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爱德华-唐:给房子注入价值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1日 14:32 《中国电子商务》杂志

  这个澳洲“老外”,为何早在十几年前就空降到野草丛生的中国房地产市场?他是否真的已经摸透了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脉相

  陈晨@本刊记者

  个人名片

  爱德华·唐,澳大利亚人。

  8年前在上海投资房产,给他带来了70倍的资金回报。

  如今正在打造他的商业地产梦想——给大房子里搬运有价值的东西。

  他的商业敏感传自父亲:参加鸽子的舞会,就要先带点鸽食去。

  Email:edwintang47@163.com

  “亲爱的,我发现世界是平的”,当澳伦传媒总裁爱德华·唐激动地告诉他兄弟这句话时,他兄弟以为他疯了。

  44岁才决定“来中国转转”的爱德华,却最终留在了这个神秘国度,这一年是1994年——这个决定在他的兄弟看来那么“不可思议”。他们出生于澳洲一个房产、金融领域的家族企业,祖上是英国贵族。从小被富养起来的爱德华,是这个家族的幺子。与中国50年代出生的企业家不一样,他基本上没有苦难的记忆,也从来不必为生存问题而费心费力。也正因此,他的家人们不理解他为什么要一个人跑到一个陌生的第三世界国家去过着“苦行僧”一样的生活。

  很多中国人也不了解,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外”,为何早在1994年空降野草丛生的中国

房地产市场?他是否真的已经摸透了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脉相?更关键的是,这种先发优势,能在更财大气粗的欧美同行前面保持多久?

  事实上,“我过得比他们想象的精彩多了”。爱德华坐在上海的办公室里得意地笑着。在他身后,是一座旧日的厂房,外墙已经被漆成海蓝色,墙壁四周还立着脚手架,外墙上的广告牌揭然在目:“MEDIA BOX 澳伦传媒商务中心。” 楼下未完工的停车场上,停着他的爱车——全球一共才400辆的蓝色美洲豹。

  这里,是上海市多媒体产业园的重要项目之一,也是爱德华的梦想。

  为引进中国观赏鱼而斗争

  在澳洲,爱德华“从没正式去上班,只是偶而做一点临时工作”——在家人的安排下读完了法律,却没有当律师的愿望;大学毕业后,开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打理家族的一家四星级酒店,“每天睡觉睡到自然醒”;有时也帮别人做做法律顾问,闲时就跑到图书馆去读书,在那里,他迷上了印度、中国、意大利和希腊的古老文化。

  爱德华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那个年代出生的人,骨子里就带着一种时代衍生出来的激情与天真。他们18岁收到的第一件礼物便是汽车,然后每3年换一辆,他们会为一套并不合身的牛仔服激动不已,他们会用最时尚的装束打扮自己,也会费尽心思腾出时间去参加一场迪斯科舞会。

  爱德华也不例外,他有着自己的英雄梦。1983年的时候,澳洲有一条法律不允许中国的水土进入当地。爱德华心想,这条法律多么不合情理——的确,澳洲政府对水土重视,而鱼又不能离开水而生存,所以要引进中国的观赏鱼到澳洲也变成了不可能的事情。

  怎么办?能改变这一状况的唯一方法,就是修改法律。在常人看来,这几乎不可想象。但是爱德华还是这样去做了。

  借着学法律的优势,他独自开始了这场艰苦的斗争。在之后的3年内,他不停地奔波于卫生部、海关和其他地方,不辞辛苦到中国取样、考察,花大量人力物力,与澳洲政府打上长达3年的官司。

  1986年,被所有人都认为是奇迹的事情发生了——那条法律真的修改了,他得到了澳洲卫生部和海关发放的“47号进口澳洲许可证(47也随之成为他的幸运数字)”,从此中国的水土和观赏鱼可以进入澳洲了。

  这一年的9月26日,因为这一特殊的贡献,爱德华被授予“英联邦太平绅士”勋衔。神圣的仪式在澳大利亚市政厅举行,当时的悉尼市长为他授勋,所有的闪光灯都对准了他。

  爱德华说,那个时候他反而有点失落,不知道以后要做些什么。

  1994年,“养尊处优”的爱德华决定改变自己的生活。他孤身一人来中国,“师从郭沫若的第七任妻子”,在北大研读《红楼梦》——两年半时间内,寝室图书馆两点来回跑,也得缘结交了很多朋友,譬如央视的赵忠祥,练得一口标准的“京片子”,此后,又在上海学会正宗的上海话。

  两年半后,他凭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开始做同声传译。“我第一次养活了自己,还是在异国他乡。”爱德华说,走南闯北的工作学习经历又让他获得了相当够分量的人脉网。爱德华的英雄梦再一次被唤醒。

  投资房产,飞来的财富

  初到中国的爱德华并不具备在有中国特色的商业环境下单独生存的能力,甚至他一开始认识的汉字不到300个。但是爱德华有着敏感的嗅觉,他的脑袋不会拒绝任何一个关于数字和商业化问题的思考,因为他父亲曾经对他说,“参加鸽子的舞会,就要先带点鸽食去。”

  1998年,他来到上海,以个人名义投资参建静安区一栋32层的商住两用的外销楼——开发商虽有着丰富的人际和政府资源,但缺乏前期启动资金。爱德华为对方解决了“燃眉之急”,条件是拥有其中十层的所有权。

  “从现在看来,这是一个策略性的做法”,爱德华回忆道。由于当时国内政策对于房地产资产管理和对外资介入房地产业的各项规定并不明确,“有时候懂行的反而竞争不过外行的”,投资参建对于他的第一份房产投资是稳妥的选择,“如果涨了,那就抛售,赚一笔就跑。”

  可是,他得到的远远超过他的付出。与开发商的长期合作,教会他如何与中国政府打交道,如何避开房地产开发中风大水深的地方。不仅如此,第二年,随着房地产行情的上涨,他从这栋静安区房产上就看到了资金回报的势头;第三年,“

房价还在涨,第四年也如此”。爱德华决定按兵不动。尽管这8年来,他“只租不卖”,这次地产投资还是给他带来了70倍的资金回报。

  爱德华的这招“天外飞仙”,不仅解决了他最基本的生存问题,也为他赢得时间考虑下一步规划。那个时候,“我想,我还缺的便是一支团队。” 在这个团队中,爱德华唯一的管理理念就是追逐商业价值。他在投资时尤其是合资时绝不会像中国人那样去争夺谁当总经理或谁当董事长的职位,他往往聘请职业经理人,将商业价值理性化而不是陷入权力的争夺。

  问他心目中最理想的左臂右膀是什么样子,爱德华不假思索地回答说,“犯过错”——他可能有过几次失败的经历,而且,可能错得很厉害,但是“在别人犯的错误,在我这就成了经验”。

  他清楚,他需要执行者(他习惯称之为“自己的影子”)、财务人员、法律顾问以及有丰富的市场经验者——他花了四年时间才找齐这些人。

  而作为老板的他,一般只会过问交易价格及这笔生意是做还是不做,其他的具体问题统统交由律师、会计师、顾问等来处理,很少过问具体细节。

  2002年,爱德华团队第一次亮相。这一年,他们首创南京东路六合路外国人名食休闲一条街;在上海松江投资开发利华庄园别墅;策划完成南汇大学城金唐节,参与设计了10000平方米的金唐广场。

  搭建数字媒体基地

  2003年,爱德华发现,他的商业地产梦想,越来越像一座大房子,里面空空如也。要让大房子升值,最简便的办法就是往里搬运有价值的东西。

  那个“有价值的东西”,便是多媒体。爱德华花了一年多时间去考察这个新的投资增长点——投资的门是关着的,但是,“我赌它会打开来”。于是,他“执迷不悟”地开始调研,他发现国内最为缺乏的是具备海外先进制作理念、通晓海外传媒运作规则的专业人才。他要做的,便是抢先一步,签下这些人才。

  他赌中了。2004年11月18日,中国开始允许外资媒体进入。他手中的人才,他掌握的先机,一下子变成了他最大的砝码。

  这是一个杠杆。借此,他可以橇起一个梦想——有一处高品质的数字媒体基地,能为国内外的媒体制作交流搭建桥梁,用这个平台吸引国内外一流媒体制作公司的入驻,引入海外先进的制作理念,然后再进一步培养具备国际眼光和操作能力的专业传媒人才。而他的公司,就是这个平台的缔造者。

  这个地处长宁区的多媒体产业基地已初具雏形,长宁区政府也有一系列鼓励多媒体产业发展的政策。这对爱德华和他的团队不啻是个东风。“很多年来,我都懊恼,那些结交的政府关系并没有当初想象的那么管用。现在,我想,其实不尽然。”爱德华说。

  另一个让他觉得“不尽然”的是自己的语言天赋——语言不能成为经商的障碍。同时,还要极其重视在文化上达成默契与共通,在爱德华看来,商业文化上的默契与沟通蕴含着无穷的价值。

  现在,爱德华坚持在第一线。数字媒体基地还没有

装修好,他就迫不及待地将办公室搬进了基地中一个不起眼的小间。每天,在这个小间里进进出出的,说着不同口音的方言,可能是京片子,可能是沪语,可能是英语,也可能是法语。

  每时每刻,他几乎都要做出非常及时的决定,做还是不做?如果你不能从语言上跟他们进行交流,那么你将失去机会。“你不能指靠翻译,上帝没有时间等待你。”爱德华说。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