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永平午餐竞标和中国富人价值观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04日 02:26 第一财经日报 | |||||||||
侯宁 不久的某日,纽约曼哈顿牛排馆 Smith&W ollensky 将迎来两位重量级食客,为此,该牛排馆捐了一万美元给葛莱德基金会以表达自己的敬意和善心。因为葛莱德是一家非营利慈善机构,是专门帮助贫困和无家可归者的基金组织。
这两位客人是谁呢?他们一个是全球首富之一美国沃伦·巴菲特,另一个则是中国步步高电器的董事长、如今的投资家段永平。巴菲特号称“股神”,凡做投资或炒股的人无人不晓,而段永平淡出制造业江湖多年,基本是“隐居”美国。 就是这两位赚钱高手,最近的手笔都令人咋舌。巴菲特捐赠370多亿美元,其中大部分给盖茨基金会做慈善,引来好评如潮;而段永平敬献62万美元给葛莱德基金会赢得一餐豪华午宴,为的却是“请教”和“谢谢”巴菲特。虽然也为慈善作了贡献,但镁光灯下,有些人认为其中存在境界的高下。 连我的老父亲都说:“疯了,有钱还不如捐给失学儿童!” 事实上,父亲随意的一句评语在国内是很有代表性的。盖因贫富写实在当前的中国又有了部分市场,基尼系数的居高不下便能说明这一差距的客观存在。就边远山区、西北荒漠不论,即便是在京城,人们也随处可见反差巨大的贫富人群;单从幼儿园的收费看,便是从300元/月到3000元/月不等的“阶梯排列”的。 贫富差距的积累以及“弱势群体”进一步边缘化的事实,让贫富人群之间的隔膜越来越深。加之在教育、住房、医疗等关系国计民生领域的改革存在一些问题,更让处于弱势的普通民众、下岗职工、进城民工等有了越来越大的被剥夺感和危机感。 此时,富人摆阔,媒体曝光得越多,“穷人”的感情反弹便越大。面对近在眼前的“豪宅大厦”,居住在“筒子楼”的人们难免有挫折感,这是现实,也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结果。而段永平的“私人行为”之所以“无端”挨骂,应是在此基础上“浇了点油”而已。 巧的是,这次巨款午餐正好发生在一些经济学家“挑逗”大众感情的当口。有经济学家声称,“群众不明白谁是真正代表他们利益的人”,主张要“敢于”向群众说“不”;还有人扬言“经济学者不一定要替老百姓说话”,要“理性理性再理性”地去“求真”。 问题是,“理性”、“求真”若是用在了自然科学研究上,别人也不会说什么,万有引力定律、量子力学、相对论以及哥德巴赫猜想,的确是老百姓不明白的,但这并不影响牛顿、爱因斯坦和陈景润的伟大。但经济学家搞的本不是可用实验证实的自然科学,“经世致用”的经济学理论也没有搞出名堂,倒是坐在了这机构、那券商的“首席专家”、“特聘顾问”、“独立董事”位子上,开洋车、住豪宅,享受着巨额收入…… 其实,你“享受”也便“享受”吧,可偏偏要“不服”,试图让“不替老百姓说话”成为舆论的主流。于是,便有了质疑甚至非理性谩骂,也有了国人对中国命运的深刻反思。 尽管确实有些“无辜”,声称“80%”在家看孩子的“美国居民”段永平也便难逃讨伐了。谁让你为了满足“一己之欲”花费几百万元和巴菲特吃一顿午餐呢?谁让你吃饭的埋单费捐给了美国的“贫困及无家可归者”呢?殊不知,你的祖国——中国,还有千千万万“贫困及无家可归者”急需你的“慈善”呢? 作为一个特设的“饭局”,美国富人巴菲特的“午餐捐赠”和中国富人段永平的“午餐竞标”,折射出了两国和两国富人在发展、思维和公益心等整体上的差距。这不是短期可弥补的,也带有东西方差距的一些特征。但是,社会的教育机制、约束机制显然不应以此为理由放松对中国富人的“改造”,因为在市场经济社会里,正是他们,在引导绝大多数人的价值观。 段永平,我人大的校友,请在投资网易之后,回来“投资”对优越感十足的“富人教育”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