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管理 > 正文
 

煮烂的权力也会飞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27日 11:37 《英才》

  毕竟,Sun虽然已不再光芒四射,但麦克尼利却将他的偏执、颠覆的性格融入到Sun的血液中。

  Sun帝国统治者麦克尼利下课

  煮烂的权力也会飞

  文·本刊记者 王颖

  如果做一个评选:谁是过去几年中,最有可能下课的CEO,麦克尼利首当其冲。

  自从2000年,Sun(微电子)从60美元的股价一下子跌入谷底,长期徘徊在5美元上下,Sun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麦克尼利就一直被下课的传闻所包围。

  事实上,如果不是在Sun,这家在硅谷始终特立独行的公司,也许麦克尼利早被踢出局了。

  这一次,关于麦克尼利离职的猜测开始于今年3月。虽然这种传闻已经不再新鲜,但一些新的“论据”还是引起了人们的兴趣。

  一批元老级的人物最近离开了Sun。这其中包括在Sun工作了20年、公司软件部执行副总裁的罗奥克那(Loiacono),他加入了Adobe公司;负责全球市场的高级副总裁贝瑞亚(Breya)跳槽到BEA,首席竞争官卡(Khan)则转投Azul公司。

  另一方面,一些曾经离职的Sun前任高管纷纷重回公司。原本已经退休的原首席财务官莱曼、Sun的另一位创始人班特肖姆(Bechtolsheim)、已经加盟

苹果公司的高恩(Goguen),他们都回来了。

  尤其是莱曼,这位有能力在任何一家公司做CEO或CFO的能人,接任了和退休前一样的职务。这不得不让人猜想,这种安排不过是接替麦克尼利的过渡。

  4月24日,谜底终于揭开:现年51岁的麦克尼利辞去了CEO一职,把坐了22年的位子让给了舒瓦茨——这位被麦克尼利称为“多年来排名第一的候选人”。

  麦克尼利终于可以摆脱谣言的困扰了。过去的日子里,种种传闻不仅影响了麦克尼利对公司的管理,而且对成千上万的Sun员工也造成了负面影响。

  是离开的时候了。此前的3月26日公布的第一季度财报显示,Sun亏损2.17亿美元,每股亏损0.06美元,比去年同期亏损额增加了近9倍。

  麦克尼利在发布会上略显伤感,虽然他仍将留任Sun董事长一职,但他会有更多的时间去驾驶飞机,去做“自己能做得更好的事情”,比如环游世界、游说美国政府等。他还给自己封了一个新头衔——首席布道者。

  麦克尼利会彻底地放弃公司的控制权吗?由麦克尼利一手培养起来的舒瓦茨,能对Sun做多大的改变呢?一些评论家们对此持观望的态度。

  毕竟,Sun虽然已不再光芒四射,但麦克尼利却将他的偏执、颠覆的性格融入到Sun的血液中。

  固执尖刻或过度理想化

  在IT圈里,有两个知名的“大嘴巴”。一位是Oracle(甲骨文)的CEO拉里·埃里森,另一个就是这位斯科特·麦克尼利。

  麦克尼利在公共场所总是那么好斗,Sun和微软是硅谷两大知名软件提供商,但批评微软却是麦克尼利一项持之以恒的爱好。当微软在操作系统上的垄断引起世人的不满时,麦克尼利高举着“开放和共享”的大旗,以Java来与Windows抗衡。

  IBM也是麦克尼利攻击的对象。“我希望IBM能够把自己的智力财富多贡献给社会。”

  麦克尼利说:“摧毁微软是我们每个人的任务。”甚至有一次他谈到,自己的孩子肯定比盖茨的孩子看上去聪明,仿佛不攻击微软就能让他失去平衡一样。

  埃里森同样将打败微软作为人生一大目标。他从小被母亲遗弃,在读书的时候就显得很桀骜不驯,曾经两度从大学退学。麦克尼利却家庭环境优越,父亲是美国一家发动机厂的副主席。小时候,麦克尼利是一个各方面都很出众的学生。他擅长吹箫,还是网球队队长。

  麦克尼利毕业于哈佛大学经济学系,后来还获得斯坦福MBA学位。但他那种不愿听从大众意志的因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萌发了。

  一年夏天,麦克尼利在汽车车间里工作,遇到美国汽车工厂的工人们进行大罢工。麦克尼利想都没有想过要跨过街上的那条警戒线,参加到游行队伍中去。他反而觉得这样做很愚蠢,“我实在是看不出来,浪费了公司的钱,能给他们加多少工资,这又能对他们的事业有多少帮助。”

  在度过了那些“以啤酒和高尔夫为专业”的大学时光后,麦克尼利并没有冲向华尔街,而是在1982年和其他3名年轻人共同创立了Sun。两年后,他成为这家公司的CEO。

  麦克尼利在工作中,很快就表现出他爱冒险的特性。1995年,Sun就大胆地大规模投资了Solaris软件。然后,网络兴起,Sun开发了Java,这种网络计算的通用开放标准平台。它使得用户可以编制和部署任何一个网络、操作系统上运行的应用软件。

  “网络就是计算机”,麦克尼利的这句名言广为流传。2000年,互联网热潮转为寒冬,麦克尼利却依然沉浸在他自我的狂热中。甚至当这场技术的灾难越来越严重时,麦克尼利要与众不同的心理却越发明显。

  Sun的管理团队催促着麦克尼利减少投资,他却反而觉得自己原先的目标还不够高。麦克尼利决定要与那些短视的人们斗争,尤其是华尔街。他觉得这样,Sun就会被当作创新的强大力量。

  在Sun最辉煌的时刻,麦克尼利也曾经想过辞职。但在2001年下半年公司最黑暗的日子里,麦克尼利觉得自己的声誉、经验和绝对的勇气正是公司需要的。“我就在这里,我不会离开。现在是真正艰苦的时期,但我们一定会渡过。”

  麦克尼利全身心的投入没有得到回报,Sun从此之后就一直深陷亏损的泥潭。“他是一个聪明人,但我没有看到Sun的出路在哪里。”戴尔电脑的首席执行官罗林斯如此评价,“他们会消失吗?不,但他们的产品只会拥有越来越少的用户。”

  《商业周刊》更是将Sun的失误归结于麦克尼利的个性:绝不妥协的决心、尖酸刻薄的讽刺、毫不客气的理想主义,这是麦克尼利身上最大的力量,现在成为他真正的缺陷。

  狂热拥戴或一文不值

  麦克尼利就是这样一个性格鲜明的领导者,别人对他的态度也往往走极端:要么狂热的拥戴他,要么把他贬得一文不值。

  事实上,麦克尼利早已把他身上的叛逆色彩移植到公司里,“颠覆性创新”正是为Sun和他本人赢得声誉的法宝。

  就像麦克尼利有一次接受采访时所说,“如果我们在10年前没有开发Java,谁能想得出Sun能赢得今天的地位?如果人们不用Java,他们就会用.Net。如果用.Net,就肯定需要Windows,那他们还会使用我们生产的设备吗?”

  想想1995年的时候,当Sun的所有竞争对手,像惠普、IBM,都在忙着更新自己的服务器,以适应微软最新版本的Windows。麦克尼利却拒绝这么做。

  华尔街奉劝麦克尼利,稍微具备一些基本的常识,赶紧追上竞争对手的脚步。麦克尼利却说:“传统的智慧不是智慧的全部。”他相信自己的经验,他要加大投资力度,开发自己的操作系统——Solaris。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证明,麦克尼利无比的有远见。对手们的服务器在速度、兼容性、安全性方面都远比不上Sun的。Sun的销量大增,利润滚滚而来。

  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方法,不止一次地为Sun获得了成功。当大部分的竞争对手制造简易电脑时,Sun却计划改变游戏的规则;在高端服务器市场,Sun发展高性能计算芯片,能够同时处理几十个任务;在低端市场,Sun的服务器使用廉价的AMD芯片,却增加基本的网络功能,这是其他厂家所没有的。

  Sun使用的定价方法也是以前别人不敢尝试的:凡是承诺连续几年购买自己软件的客户,Sun就将低端的服务器免费送给他们。“我们的策略是特立独行。”麦克尼利说。

  上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从实验室的研究逐步变为大众交流的平台,麦克尼利本人正加速了这种转化的速度。“他是让互联网被应用的关键一步。”一位首席分析师说,“当你在网络上浏览或者购物时,向斯科特说一句感谢吧。”

  事实上,Sun的管理也是别出心裁。每个周五的下午,是畅饮啤酒的时间,老板要和员工们一起大口喝啤酒。公司每年在愚人节的活动更是具有传奇色彩。除此之外,麦克尼利的诙谐幽默和恶作剧的能力,也常能驱散紧张工作的员工们的压力。

  在硅谷这个个性张扬的地方,依然显得如此与众不同的Sun,也曾经经历过让人瞠目结舌的成长。

  在2000年以前,Sun每个季度的销售增长达到50%,比微软、英特尔、戴尔都要快。2000年,Sun的纯利润就达到20亿美元。“在那个短暂的时期,价格是无所谓的,最重要的是质量。”麦克尼利总结道。

  消逝的大船

  Sun一时的成功,为它后来的几次战略失误埋下了种子。“当他们在顶端的时候,过于骄傲自大。”一位分析师说,短时间的成功让Sun失去了方向。

  在Sun的内部,麦克尼利不断地被提醒注意自己的“软肋”。Sun的几位工程师早就作过一个报告,认为英特尔公司芯片制造能力越来越强大。到了1997年时,公司的三位员工又重提这个计划,认为公司应该从英特尔购买芯片,因为这样可以节省30%的费用。

  麦克尼利却说,“我觉得现在没有什么问题。”相反的,他作出决定:从今往后Sun的所有电脑都不准使用英特尔的芯片。

  现在,英特尔的处理器速度是Sun的两倍。麦克尼利也承认,他自己最大的遗憾就是,应该早在六七年前就使用英特尔的芯片。

  战略学家们建议Sun,在生产服务器的同时,也发明一些其他管用的技术,就像戴尔除了电脑,还生产打印机和数字音乐播放器,IBM有一半的收入来自服务一样。麦克尼利反驳说,“我们不生产数码相机,我们不做打印机,我们比任何竞争对手都更专注。”

  对于华尔街的意见,麦克尼利更是不屑一顾,即使是Sun股价的涨跌似乎也与他无关。股价暴涨时,他不会得意忘形;当Sun的股价一路下跌时,他也泰然处之。

  “美国的技术创新每天都在发生,我们不能让这个世界被会计师所牵制。他们的计算是错误的,评估是错误的,动机也是错误的。”相比投资者,麦克尼利更关心他的员工。

  但麦克尼利并不总是那么幸运,华尔街也有正确的时候。当上世纪90年代末的那场低潮快要降到谷底的时候,华尔街建议麦克尼利,赶紧为自己的船加上木条,以迎接更大的风浪:大幅下降研究经费、裁员、开发低端产品。

  麦克尼利照旧坚持自己的想法。他不仅不裁员,而且在研发上投入了数十亿美元,并在2001年新增加了7000多名员工,还在一个翻修过的19世纪研究心理健康的场地上,开设了60万平方英尺的研发中心。

  Sun巨大的投入,等来的是更大的亏损。Sun丢掉了1/3的市场份额,股价只剩下1/15。麦克尼利坚定的决心现在变成了愚蠢的固执。Sun的管理团队开始动摇和失去信任。在过去的几年中,麦克尼利那些最可信任的副手们纷纷离开。一位曾经的高管说,“我佩服麦克尼利的勇气,但这并不管用。”

  再看看麦克尼利曾激烈批判过的竞争对手们,思科、惠普、IBM,虽然这些公司同样经历了互联网泡沫带来的阵痛,但他们现在的日子都比Sun好过。

  麦克尼利也逐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他说:“也许现在是该开除我,但这个公司花了很多的成本来培养我。我现在还很健康、身材也不错,有无限的能量和智慧,以及世界各地的人脉关系。”

  经过这次错误的投资,麦克尼利却依然我行我素。他还是那么尖刻与好斗,从来没有自我怀疑和反省。

  “当船依然朝着冰山撞去,最正确的方法就是立刻换船长。”一位叫安德鲁的分析师说。这位叫麦克尼利的船长,这一次终于被替换掉了。

  Sun的未来

  虽然麦克尼利总是以好斗、尖刻的形象示人,但他也有非常柔情的一面。

  有观点认为,麦克尼利之所以辞职,一个关键因素是他没办法向自己的员工“下手”,以裁员这个最快捷的方式来节约成本。

  一位分析师曾经提出,麦克尼利需要裁掉1—1.2万名员工。而目前Sun拥有的员工总数是3.9万名。这也就意味着,有将近1/3的员工需要被开掉。对于麦克尼利这位创始人来说,显然是不能接受的。

  继任者舒瓦茨会接受华尔街的意见,进行大幅的裁员吗?他的回答模棱两可:虽然自己倾向于进行裁员和其他调整,但并没有计划要立刻改变Sun的策略。

  “Sun不会从外部引入一位进行彻底改革的人,因为这样做就意味麦克尼利要承认自己的失败,他的DNA里没有这一项。”一位资深人士认为,舒瓦茨的接任并不会带来实质性的改变,Sun仍然在寻找自己的方向。

  “他们有很好的产品、伟大的技术,但是他们却停滞了。好像还在等待1999年的来临。”Gartner分析师雷诺兹说。

  “斯科特就像摩西一样,领着大家来到陆地,在那儿有牛奶、有蜂蜜,他却转身离开了。”如今,英特尔最核心的业务是处理器,微软最核心的是软件。Sun却还在坚持处理器、操作系统、平台、服务器等众多产品线四面出击。

  “我们会一起用进攻性战略,共同合作,从竞争对手那儿抢夺到更多的份额。”埃里森在某次会议上,曾经这样表达他和麦克尼利间未来的合作。这两个随时都可能“咬”别人一口的家伙,却出奇地契合。

  现在,51岁的麦克尼利离开了,61岁的埃里森还在战斗。

  在截至今年2月28日第三财务季度,甲骨文实现净利润7.6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2%。在过去的2年里,甲骨文投入了大约190亿美元收购竞争对手,虽然也遭受一些质疑,却实在地为甲骨文在软件领域进一步扩大了优势。

  对于今年41岁的舒瓦茨来说,如何做好减法,是他面对的最大难题。温文尔雅的舒瓦茨,能利用好手中“Java”这个强大的武器,重塑Sun的辉煌吗?

  文中提语:

  他的狂妄:“摧毁微软是我们每个人的任务。”

  他的无奈:“也许现在是该开除我,但这个公司花了很多的成本来培养我。我现在还很健康、身材也不错,有无限的能量和智慧,以及世界各地的人脉关系。”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