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管理 > 正文
 

中国企业的双重压力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12日 17:13 《竞争力》

    项兵

  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在历经20年高速成长已经具备原始的生存能力,但跨入全球顶尖企业行列的差距是全方位的。中国企业还没有摆脱企业基本架构层面问题的困扰,但全球化竞争已经兵临城下,这就要求中国企业知彼又知己,知耻而后勇。而中国企业目前主要面临两大压力:静态的内部管理与动态的全球竞争。

  现代企业制度并非最佳

  中国企业一直认为,现代企业制度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最佳安排,但在效仿的实践中才明白,现代企业制度也是最昂贵的制度,没有必要且完备的外部环境,现代企业制度难以健康运行。诸如,高薪养廉就是现代企业制度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

  我们必须重新思考对于现代企业制度的粗浅理解,更值得反思中国究竟需要怎样的企业制度。在中国的法律和监管制度尚不完善状态中,中国式的现代企业制度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腐败问题,也无法真正建立企业治理结构。然而,很多企业总是认为要学就学最好的,而不是最适合的,反倒因脱离实际而结果最差。中国企业如果寄希望于努力实现先进的现代企业制度,如果认为做好企业制度安排便可实现管理飞跃,其结果要么掩耳盗铃,要么欺世盗名。

  笔者在考察近百家大中型企业后得出一个论断:在中国企业现阶段,核心管理层高比例持股的“家族式”企业制度,是最适合中国发展环境也是内部效率最高的组织形态。

  公司治理解决安身立命

  与现代企业制度的认识误区一脉相承,公司治理不是解决企业管理上等级。公司治理的核心是解决企业领导者真正关心企业长远发展, 不仅关心短期盈利,更关心企业可持续的赢利能力。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绝不能为了改革产权而改革,产权改革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产权明晰的目的是为了有效解决企业核心层能否长远关心企业,从而消除企业发展的根本瓶颈。

  张瑞敏作为中国优秀的企业家,国家应该给予必要的股权激励。如果海尔始终不进行产权改革,则永远存在一颗定时炸弹。“社会贡献”理念无法保证张瑞敏始终保持管理激情,也无法保证张瑞敏的继任者能够像他一样富有管理才华。如果没有一个激励制度作保证,中国企业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只能是昙花一现。

  公司治理解决企业家“愿意打仗”问题,而企业管理解决“如何打仗”问题。如果解决不了CEO愿意替股东去打仗,高效管理无从谈起。特别需要指出,国家在不解决现有制度的前提下,一批一批地把国有企业领导人派到国外学习,寄希望提高管理者素质来解决企业管理问题,极有可能适得其反。没有制度安排,“企业家”根本不想为国有企业打仗,而国家却把他们武装到牙齿,最可怕的后果是“知识越多越反动”,国有企业可能死得更快。以数十年心血铸造的一个企业,可能只用一年时间便千疮百孔。

  管理基本功落后不到位

  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讲,管理的基本功还不到位。诸如,短期管理与长期战略不协调,预算与决算无关于经营战略,投融资体系无法支撑企业长期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品牌管理及研发管理等方面较为薄弱。很多企业短期管理缺少战略考虑,又因管理能力薄弱及相互间缺乏连贯性协调机制,即使企业有战略也难贯彻执行。

  管理流程是中国企业最为严重的管理问题之一。因为没有流程,企业决策只能依靠企业家拍脑袋。我们应该看到,不少中国企业正在积极寻找管理流程的不同解决方案。例如,华为聘请IBM进行管理流程再造;联想通过与IBM合作来实现流程的跨越。

  面对管理基础落后,中国企业需要紧迫认识到,西方企业修练管理能力时,因全球竞争尚不激烈而有试错的空间。但目前的国际竞争给我们留下的时空已非常稀少,很多行业只有五到十年的追赶时间,中国企业已没有试错的机会,一旦错了就没有未来。时间的紧迫性是全体中国企业的共同挑战,全球竞争就像奥运会一样,大家在同一规则下且同一场地上竞争。竞争对手不会照顾我们,也不会为我们更改规则,更不可能为中国独辟一个赛场。我们只能在与狼共舞中打败群狼。

  非主流性的潜在危机

  在全球市场的主流性与非主流性,取决于依据竞争程度及竞争层次来区分的每一个产品。顶尖跨国企业志在必得的利润率高、技术含量大、品牌影响力强的产品,如通信、汽车、生物科技、航空等,均可称之为主流产品。目前,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基本上控制了全球市场主流产品。相反,发展中国家凭借着低成本的制造优势,在那些品牌价值较低、技术含量不高、产品利润率低及进入门槛较低的非主流产品市场激烈竞争,如鞋子、袜子、打火机等。

  此外,全球的主流市场与非主流市场,可以根据市场消费能力及市场竞争程度来划分,发达国家因其整体收入较高而获得主流市场地位,发展中国家则多位于非主流市场。

  在现阶段,中国企业以非主流产品市场“独步全球市场”,这类企业为中国GDP的增长和就业作出重大贡献,并且成为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骄傲。但我们应该认识到,世界顶尖企业的产业战略性转移与非主流产品的低附加值,虽然成就了中国企业在一些产品领域的成功,但并不等于中国经济已经跨入主流地位,也不等于综合竞争能力得到了实质性的提升。

  更不容忽略的是,生产非主流产品的中国企业在战略运作上普遍存在严重的“短视”,它们在进入国外市场时常常给当地企业及就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特别是给欠发达国家和地区造成巨大冲击,这样很容易引发新一轮反华浪潮。温州鞋商在西班牙遭遇的“埃切尔纵火事件”极为典型,绝非偶然和孤立。规模生产与成本优势往往不是市场竞争的绝对法则,非经济因素(政治及民族情结)往往产生意想不到的逆转影响。

  “三块板”挤压的时空

  核心技术、国际品牌、全球网络,一直被看做是世界级企业手中的“三大法宝”。如何获得这些至关重要的竞争资源,正是中国企业成为世界一流企业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对此可以形象地描述为“三块板”:即核心技术层面的“天花板”、全球性销售网络的“地板”,跨国公司

反倾销策略的中间“隔板”。

  跨国公司在

知识产权方面的专利和标准所设置的“天花板”,极大地限制了中国企业向上的发展空间;同时,没有国际性的品牌和对全球销售网络的掌控,又使中国企业直接拓展国际市场处于绝对劣势;再者,在国际市场上,中国一些较具
竞争力
产品屡屡遭到了诸多发达国家以反倾销为名的阻击。

  在WTO后时代,中国越来越多的市场和核心产业逐步取消准入限制,跨国公司可以全方位进入中国市场。同时,跨国公司作为一个群体,历经多年中国市场运作己日益适应。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市场在跨国公司版图上日益上升的地位,而成为其志在必得的市场,他们势必加大在中国的投资规模和力度,这无疑大大增加对中国企业的压力。

  中国本土经营环境近年来长足进步,硬件环境包括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软件环境包括法规和服务体系不断改善,这在总体上是有利于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但也形成了越来越有利于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动“阵地战”。

  同时,低成本型的竞争对手正在不断涌现:包括印度、越南、泰国、孟加拉国等,跨国公司面临着更多的选择而在低成本方面不相上下。东亚“四小龙”曾经的低成本优势的不可持续性应该给我们带来一定的警示。

  如果解决不了“三块板”的问题,中国企业必将从计划经济的鸟笼刚出来,又被关进市场经济的鸟笼,我们的经济很有可能被边缘化。我们必须认识到,发达国家的道路我们是走不通的。美日韩等国家都是待到自己企业足够强大后再进军世界市场,他们都有上百年时间来保护自己的市场。但今天中国市场的全面开放,我们已经不可能关起门来修炼自己的内功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