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辜成允:给台泥古董车换上新引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20日 01:38 第一财经日报

  本报记者 伍静妍 发自广州

  大陆需要发展,所以要大兴土木。大陆需要大兴土木,所以需要水泥。大陆需要水泥,所以台湾水泥(下称“台泥”)必须进入大陆市场。简单的逻辑推理下,台湾市场的龙头——台泥的董事长辜成允带着他的团队加入大陆水泥战局,开始台泥的第二个春天。

  “未来三年,台泥在大陆投资将超过8亿美元,跻身中国水泥业前三名,世界水泥业前十位。”3年前,辜成允从父亲辜振甫手中接棒台泥大权,今天他给这个已有60年历史的知名老企业,开辟了全新的大陆市场。

  “只有‘守’字,产业只会越守越小”

  头顶台湾“世纪豪门”的光环,但辜成允清楚一点,假如只有一个“守”字,“产业只会越守越小,有风险的商业机会则越来越不敢碰”。

  与此同时,由于多元化未如理想,辜氏家族和信集团业绩开始“倒退”,而旗下上市公司台湾水泥也面临发展瓶颈。2003年,年逾八旬的集团掌舵人辜振甫健康状况不佳,更令这艘

航空母舰顿失方向。

  辜振甫次子辜成允的出场,可以说是临危受命。

  而辜成允到接棒的这一天,此前为此已经历练了26年。1977年,辜成允自美国华盛顿大学会计系毕业,回台担任过两年

会计师事务所查账员。此后,从台泥基层做起,专责企业信息化,从主任、副总经理到总经理。直到2003年,获董事会推选担任台泥董事长。

  早在父亲执掌台泥的时代,位处管理层的辜成允已经就台泥改革的问题进行沟通。然而大刀阔斧的革新设想,并没有得到父亲的全部认可。在父亲的光环下,辜成允一直都在遵循其父的做事风格。

  辜振甫只抓大方向,不管细节,他常对下属说的一句话是:“你们尽管放心去做,做错的由我负责。”

  涵盖水泥制造、电力、环保、物流、化工、电信、有线电视的台泥,曾经是台湾最具活力的大型企业之一。在这里,辜振甫提倡“谦冲致和,开诚立信”。凡事以和为贵,员工福利远高于同业水平。在这个“大家庭”的工作氛围下,有稳定的高薪,也不担心业绩不达标被“炒”。大批员工在企业里,堂而皇之地过着太平日子。

  台泥因此被视作台湾公营制度和民营方式结合的企业典范。一度是几乎所有台湾人梦寐以求的工作场所。

  然而,长久的太平日子,最后招致台泥的“失利”和“倒退”。虽然台泥已经占据台湾水泥市场的55%,但面对台湾石灰石矿枯竭、本地水泥市场萎缩、东南亚水泥倾销的形势,台泥开始一筹莫展。

  除此之外,之前开始的盲目多元化,增加台泥主业失利下的经济负担。经历60年发展,一直高调前进的台泥,到2003年却出现了令人失望的“迟暮”气象。

  卸下旧引擎,换个新引擎

  “台泥历史上,一些曾经很好的做法,现在慢慢变得不适应。台泥就像一辆很漂亮的古董车,引擎开始老化。我要做的就是为它卸下这个旧引擎,换一个新引擎,让它跑得更快。”

  当由自己掌舵台泥的一天到来,辜成允称:“我现在必须对台泥所有的股东负责,推行酝酿已久的革新将全面推行。”

  要革新,就要重新建立一个标准,原有的企业运作规律就要当包袱一样甩掉。这场以彻底变更做事方式为主题的革新,对老台泥人的确是个冲击。

  辜成允记得,改革初期,一次资深主管会议上,众人问改革是否已经告一段落。辜成允答:“结束?改革的前菜还没开始吃呢!”

  以这个会议为分水岭,老台泥人对改革从初期的勉强配合发展到后来的抵制。在台泥股东与员工双重压力下,辜成允还是咬紧牙关推行一系列的精简机构以及非主营业务的剥离。外表文弱的辜成允,这时却让人看到力挽狂澜的强硬一面。

  辜成允把清除改革阻力,称为“搬大石头”。“只有腾出更多的位置,才能让积极上进的年轻人有机会上来。”

  对于这个决定公司未来的新团队,辜成允亲自规划,和老员工一个一个单独面谈。辜成允称,他会问三个问题:有哪三件事,公司可以摆脱困境?你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对公司有何改善意见?

  “提不出问题的,肯定不是优秀的人,说明他不关心公司。同时,看到问题,不知如何解决,也是不行的。”

  在这一轮淘汰环节中,不少人最后接受了辜成允提出的退休计划。“2000年台泥台北总公司160~170人,到2004年1月1日,只剩下100人。”

  同时,大容量的人才提拔,也紧跟其后。2004年,协理及副总级中高层一下子上了50~60人,其中75%是内部晋升,25%社会招贤。对于社会招募的新鲜血液,辜成允充满期盼:“这些不知道台泥‘老规矩’的新人,往往有勇气将企业底下最脏的东西翻出来,潜藏的问题才得以有解决的机会。”

  现任台泥资深副总经理的黄健强,在台泥工作20余年,有想法,有拼劲,但在层层上级的阻压下,副经理的位置一坐就是10年。对黄健强观察多年的辜成允,出任台泥董事长后立马把黄提上高层位置。

  进入大陆市场的时间表

  辜振甫作为推进海峡两岸和平的使者,与大陆渊源深厚。然而,由于早前台湾当局对水泥等战略物资投资大陆的限制,因此2005年辜振甫去世时,仍未能见证台泥进入大陆市场的历史时刻。

  通过政治舞台的辐射,父亲也替台泥打开了很多扇门。辜成允承认父亲对其的影响非常大。父亲一直教导,“两岸之间无小事”、“千万不要忘了自己是中国人”。

  “作为台泥的一员,就要继承他的遗志,让大门敞开后的台泥,仍旧成为值得人们尊敬的公司,这是公众的期待,我希望不辱使命。”

  台湾最大的几家水泥厂商,亚洲水泥、嘉新水泥都已经进入大陆市场近10年后,台泥才进来。

  摆在辜成允面前的大陆水泥市场,是一个偌大的空间。“大陆是全世界最大的水泥市场,而华南又是大陆水泥需求最大的区域。单在珠三角地区,每年水泥需求量就达到1.2亿吨,是台湾市场的整整两倍。”目前,台泥分别在广东的英德、

福建福州、广西贵港、柳州等城市建立自己的加工基地。

  “我的时间表是,2008年台泥在华南地区水泥年产量2230万吨,加上台湾原有的1060万吨年产量,总共超过3500万吨,足以跻身中国水泥业前三名。而台泥在全球的排名也从22位跃升到15位。”

  行业巨头台泥加入大陆水泥战事,外界一直高度关注其一举一动。辜成允否认华南水泥业近期产能加码会演变成华东曾经的“高烧”。“广东市场容量估计在9000万吨~1亿吨,而泛珠三角可达到1.2亿~1.4亿吨。而广东英德项目,台泥与海螺合共只有2000余万吨左右,占广东的20%左右,对整体市场影响不太大。”

  辜成允很清楚,广东水泥生产企业大约有4000余家,有至少1200家亏损,有些企业1吨水泥只赚几元钱。这几千家企业里,约有60%的企业仍是旧式污染大、能耗高的立窑生产。“台泥的水泥产业技术,是台泥独家发明的‘水泥厂+电厂+码头’三位一体生产模式,通过生产废料的循环再用,运营过程几乎零排放,资源也可以共享,对大陆水泥业提高环保与质量水平有利。”

  “除了二氧化碳无法回收外,所有的环保问题我们都能一次解决。”通过这种独创的模式,辜成允希望能够改变水泥厂“污染大户”的形象,甚至希望能在公众面前塑造一个“环保”的形象,来证明新式水泥产业并不是没落产业,依旧处于“朝阳”之中。

  不久前,广东顺德举行的中国水泥年会上,辜成允已经是第二次以会员企业的身份参加了行业大会。虽然已经过了知天命之年,然而,在他面前全新的大陆市场拓展才刚刚落笔,台泥的第二个春天才刚刚到来。

  辜成允

  ●彰化鹿港人,1954年11月28日出生于台北市

  ●美国华盛顿大学会计系毕业,后获美国宾州大学华顿学院企管硕士学位

  ●1980年左右,加入台湾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从基层开始实地参与生产事业之经营,专责规划及执行全公司业务与管理系统的计算机化

  ●1991年,任总经理

  ●2003年,获董事会推选担任董事长,同时兼任总经理

  ●辜成允为和信企业团之核心成员之一,兼负其他和信企业团内生产事业及通信事业体内的重要责任

  ●1999年担任中英商务协会首届会长。同年荣获美国艾森豪奖学金之殊荣赴美进修

  相关链接

  “重新诠释”比“颠覆”更合适

  有美国学习经历,大学主修会计的辜成允,推行的是一套以结果为导向的管理制度,一切讲求“精、简、准”,强调在简单的平台上,通过准确的执行,迅速解决问题,让信息透明,让绩效说话。

  对台泥进行重调企业架构后,台泥拉大薪酬差距,是辜成允要实施的第二步。“台泥2002年前,整整7年未调整过薪水。干好干坏,都一样。”

  台泥一位内部人士透露,辜老先生时代,台泥本来每月一次的业务总结检讨会,到辜成允掌舵后,变成一天一次。

  运用丰富的会计知识,辜成允还制定一个全新的薪酬体系:做得最好的人,每个月可以拿3个月的人均工资,而做得最差的人,可能一毛钱都没有。

  “父亲喜欢充分授权,不看细节。而我是一个非常注重细节的人,什么事情我都要量化、具体化,追究到底。”面对出现的问题,辜成允会提出三个质疑:“为什么会这样,问题在哪里?你打算如何解决?”

  在辜成允倡导的“鹰式管理”线条下,企业在可控制的轨道前进。而在员工“薪水+晋升”的双重刺激下,又开始流激动的血液。

  对这所有的新变化,辜成允认为“重新诠释”比“颠覆”更合适。“父亲原来那套‘谦冲致和’的理念,‘谦冲’是尊重员工的专业性,‘致和’是强调和谐的团队合作。现在所代表的,是更‘科学的人事升迁、奖惩制度’。”

  一年后,在台泥2004年业绩公布的那天,辜成允以真实的销售数字,粉碎此前无数怀疑声音。在这张成绩表上,台泥实现净利润率44.22亿新台币,比2003年辜成允接手时大幅增长15%。(伍静妍)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