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三一向文波单挑徐工并购案:被博客撬动的世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4日 17:03 《东方企业家》杂志

  身居上市公司管理层高管之职的向文波通过博客爆料是走了一步险棋——毕竟或多或少地触到了信息披露规范的红线。但是由于徐工的“配合”,这个问题反而成了这场大争论的细枝末节。

  文|陆逊 

  “本来挺美好的事情,你非得要弄成一丑闻。” 网络曾经流行这么一句话。出处据说是一位名人与其绯闻女友反目成仇之后的对话。

  在美国凯雷控股徐工机械接近尘埃落定的时候,三一集团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向文波突然通过博客发难,并引发一场沸沸扬扬的并购大争论。

  并购案的主事者,本来已经准备举起酒杯庆贺,但是被向文波以出人意料的方式搅局之后,内心的怒火大概也不亚于那位传说中的名人。

  博客引发公共话题

  2005年10月下旬,美国凯雷集团与徐工集团签约,收购徐工集团所持有的82.11%徐工机械股份。在并购的有关约定事项完成后,凯雷将拥有徐工机械85%的股权。

  据称,这是私人股权投资基金在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控股权收购。

  如果说签约是“订婚”,那么一系列审批程序可以说是双方步入教堂后在神父面前重申各自的誓言。

  在蹩脚的偶像剧中,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组镜头:女主角准备接受男配角戒指的关键时刻,对爱情至死不渝的男主角突然闯进教堂,高呼“我反对。”

  无论导演如何安排结局,观众被悬到半空的心到这儿也就能放下了。

  但是这样的场景一旦发生在现实中,不仅有关各方一下子手足无措,甚至连“导演”也可能会一时不知如何拿主意。

  向文波的博客就扮演了这样一个“情种”的角色——

  2006年6月上旬,向文波突然在其博客发表了一篇言辞激烈的文章,对凯雷徐工并购案提出质疑。

  向文波为何会想到这一招?虽然这是博客风波爆发之后众多媒体反复追问的话题,但是向文波的解释似乎并不能回答人们的疑问。

  不过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向文波对博客的兴趣并不是突然出现的电光火石。在向文波的博客里,可以看到其创建日期是2006年3月8日。在6月1日之前,博客的内容主要涉及教育、股改乃至“超女”。

  6月6日,向文波发表了一篇题为《战略产业发展的主导权是国家主权》的博文。这篇文章,可以看作发难的前奏,一些嗅觉敏锐的媒体以及可能得到风声的媒体开始“发现”此事。6月8日,向文波正式发表《三亿美元,三一能否收购徐工》,开始炮轰凯雷徐工并购案。媒体纷纷跟进,一场博客引发的风波轰轰烈烈地开场了。

  6月15日,一个名为响云霄的博客正式建立。虽然是化名,但可以肯定,这个名字有点像战斗队的博客是徐工方面的反击阵地。

  一场炮火激烈的两军对垒开始了。

  或许是一个巧合,博客风波开始不到三周,《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这份文件强调重点装备制造骨干企业的国家控制能力和主导权;鼓励装备业进行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的重组,促进行业做大做强。

  据记者了解,“意见“在2006年2月份业已成文,但是在凯雷徐工并购案被炒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正式出台,令很多人认为两者之间有某种内在联系。甚至有人断言,凯雷徐工的“姻缘”被向文波一声断喝之后真的会“泡汤”。

  一场真正的PK

  “我不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人那么仇视‘超女’。但我爱‘超女’,因为,爱‘超女’其实就是爱自己!”

  “在这里,我劝媒体爱‘超女’,因为她能为你们带来利益和机遇。”

  在2006年6月1日的博客日志中,向文波这样写道。

  看来,向文波利用博客这个极为私人和平民化的工具来对凯雷徐工并购案发难,并且吸引到全国乃至海外的众多眼球,多少是受了“超女”成功的启迪。

  “超女”来自普罗大众,而促成她们横空出世的,是公开的PK。

  向文波要将对凯雷徐工并购案转化成公共话题,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对手的回应。

  凯雷几乎未置一词,徐工则仅仅沉默了3天,就开始用博客的方式“以牙还牙”了。

  事实上,身居上市公司管理层高管之职的向文波通过博客爆料是走了一步险棋——毕竟或多或少地触到了信息披露规范的红线。但是由于徐工的“配合”,这个问题反而成了这场大争论的细枝末节。

  从这个角度看,贵为行业龙头的国有企业徐工实际上是“着了道儿”。相比之下,凯雷显得老辣得多——试想,如果徐工也对向文波置之不理,靠老向唱独角戏,恐怕是形不成大场面的。

  向文波自己也表示:“如果没有博客在线,我想中国人对这个事认识没有那么深刻,或者至少我本身认识没有那么深刻。”

  徐工代言者“响云霄”博客还出现了另外一个失误,就是不断出现涉嫌对向文波进行人身攻击的“意气之词”。虽然很多人对向文波将凯雷徐工并购案上升到国家主权高度并不认同,而且其言辞也不无偏激,但是相比之下,向文波在“摆事实、讲道理”方面比徐工方面略胜一筹。

  而向文波采用真名和徐工采用化名相比,又显得徐工方面在这个问题显得藏头缩尾,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其自身的亲和力。以至于向文波不无得意地反击道:“其实博客是一种个人行为,讨论严肃问题还是真名真姓的好,这样比较有责任感,可信度自然也会高一些。”

  谁是赢家

  中国经济时报总编包月阳是较早参与这场大争论的人之一,他分析了这场风波的几种可能结局:

  一、该收购通过

商务部的批准,凯雷成功入主徐工。这种可能性仍比较大,但比向文波博客发难之前增加了许多变数。事情炒得如此之热,又涉及敏感话题,估计已经引起最高层注意。商务部怕是不能擅自决定了。

  二、该收购真的被向文波搅黄,三一重工如愿入主徐工。这种可能性比较小。除非徐工领导人因此事大换班。就在前天,徐工还重申:不会选择三一。

  三、该收购被搅黄,徐工却花落别家,三一为他人做嫁衣。这种可能性相当大。

  四、徐工放弃出售计划,维持现行经营模式。这种可能性不大。既然已经决定出售,恐怕就是因为按现有模式难以生存下去了。

  和君咨询董事长李肃则指出:“如果最后是大家闹了一个够,谁也没买,谁也没卖,那是最可悲的。”

  当然,不少人士都认为这场争论“意义重大”。

  包月阳指出,不管如何收场,被几篇博客文章打乱了既定进程的凯雷收购徐工事件,都将成为中国国企改革、公司并购乃至对外开放的典型案例。当然,它也是博客发展的典型案例。

  另外,也有人提醒道:现在对向文波博客门事件的评说,本来就是一个“瞎子摸象”的过程,因为事情太复杂,每个人摸到的只能是那么一点点,你不能因为自己摸到了一条象尾巴,就以为自己摸到了整个“大象”。

  这样的分析也不无道理,因为真相往往在最喧嚣的时候被隐藏得最深。

  但是不管怎么说,一个小小的博客能够撬动世界——这个事实已经被人们所认识,并且会成为值得一个深入研究的大课题。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