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发:没有南民的日子里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06日 10:23 《商界名家》 | |||||||||
本刊记者 戴志军 发自上海 “中发依然坚强而健康地活着,将来还会更好!” 2006年2月24日,在上海长寿路97号世纪商务大厦16楼的中发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办公室里,面对《商界名家》记者探询的目光,中发副总裁兼总经理于友顺以十分肯定的
一个多月前,浙江商人再次损失一员大将。上海中发电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南民,因患急性脑血栓抢救无效,于2006年1月21日18时10分在上海浦东仁济医院去世,享年37岁。没有了“顶梁柱”,中发集团何去何从顿时悬念丛生。 抗震能力经受空前考验 “当南董去世的消息传来时,我只觉得脑袋一阵轰鸣,眼泪随之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尽管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但在悲伤与操劳的双重夹击下,于友顺的声音仍显得非常嘶哑。 悲痛过后,于友顺马上恢复了冷静,理智告诉他:作为一家知名电气公司的老总,现在的当务之急是与公司高层同仁们商量应急对策,让企业平稳度过这次突变。 1月22晚,中发集团紧急召开董事会扩大会议,中发集团股东、南民家属、直系亲属、经营管理层干部、集团顾问等人出席了会议。 会议室里氛围沉重,悲伤写满了每个人的脸。还是总裁陈邓华打破了沉默,他说:“我与南民不是兄弟胜似兄弟,南民去世好比我失手足,切肤之痛难以名状。”陈邓华稍停顿了一下,摘下眼镜,擦了擦眼角,继续说:“但是,我们不能被灾难打倒,而应该化悲痛为力量,做好本职工作,把南民未竟的事业发扬光大。” 南民走后,董事会首要任务便是选出公司董事长接班人。中发应该算作准家族企业,由两个一起创业的结拜兄弟联合控股。总经理于友顺提议,鉴于中发集团总裁陈邓华与南民自小就是志同道合、亲密无间的朋友,两人结伴到上海创业,一起创办了上海中发电气集团,一个担任董事长,一个担任总裁,配合默契,并且两人的股权一样,都是32%,应该推选陈邓华出任集团新的董事长。“中发离不开陈邓华,中发需要陈邓华!”于友顺的提议得到了会议全体与会人员的一致通过。 继任后的陈邓华当即表态:南民的原有股份不变、产业结构不变、电气作为主业不变。 陈邓华说,南民持有的32%股份由家属按法律规定继承,但还是继续保留在集团不动,由南民一位在中发的亲属代为保管。南民家属与直系亲属表示,他们信任中发的管理团队,并同意陈邓华董事长的处理方法。 “产业结构也不会有什么变化,仍旧是以电气为主业,继续做精做强,其他产业可能会随着社会的变化作些调整。”陈邓华表示,电气、教育、医药、房地产是公司的四大产业,这种结构今后会继续维持。电气是中发最早涉足的领域,目前已经走在了同行业的前列。超高压公司与日本AE帕瓦公司合资后,已经全面启动生产市场的有效运作;元器件公司加大了成员企业的转变和市场扩展力度;自动化公司提高了市场占有率及产销系统管理;高低压公司重视创新管理,形成了专业制造商。无论从何种角度而言,电气都应该是中发的核心产业。 于友顺认为,南民的猝然去世在中发的影响不亚于一场地震,但公司能够化险为夷,运转稳定,基本上没有大的波动,主要是中发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组织架构比较完善和健全,南民生前已经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各大板块都有专人负责,运行良好。 “而且,董事会的民主决策机制科学而有效。”于友顺说,“在公司董事会,从来不存在董事长或者其他某个董事一人说了算的情况,大家一人一票,非常民主。”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则是中发人化悲痛为力量的毅力与勇气。 在南民去世后的最初3天时间里,中发集团的每位员工几乎都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1月24日,即南民的追悼会开始的前一天晚上,公司的几位骨干仍沉浸在悲痛中不能自拔,眼睛浮肿,面带菜色,精神状态十分糟糕。于友顺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动情地对这些员工们说:“你们对南董的深情天地可鉴,但是,你们今天无论如何也要回家睡觉,这是公司布置给你们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不折不扣地完成!你们想想,明天的追悼会上,上海市工商政界要人及新闻界的朋友,将有1300多人到场,你们如果不休息好,别人看见了会说:‘呀,这是中发集团的员工吗?怎么一个个都萎靡不振的?这样的团队还能把公司搞好么?’”中发集团就是靠着这种健康的组织架构与理性的心态,顺利度过了难关。 昔日主内总裁如今走向战略前台 但另一道难关随之摆在了新任董事长陈邓华的面前:原先与南民各主内外的时代演变成了独挑两头,自己能够适应么? 1969年出生于电器之都浙江温州乐清市的南民,23岁就成了乐清市税务局的专管员。这是一份令人眼馋的肥差,旱涝保收。可是,南民有更大的抱负,工作之余他指点一位民企老板,进行了一项200万元的投资,结果该公司成为当地同行业的龙头老大。小试牛刀之后的南民此后又参与了温州一家低压电器厂的决策,仅用一年时间,这家家族式企业年销售额出人意料地超过1000多万元。 在商场上频频得手,南民终于决定辞去财税局的工作,下海创一番自己的事业。他先寻找了合作伙伴四通集团。在创业初期,南民的商业才能和拼命劲头就显露无遗,四通集团温州分公司从前期策划到公司开张不到两个月时间。这个时期曾发生了这样一次意外:因劳累过度,南民骑摩托车时,还重重的摔过一跤。不过随后成功的光环掩盖了这次意外的警示。经过两年多的打拼,这家公司跃居当地同行业之首,他也被推选为当地计算机协会会长。 陈邓华与南民自小就是志同道合的朋友,1998年两人结伴来到上海开始了创业之路。届时南民已在电气行业闯出一番小天地,而陈邓华亦在资本市场收获颇丰。生性豪爽的南民有一天突然对陈邓华说:“我们合伙干吧!在电气行业做一番大事业!” 陈邓华说:“这有什么问题?历来都是打虎亲兄弟,咱哥俩没得说!” 于是两人一起创办了中发集团。陈邓华的股权与南民一样,也占集团的32%。南民担任董事长,陈邓华担任总裁,一个主外一个主内,配合默契。 南民擅长政府公关,以及战略投资。他的头衔不少:上海市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对外联络委员会委员、全国青联委员、上海市工商联执委、民建上海市委企业委员会副主委等。如此众多的社会职务,一方面耗去了他不少的时间,熟悉南民的人都知道他有个习惯,即“一边吃饭,一边接电话,一边拨手机”,而且向来是“睁开眼睛上班,闭着眼睛下班”,工作起来玩命,与王均瑶并称为上海市温州商人的“拼命三郎”;另一方面也在为中发集团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与市场环境方面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陈邓华则长于企业内部管理。据上海市浙江商会的一名会员介绍,中发集团的法人治理结构的确立与完善,企业文化的形成,陈董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为人很真诚,做事很细心,是个难得的内政管理者。” 但是,从今以后,“两个人的接力跑以后就由陈董一个人来跑了,注定要更累。”于友顺说。 身兼董事长与总裁两职的陈邓华于是被迫开始了职业生涯的大转型。生性内向的他开始频频出访与接待来访者,每个月出席的会议、论坛、宴请等活动多不胜数。“别以为每天觥筹交错、推杯换盏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恰好相反,非常痛苦。你以为真的是在品美酒?吃美食么?那是在受罪,因为你的心思不在吃上,而是想着如何搞定对方,把事情办妥当。”于友顺说。 游说的功夫,于陈邓华而言亦是弱项,然而,职业角色的转变却迫使他不得不面对现实,挑战自己。做企业的免不了与政府、金融界的朋友打交道。一个好的项目,你要争取得到政府职能部门的审批,得到银行的贷款,那么,必须凭着你的三寸不烂之舌,“给他们讲故事,描绘出一幅幅美妙的蓝图;批文下来,贷款到手后,才有足够的条件将这些蓝图付诸实施,变为活生生的现实。否则,企业是很难往前发展的。”于友顺说。 上海浙商会的一位会员认为:“让毛泽东坐彭德怀的位置,指挥打仗;或者让彭德怀坐毛泽东的位置,运筹帷幄,都可能会产生不良后果。不过,相信中发的陈邓华能够很快将角色调整到位。” “我在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上也将尽自己所能助董事长一臂之力。”于友顺说。 针对企业事无巨细均请示总经理与董事长的毛病,于友顺大刀阔斧地进行了组织结构的调整,设立了财务总监与人力资源总监两个职位,他说:“抓人力与财力这两头,其他的放开让给中层干部与普通职员去做,这样做省事省力省钱,对公司与员工都有好处。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是:调整前我每个月的手机费少说也得2000多元,但现在几百块钱足矣。” 于友顺还在酝酿成立中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将中发涉足的电气、房产、医药、教育等行业有机整合在一起,理顺中发的产业链条,抓大不放小。“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现在与将来都会将中发定位于一家电气公司,至于公司涉足的其他领域,均是集团产业链条的有益补充,必要时会有所扬弃。”有于友顺等一批高管的忠心辅佐,让陈邓华及中发集团少走了很多的弯路。 中发依然“不逞强,不图虚名” 南民去世之后,民建中央委员会、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上海市政协委员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置信机构——DAVNET事物协调处、丹纳传感和控制集团、美国好运来国际集团公司、日本AE帕瓦株式会社及上海诸多企业和企业家发来唁电,表达沉痛哀悼与深切缅怀之情。一时间,一向低调的南民及中发集团名扬海内外。 “客观地说,南董的去世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于友顺认为,“中发集团虽然在电气行业卓有建树,但制造行业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其默默无闻的现状,不过这种现状目前已经因为这一突发事件而有所改变。” 在这节骨眼上,有人趁机“敲边鼓”:“中发集团超常规发展的时机来到了,企业应该迅速扩张,做大做强。” 但于友顺却不这么认为,他表示:“我们一向采取的都是稳打稳扎的战略,我们不逞强,不强求做大,并力求在规模与效益间寻找一个完美的平衡点。” 德隆集团轰然倒塌,包括唐万里在内的60余名高管悉数入狱;三九集团战线过长,终于体力不支,赵新先悲情谢幕……众多事例证明,脱离实际的盲目扩张,贪大求快,其结果恰好适得其反,欲速则不达。 “因此,中发集团现阶段最重要的是做强,而非做大。”于友顺说。 加大研发投入,注重科技创新,提高产品质量,过去是以后也将是中发坚持的治企方针。 一直以来,中发十分注重科技创新,依靠先进的技术来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中发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很大,自己建立了科研所,并先后与国家有关科研所和著名高等院校建立了长期的科研合作关系。目前,中发已经被评为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多项成果也被评为高新技术成果,并申报得到了多项专利。中发已经加大科技投入,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有效手段。为此,中发除努力采用国际先进标准,以市场为导向,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开发新产品外,还不断进行关键技术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建立和完善中发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当然,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自己的一些不足,因此,通过加强国际合作等各种途径加以改进。南董在世时,中发就积极参与国际高端技术合作,先后和不少世界知名企业进行了合作。在中低压成套设备方面,中发与法国施耐德公司签订了技术与合作协议;在工业、电力自动化系统方面,中发集团与ABB瑞士公司签订电力自动化技术合作;在超高压方面,中发集团与日本AE帕瓦株式会社达成技术合作协议。南董走后,我们不仅不会改变这种合作模式,还会强化与跨国公司之间的交流。”于友顺说,“但是,我们与跨国公司合资,一般要求拥有绝对控股权。比如与日本AE帕瓦株式会社合资,我们就占有75%的股权,而日方只有25%。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己不至于在国际化的征途中丧失自己的品牌。” “在南董远去的日子里,中发集团还会有很多很多的变与不变,短时间内我们也许会感到很不适应。但是,注重企业的科技创新,视产品质量为生命,努力将中发打造成为电气行业国际知名品牌的决心永远不变,尽管中发集团离这一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说完这句话后,于友顺陷入了长久的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