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透视商业领袖背后的价值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10日 02:22 第一财经日报

  陈雪频

  在中国历史上,商界精英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被关注过。他们的商战经历被媒体报道分析,他们的财富故事被公众津津乐道。媒体甚至还设立了各种“英雄榜”,为这些商业精英的社会影响力排座次,成为整个社会价值取向的风向标和晴雨表。

  在各种“英雄榜”中,即将在9月份公布的“中国最佳商业领袖奖”以国际化而独树一帜。这个奖项由芝加哥商学院成立专业评选小组,由人力资源公司DDI进行调查和访谈,最后由第一财经和CNBC主办发布,一切都充满了“国际色彩”。

  一个由外国机构评选出来的“中国最佳商业领袖”能否反映中国公众心目中的“领袖观”?自去年第一届“中国最佳商业领袖奖”颁布以来,这个问题就一直受到公众的关注和讨论,今年8个候选人的出炉进一步激起了大家对这个话题的关注。

  在中国人的价值和道德谱系中,“领袖”是一个分量很重的荣誉。在大众心中,能够获得“领袖”称号者,不仅应该在他所在的领域作出卓越的成就,而且要具有强烈的社会示范效应,成为后来者追随和效仿的楷模,在道德上他们也应是无可挑剔的。

  这些标准自然非常正确,但也因此多了一些感性因素。媒体眼中的商界精英和企业家眼中的商业精英自然有所不同,而在不同的媒体和企业家眼中,商界精英的表现也可能相差甚远。为了公正起见,我们需要数据支持和理性判断。

  这也是“中国最佳商业领袖奖”的另一个特色——学术性。这次奖项的一些评判标准——比如说财务表现、领导才能、创造性和创新能力以及社会责任——都有一些量化标准,着重评估其创造出来的短期优势和长期价值,以及展现出的领导才干。

  学术性的主要表现是“三步评选法”。首先由芝加哥商学院领头成立的专业评选小组先浏览了大量中国地区公司数据,从销售增长率、运营利润、息税前收益、资本回报率等几个方面评估企业的业绩,并综合企业规模和所处行业等因素筛选出10到15家候选公司。

  评选的第二步是由人力资源咨询公司DDI与候选公司的CEO进行一对一访谈,深入评估其领导能力和商业思辨。评选的最后一步是由8到10人组成的独立评审委员会进行最后一轮评选,他们将结合访谈笔录和其他重要数据,决定最后的得奖人选。

  这种学术性的评奖方法能否反映人们心中的“中国最佳商业领袖”,答案可能见仁见智,但这种办法至少能体现一种被广泛被认可的商业价值观——这就是用数据说话,用一套方法论来评定人选。

  从目前推出的八个候选人来看有的是大型跨国公司的中国区总裁,如惠普的孙振耀、摩托罗拉的高瑞彬和A.O.史密斯的丁威,有的是大型国企的总裁,如中海油的傅成玉和招商银行的马蔚华,有的则是大型民企的总裁,如蒙牛的牛根生、正泰的南存辉和美特斯邦威的周承建。

  这些人选可能会和很多人眼中的“商业领袖”有所差别,但这些人员却体现了这个奖项的价值观——这就是理性,用事实说话。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