会的大背景。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转型时期,这个转型既包括了经济体制的转型,也包括了文化体制的转型,尤其是价值观念的转型。

  在最近的二十几年里,打破的东西越来越多,但建设的东西却越来越滞后,这导致我们整个社会的道德伦理和主流文化,有的时候会显得有些苍白和媚俗,但这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最大的感触是,原来做学问的时候,你可以“躲进小楼成一统”,可以尽量地避开社会;但是经商了,你就没办法了。这时候,最难办、往往也是最痛苦的就是,如果你要坚守一种良知和道德底线,你就会时时刻刻痛苦。

  《中国经济周刊》: 你所执掌的泰德集团旗下有很多品牌和业务,那么接下来整个泰德集团发展的重点会在哪一块?

  陈平:应该说大致有三块:一是泰德原有的一些实业,当然主要集中在媒介方面;二是是教育和出版;三是其他的一些投资。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