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孙丕恕的太极大道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5日 20:27 《新财经》
文/本刊记者 王晓慧 太极象征着阴阳的和谐,有十几种基本招式,傍、进、靠三招最为典型。并不懂太极的孙丕恕,将这三个招式运用得淋漓尽致,挟其势而进、顺其势而退 采访浪潮集团总裁孙丕恕那天,正赶上北京入夏的第一场雨,空气显得格外清爽。 孙丕恕看上去有些疲惫,眼睛里布满了血丝。工作人员说,孙丕恕刚从美国参加完微软CEO全球峰会、会见了比尔·盖茨,中午才抵达北京。到接受记者采访时,中间仅休息了20分钟。虽然很累,孙丕恕心情舒畅。毕竟,他是今年中国IT业唯一被比尔·盖茨邀请做客的人,浪潮国际化的触角也在吸纳春阳、吐故纳新之时,伸到了美国和更多的国家,这种功夫酷似中国太极。 太极大道一:“傍大款” 从1983年做个人计算机算起,浪潮已经走过二十三个年头。这期间中国IT企业演绎了太多的涨落沉浮,甚至覆亡,浪潮却奇迹般地生存下来,并且立足本土、冲向国际市场。 早在2002年, 浪潮与微软就开始互送秋波,只是没有机会获得更深一步的进展。2004年初,源于孙丕恕和微软中国总裁陈永正一次偶然的谈话,双方开始探讨合资合作的可能性。一年后,浪潮决定钓住这只金龟婿,筹码、“嫁妆”是浪潮开始大规模采用微软的.NET平台,并帮助微软向客户推广.NET。此前,浪潮的多数软件都是采用J2EE平台开发,而这正是微软.NET平台的生死冤家。 这个大款傍得充满技术含量。 能够和微软搭上“亲戚”,也算是攀上了高枝。孙丕恕毫不避讳地把携手微软归功于“傍大款”。“企业要想做大,就要走走国际化道路。和500强企业合作,就是很好的办法,比如浪潮与微软的合作。” 孙丕恕对微软充满敬佩,对比尔·盖茨更是赞誉有加。这次能到他家做客,他非常兴奋。“比尔·盖茨家的建筑风格和中国的庙有点类似,像布达拉宫一样,依山而建。他们家比较值钱的是古董文物,包括拿破仑写给情人的手稿”。 “大款”并非谁都能傍上,浪潮也并非“花瓶”,在中国的服务器领域,浪潮算得上是“单身贵族”。 微软之所以在众多中国企业中选择浪潮,更多也是看到浪潮在中国的实力和它可以同微软互补的业务。在过去微软的眼里,浪潮的形象是中国最大的服务器供应商,而非软件供应商。以至于孙丕恕每次去微软的时候都要强调,“浪潮的软件也很厉害”,这也应是微软看重的。在中国,微软主要提供Windows桌面和.net这样的平台产品。浪潮致力于为企业提供全面的应用解决方案。用孙丕恕的话说,“浪潮有很多应用的方案,加上服务器方面的优势,浪潮可以为企业提供软硬一体化的服务。”与微软合作之后,浪潮进一步借助微软在海外的渠道、客户、技术服务优势向海外客户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 孙丕恕此次微软之行,主要是和比尔·盖茨交流浪潮、微软合作以来的情况,沟通探讨扩大合作的机会。微软承诺:将加大对中国的投资额;重点增加对中国软件业务的外包量,争取在近几年内达到1亿美元;协助浪潮培养软件人才,特别是一流的高端软件人才。 孙丕恕承认,浪潮与世界500强企业不是一般的差距。但是,目标一致,业务互补,希望通过与微软合作,向微软学习,在业内从“跟跑”、“平跑”做到“领跑”。孙丕恕估计,合作以来,海外收入已经占到浪潮集团整体收入的10%以上,“是增长最快的业务”。 “不是中国人笨而是我们不了解方法。微软可以做成这么大,有它的方法,需要去学习。不敢说微软是浪潮的奋斗目标,但它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如今,浪潮和微软建立了在线开发公司,进行产品的互动开发,这也是第一个和微软共建实验室的中国公司。而且,除了与微软牵手,浪潮还相继博得LG、爱立信等世界500强的青睐。“《公司法》里没有规定企业要实行‘一夫一妻制’。”孙丕恕调侃着解释。 太极大道二:进主流 虽然与微软有业务方面的合作,孙丕恕并不认为浪潮已属于全球化的企业。 “国际化和全球化是两个意思。国际化很简单,在别国领土上布几个点,产品跟着打进去就国际化了。浪潮现在就是国际化,但不是全球化。全球化需要业务覆盖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 但是,浪潮并没有放慢全球化的进程。 4月19日,去美国参加微软CEO全球峰会前,孙丕恕去了日本,与日本软件行业协会负责人谈软件外包合作。浪潮在日本本土的工程师目前有70多人。日本一直是浪潮的重要目标市场。日本拥有很多世界500强的公司,都是全球化的公司。能够融入这样一个环境里,浪潮国际化的思想水准和技术含量想不提高都难。孙丕恕希望,中国十年以后的信息化水平可以赶上现在的日本。 此次日本之行,孙丕恕感受颇深。“日本经济经历泡沫破灭后十几年的衰退,开始复苏,信息化需求非常旺盛,信息化水平也非常高,竞争强烈。日本本国劳动力成本很高,为了降低成本,日本希望向中国转移一些软件方面的业务。” 孙丕恕说,日本企业也非常关注进入中国市场怎么做,也在寻找战略伙伴。日本是中国软件外包客户的重要地区。2005年之前,日本的此类业务一直超过美国。孙丕恕预计,2006年美国的外包量会超过日本。这种情况下,浪潮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战略,盯住日本市场的同时,跟进美国市场。 孙丕恕将浪潮的海外国际化分为两个层面展开,一是承接软件外包业务。软件外包是在学印度的模式,主要客户群暂定欧美和日本。中国有很多承接软件外包的公司,但是规模比较大的少,因此,想让欧美和日本充分认识中国的这类企业还需要有个过程。 “我此次去日本,主要就是向日本软件协会介绍中国软件行业的现状和软件外包业务的现状,浪潮是第一个去日本软件协会洽谈业务的中国企业。” 国际化的另外一个层面就是硬件产品,要主攻海外市场。“国际化不是在其他国家的地盘上立个牌子就算国际化了,产品必须真的进入国际市场。我们做软件外包主要是在欧美市场,但是硬件产品在欧美不能立刻产生机会,毕竟他们这方面都是比较发达的。因此,硬件产品的主攻市场是国际化程度还不高的印度和巴西等第三世界国家。浪潮是国内独一无二拥有软硬一体化的企业。” 太极大道三:靠定力 采访过程中,孙丕恕的语速一直很快。“我是个比较爱着急的人,从小做事就爱着急。”孙丕恕的急脾气使他在管理企业过程中有一种压迫感,增强了公司的快速反应能力。“欧美的很多企业做事不紧不慢的,是因为它完全流程化了,有超强的计划性。浪潮现在还做不到,所以遇到事情一定要快。” 这种快速反应能力成就了孙丕恕,也促使浪潮走到了今天。 1996年底,浪潮由于业务不清晰,没有主营业务方向,企业陷入困境。当时已经没有任何公司把浪潮当成竞争对手。此时,有人提出二次创业,对浪潮的业务进行全面整合。这个人不是当时的集团总裁,而是副总裁孙丕恕。 浪潮当时的副总很多,孙丕恕只是排在最后的一个。那次对企业的整合很多人不服,认为孙丕恕太逞能。孙丕恕顶住这些压力,将浪潮的业务关的关、卖的卖、清理的清理,并强化服务器阵地,加快了与500强合资的步伐,表现出强大的战略执行定力。 孙丕恕说,“我挺感谢当初反对我的人。没人反对,想必我也做不成。”如今,当年的这些元老大多已退休在家,逢年过节,孙丕恕都会和他们一起吃饭。 快速反应是好事,但是,孙丕恕也常为自己的急脾气后悔。员工做错事情,孙丕恕会因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而语气偏重。“其实,我在指责的过程中,从没想过自己是最高领导,对方是小兵。仅是对事不对人,没有任何恶意。”孙丕恕是没有恶意,也从不往心里去,但员工会把事情看得很重,内心恐慌有压力。因此,每次这样的事情之后,孙丕恕会主动找员工道歉。 说起这些事,孙丕恕低着头,双手规律地拍着双腿,似乎还在反省过程中。 “浪潮在国内是一流企业,但依然不敢把进入500强作为目标,这只是一个愿景。”对这个愿景的描述,孙丕恕还处于感性阶段,他相信一段时间后,会把愿景数字化。至于说哪一阶段能做到多大,哪一阶段做到什么样,目前还不敢表明。 为了实现国际化愿景,浪潮今年斥资5000万元人民币进行换标,并将标识的理念延伸为“软硬一体化的思想,进取的精神和创新的观念”。 指着胸前无论到哪儿都戴着的浪潮标识,孙丕恕告诉《新财经》,“现在这上面既有浪潮的中文,也有英文Inspur。这只是过渡时期,最终只剩下英文的标识。” 至于这个过渡期的长短,孙丕恕表示,可能要几年的时间,主要取决于浪潮国际化的进程。“国际化的速度不宜太快,毕竟,大家习惯了在中国玩。现在突然都要出去玩,对当地区域的市场理解都不是特别透彻。活着才是第一位的,只有活着才能发展。不能说为了图一时的痛快不顾死活,长久生存是目的。企业就是比谁活得长,比谁的气儿长。” 记者手记 孙丕恕是记者见到的最不像老板的一个老板。略显沧桑的面容,谈吐随意,说话时喜欢手舞足蹈,坐在四星级酒店的沙发上不断变换着坐姿,让人感觉只有坐在土炕上他才舒服。就是这样一个看似不安分的农民的儿子,带领一个现代化的企业,冲刺着国际化市场。孙丕恕怕耽误别人的时间,却很少有时间陪自己的儿子。谈到儿子,孙丕恕没有任何表示爱的直接语句,但脸上泛出慈爱。中国的父母表达情感的方式一向比较含蓄,尤其是父子之间。至今,这个身高近两米的山东大汉,从没有送过儿子什么礼物,只是在给自己买书的同时,留意买一些儿子可以看的书。对书,孙丕恕说没有特别的挑剔,相对喜欢看人物传记,大都是些成功人士的生平。这次去美国,他给儿子带回来了几本美国同龄小孩喜欢看的书。 孙丕恕说他以后退了休,想好好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约几个朋友打打牌,聊聊天。“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别整天张口闭口都是工作,那就挺幸福。” 这么一个忙碌有成的人,想要的幸福却是如此简单。 这不禁让我想起海子的诗:“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