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他不仅仅是个技术天才,也不仅仅满足于做个接班人,他还能够创业,并在残酷的打压中存活下来直至无路可退,尽管他做得并不十分完美
插语:在这个技术型CEO大红大紫的年代,李一男固执的坚守他的沉默低调,几乎不怎么接受媒体采访,而这更为他增加了几分神秘感
插语:在残酷无情的商业竞技场上,永恒存在的只有成与败的风暴,而不会有一个平静的港湾,如果有,也只是暂时的
文/ 本刊记者 邢紫月
6年来,李一男一直回避与老东家华为的正面接触,这一次,他无法再回避。
2006年6月6日,港湾被华为收购的消息公布于众。当天,华为和港湾网络联合宣布,“就港湾网络转让部分资产、业务以及部分人员给华为达成意向协议并签署谅解备忘录”。
没有了退路的李一男,除了一封给港湾员工的信之外,对外界,他依旧保持沉默。
6年前,“天才CEO”李一男毅然从华为出走,凭借从华为股权结算和分红的1000多万元设备,创办了港湾网络有限公司。横空出世之初,港湾被VC评价为“难得一见的好项目”。
然而,李一男的出走也激怒了任正非。任正非的懊恼完全可以理解,李一男出走之前,曾被任作为华为的“接班人”培养,任与李之间“情同父子”的关系,也是世人皆知。尤其是,这个年轻人还胆敢与华为在电信市场方面正面接火。
2004年从与思科的诉讼中脱身后,华为发起了对港湾的严厉打压,这被形容为任正非与李一男“父与子”之间的血腥残杀,更像是一种反目成仇式的情绪宣泄。
如今,任正非最终如愿以偿,但是,他也从另一方面成就了李一男,这个文弱的青年和他的港湾,几乎以涅磐的方式,证实了自己的能力——他不仅仅是个技术天才,也不仅仅满足于做个接班人,他还能够创业,并在残酷的打压中存活下来直至无路可退,尽管他做得并不十分完美。
一场看不懂的收购
“对我们来说,李一男已经是过去式了。今天,已经有很大一部分人与华为签约,部分人办理了港湾的离职手续。”6月16日,港湾网络一位研发人员告诉《中国新时代》记者。
这并不代表他们不尊重李一男,相反,很多人对李一男非常敬佩。“我至今仍然很怀念在港湾的日子,也很佩服李总。”一位2004年从港湾离职的员工说。
然而,对于不得不重新规划职业生涯的港湾普通员工来说,生存比气节更加重要,而要想生存惟有面向未来。
根据港湾与华为签订的谅解备忘录,本次转让的资产和业务包括路由器、以太网交换机、光网络、综合接入的资产、人员、业务及与业务有关的所有知识产权。而资产转让的金额至今仍是一个秘密,港湾新闻发言人李琳表示:“本人无法回答这一问题。”
李一男在给港湾员工的内部邮件中亦表示:“相关的研发,市场,供应链和支持部门人员将跟随这些业务并入华为。整合的过程预计到7月底结束。”据港湾员工透露,他们将会按照目前的职位全部平调到华为北研所,不愿意去的可以离职。6月16日,第一批愿意签约的员工已经办理了港湾的离职手续并与华为签约。6月23日,这部分员工将飞赴深圳华为百草园接受为期两周的培训。同时,华为会根据工作年限给予港湾员工补偿,标准为N+1(N为在港湾工作年限,若在港湾工作时间为两年,便给予三个月工资补偿)。离职员工,补偿一次性付清,平调去华为的员工,补偿分两年付清。
对于这次收购,有业内人士评价为“现实总是比想象丰富”。人们怎么也想不到,脱胎于华为、几年来一直遭到华为严厉打压的港湾会被华为收购。
这样的结局,恐怕也是李一男未曾料到的。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中国新时代》记者,从业务上来说,华为3COM与港湾的数据业务产品线基本雷同;从技术上来说,在宽带IP领域,华为并不逊色于港湾。并且,即使华为卖掉华为3COM,凭华为的实力也很容易马上建立起一支研发销售队伍。因此,从企业业务发展角度来说,华为根本没有必要花十几亿收购港湾,港湾有的华为都有了。
“就是为了解一场恩怨!”港湾网络平台部的一位员工肯定的对《中国新时代》记者说。事实上,华为与港湾的恩恩怨怨在业内早已众所周知。甚至在现阶段,当有港湾员工提出对于那些不是从华为跳槽到港湾的员工能否一次性将补偿付清时,华为方面断然拒绝,声称这是对叛将的惩罚。“当听到这一拒绝理由的时候,我们很多人都在重新考虑自己的去向,担心去了华为受排挤。”一位港湾员工表示。
由此看来,任正非收购港湾是否像他自己在公开信里表示的那样真诚,人们不得而知。港湾网络原策划宣传部经理李廷松则表示,自己因身体原因于4月25日从港湾离职,对于收购事宜并不知情,“你们不要老是问港湾,可以去问问华为,或许这里面还有政府因素。”他对《中国新时代》记者说。
“华为收购港湾,我认为更多是从人力资源和未来战略的角度去考虑的。”计世资讯电信事业部总经理郭海涛认为。从另一方面考虑,对那些选择平调到华为的港湾员工,华为坚持分两年付清补偿,可能也有留住人才的考虑。从未来战略来看,自去年以来,华为将公司发展重点由3G调整到IP宽带,而李一男在创立港湾之初就将公司定位于专注IP宽带领域,经过几年研发积累,可以说港湾在IP宽带方面是有实力的。任正非也表示:“你们的很多创意,像以多业务传送的思想来开发传输产品、以太交换机也有很多资助开发的东西,这还是要肯定的。”
只是,若是仅仅考虑到人力资源与未来战略而收购港湾,花上十几个亿,未免代价太大。不过,任正非一向不按常理出牌,这一次,他又给大众留下了一张看不懂的收购协议。
无可挑剔的技术天才
华为收购港湾的消息对外宣布后,如同平地一声雷,在业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各种评论亦纷至沓来。有人说李一男过分依靠风险投资导致失败,有人说是华为的打压让港湾没了生存空间,也有人说李一男指挥不当。但是,没人挑剔李一男在技术上的战略眼光。
事实上,李一男在技术上的天分很早就显露出来了。
1993年6月,硕士毕业的李一男进入华为工作,仅两天时间就成为华为工程师。两星期后,因为解决了一项技术难题,被破格升为高级工程师。半年后,升任中央研究部副总经理,两年后,被提拔为华为公司总工程师、中央研究部总裁。1997年,27岁的李一男成为华为最年轻的副总裁。时至今日,IT业的一些技术人员仍然感叹:“27岁,李一男在干什么,我们在干什么!”
2000年底,李一男北上创立港湾网络,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旅。
5000万的注册资本,八九十人的小公司,没有一款成型的商业化产品,只有试验室里的一些产品在做简单测试,一份商业计划书。这就是当初港湾呈现给VC的所有家底。
尽管如此,李一男还是顺利获得了风险投资的青睐。2001年5月,华平和龙科创投分别向港湾注资1600万美元和300万美元。看重港湾,是因为看重李一男这个人。几乎所有的投资者和竞争对手,对这一点都直言不讳。
在这个技术型CEO大红大紫的年代,李一男固执的坚守他的沉默低调,几乎不怎么接受媒体采访,而这更为他增加了几分神秘感。据港湾员工描述,李一男约170cm的个子,白净瘦弱,鼻梁上架着高度近视眼睛,完全一副文弱书生模样。乍一看,很难觉得他是个传奇人物。
如今,以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终结的港湾网络,尽管算不上成功,但是,即使是胜者如任正非,也不得不肯定李一男的技术眼光。在任正非公开发表的5月10日会见李一男的谈话记录中,他表示:“你们的很多创意,像以多业务传送的思想来开发传输产品、以太交换机也有很多自主开发的东西,这还是要肯定的。”
没有人知道李一男离开华为的真实原因,业内对此的说法也很多。据港湾员工介绍,原因之一是李一男的技术理想与华为发生了分歧。李认为“宽带IP”是未来通信技术的主流,而华为当时的战略是豪赌3G。所以,当李一男自立门户时,他坚定不移的推行自己的技术理想。2002年,在谈及港湾网络的发展方向时,李一男说:“我们相信宽带网络是整个电信业的发展和未来,这个未来是实实在在的、可以盈利的未来。”
事实上,这几年IP通信的迅猛发展已经证明了李一男在技术上的高瞻远瞩。一位资深研发人员说:“无论是2G,还是3G,最后所有的技术都会汇集到IP。李一男在这方面是很有战略眼光的。”
2005年,华为也将发展的战略重点从3G转向IP。
江湖恩怨的暂时了解
谈起李一男,绕不开华为与任正非。从师生到对手,再从对手到握手言和,十几年的甘苦冷暖分分合合,个中滋味恐怕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
很多人将这次华为收购港湾看成是一场江湖恩怨的了解。对此,华为原副总裁李玉琢并不愿过多评价,他对《中国新时代》记者说:“李一男与任正非之间是有恩又有怨。”
应该说,没有任正非的欣赏与提携,很难有如今的李一男。1993年,李一男不过是刚出校门的一介书生,纵然身怀绝技、胸怀壮志,若是没有任正非的慧眼识珠,又怎能在两天之后任工程师,两周之后升任高级工程师呢?李一男后来也承认:“本人有幸得到公司领导的支持,才有机会在没有任何经验的基础上担当公司重任,得到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李一男也没有辜负任正非的期望,1995年在C&C08万门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研制中,李一男贡献突出。而华为正是依靠C&C08万门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研制成功,在与上海贝尔的激战中一举成名,为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然而,正如任正非所言,“患难夫妻也会有生生死死、恩恩怨怨,岂能白头呢?”据李玉琢说,任正非是他所见过的最为暴躁的人,华为常有干部被他骂得狗血喷头。而据接近李一男的人透露,李自尊心比较强,对人要求也比较严厉。两个人共事久了,难免不产生矛盾。
在李一男创立港湾网络,并为华为做企业网产品的分销和代理的时候,一些华为的骨干分子也追随其北上,包括华为原研发副总裁江建平、华为企业网渠道经理陈禀和原市场部副总彭松。
矛盾归矛盾,李一男的出走,依旧让任正非痛心不已,并主动调低了自己的考评业绩。尽管任正非后来将打压港湾之举归咎于西方风险投资,但是人们更愿意将这归因于他痛失爱将后的愤怒。
2004年,在与思科的诉讼中大获全胜后,华为腾出手来打压港湾。他们专门成立了“打港办(打击港湾工作办公室)”,展开了围剿港湾网络的行动。据港湾一位员工透露,基本上每个研发人员隔一段时间就会接到来自华为的电话,以高工资和期权为诱饵挖他们去华为工作。“很多人都走了,留下来的都是真正想在港湾做些事的人,毕竟华为是个成熟的企业,人员众多,发展空间不如港湾。”那位员工说。
在华为的打压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2004年,港湾没有完成20亿的销售任务,随后不得不裁员以自保。
2005年9月,就在港湾谋求上市的关键时刻,来自华为的一封关于知识产权纠纷的律师函彻底击碎了港湾上市的梦想。此后,媒体又爆出西门子将以8.8亿人民币收购港湾核心资产的消息。但是最后,港湾还是回到了华为的怀抱。
“本来,我们已经在做西门子的事情了,一个月以前突然接到消息说停止一切手头上的工作,这才知道与西门子合作的事黄了。听说是华为在海外市场上向西门子施压,以此阻止港湾与西门子的交易。”6月10日,港湾的一位研发人员告诉《中国新时代》记者。由此可见,任正非对港湾是志在必得。
无论如何,华为对港湾主要资产的收购,终于让这段江湖恩怨画上了“逗号”。
终点亦是起点
处于风口浪尖的李一男,手机一直处于无人接听状态。与从前一样,这个低调的湖南人宁愿独自承受一切。
华为原副总裁李玉琢在《我与商业领袖的合作与冲突》中评价李一男是业务能力很强,但是管理水平一般,没有独立办企业的经验、能力和耐性。
港湾被华为收购的消息发布以后,李玉琢对《中国新时代》记者感叹道:“去年我在书中说李一男有可能失败,没想到真变成现实!”在李玉琢看来,一个企业的失败乃是内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华为的打压只是导致港湾失败的外因。
在发给港湾员工的内部邮件中,李一男亦承认:“公司在发展中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由于管理层,尤其是我本人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欠缺,导致在公司战略的制定和内部的管理上都存在很多不足,错失了企业发展的机遇,辜负了大家对我的期望,对此也感到深深的自责。”
事实上,港湾在发展初期的确创造了一系列辉煌。2003年,港湾完成了10亿元的销售任务,亦通过收购欧巴德和深圳均天科技,成为业界为数不多的能够提供全网设备的公司之一。彼时,港湾不过成立两年。
但是在市场策略上,李一男显然不如任正非精明。在华为发展早期,任正非采取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先在国际电信巨头不屑一顾的农村市场发力,最后终于实现农村包围城市。而港湾在业务领域全面铺开,在市场运作上,则是电信、企业、行业市场一把抓。一位港湾员工感叹:“如果港湾集中精力专注于华为的薄弱市场——企业网市场,避开与华为在电信市场的正面竞争,或许华为的打压不会那么奏效。”
在资本运作上,电信专家余章坤指出,港湾的股权结构中风险投资比例太高,是其致命点之一。自2001年5月以来,华平投资、龙科投资、TVG投资先后三次向港湾注资,金额高达9800万美元,港湾网络51%的股权掌握在风险投资手中。余章坤说:“风投的目的是短期或中短期获利,他们往往对长期的利益和战略并不是很关心。一旦出现公司危急,风投多是赶紧处理股份,而缺少共患难的意识。”
2002年,李一男曾表示,“我们可以选择的合作伙伴很多的时候,为什么会选择华平?这是因为我们相信他们的基本理念——看长远的理念与港湾的管理方式和运作模式是一致的,如果没有一个长期的价值取向——为客户创造价值,成为业内领先型企业——就会发生资本和经营的矛盾。”可见,他并不是没有看到资本与创业者的矛盾。所以,李一男若不是相信华平与港湾的结合是一个特例,就是创业初期急需资本,无奈只能铤而走险让资本掌握主动权。
如今,资本选择了让华为成为港湾的终点。只是,华为虽然终于拿下港湾,用任正非的话说,也是“惨胜如败”。2006年,华为的年销售额可能突破千亿元大关,早已是电信市场上的大佬,为了阻击一个年销售额不过10亿元的港湾,竟然兴师动众耗费三载光阴砸下数亿元资金,这样的代价,不能说不大。
而对于李一男来说,港湾显然并非他事业的终点。这个之前一直顺风顺水的年轻人,还没有尝过失败的滋味;这一次,他却重重摔了一跤。
然而,对于一个人来说,苦难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任正非当年从军队转业到地方,也曾经四处奔走而找不到工作,最后才创办了华为。36岁的李一男,为什么就不能失败呢?毕竟,这是追逐梦想过程中的失败。
如今,李一男或许有机会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了,加上他在艰难时世中带领团队的经验,对他而言,终点或许更是起点。
我们无法考证的,是当初李一男为何将新公司取名为“港湾”?
如今,他或许意识到,在残酷无情的商业竞技场上,永恒存在的只有成与败的风暴,而不会有一个平静的港湾,如果有,也只是暂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