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管理 > 正文
 

袁隆平:老骥伏枥志在千斤 我还是很有志气的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16日 13:03 中国新闻周刊

  以“杂交水稻之父”名扬天下的袁隆平,已经拿遍了除“诺贝尔和平奖”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外几乎所有中外的重要相关奖项名誉。然而76岁的袁依然保持着“中国最著名农民”的本色

  6月5日上午,“两院”院士大会在京开幕,逾千位院士参加,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却还“赖”在长沙,直到湖南省农科院的领导倾巢前来动员,他才定下到北京的行程
。4天的会议,他参加2天。

  今年年初,袁隆平就表达了要“躲起来做点事”的心愿,科协的大会,政协常委会,他都躲了。以至于,政协工作人员打电话给这位省政协副主席的时候,已经改了说法,“袁院士,这回请不请假?”

  开会就请假的袁隆平,笑称自己是“自由”加“散漫”,他就靠这个,固执地执行着自己的日程表。17点,他在试验田的地头上;18点,他和夫人一起在体育馆里打球;20点,他一准和同事们下棋打牌。

  在这些场合,用老伴邓哲的话说,他“活跃得跟孩子似的”,打球,他是“主攻手”;下棋,他是“一往无前的攻击型”;在5月底的联欢会上,他不但拉了小提琴,还带着孙子来了段即兴踢踏舞。

  76岁,袁隆平黝黑的脸上已经有了老年斑,但他却在记者面前展示胸肌,他捶着肌肉

幽默地说:“看看我这个胸肌多宽大,我有70多岁的年龄,50多岁的身体,30多岁的心态,更有20多岁的肌肉弹性。”

  跟袁隆平一起工作了30多年、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罗孝和忍不住埋怨他“太大胆”,总是“异想天开”地提出新要求。然而,正是那些“异想天开”的想法,使“三系法”杂交稻比常规稻高产20%,“两系法”杂交稻又比“三系”杂交稻高产10%,超级杂交稻二期实现了每亩800公斤的产量。

  上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布朗曾提出严峻的问题,“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20年来,我国已通过杂交稻增产3500亿公斤,每年增产的稻谷可以多养活6000万人,这就是袁隆平的回答。

  4月25日,袁隆平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成为我国农业科学界首位入选人物。至此,除了“诺贝尔和平奖”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以外,中外的重要相关奖项和荣誉,袁隆平已拿得差不多了。

  “如果超级杂交稻三期成功,每年可再多解决六千万人吃饭”

  中国新闻周刊:最近,关于你有三个好消息,一是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二是“超级杂交稻”的培育和推广被写入“十一五”规划,三是国务院特批给你2000万元研究经费,请问哪个最让你高兴?

  袁隆平:最让我高兴的应当是温家宝总理来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视察,表示国务院将拨给我2000万经费。这2000万经费可重要了,一个“863”项目也就拨款80万,总理一下就给了2000万,这对农业研究可是个巨大的数字,3年之内,我就够了,不愁了。

  至于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那完全是出乎意料,他们让我寄个材料,我就寄了,没想到竟然全票通过了。

  中国新闻周刊:1998年进行无形资产评估时,你已经是身价千亿的科学家了,你也为经费发愁吗?

  袁隆平:当然愁,最愁的就是这个,经费,这是永恒的主题。水稻育种技术已经进入了分子研究的阶段,有些机器是很花钱的。

  2000年,我本来不愿意“隆平高科”以我的名字命名,但考虑到我当时已经69岁了,到70就当不了首席科学家了,那样科研经费就会断掉,我还是同意了。“隆平高科”给我的股份虽然是象征性的,但是他们每年赞助200万的研究经费,我也就知足了。

  中国新闻周刊:2000万元投给你了,能解决“十一五”期间,全国粮食每年1亿吨的缺口吗?

  袁隆平:如果超级杂交稻三期在2010年搞成功了,2015年得到推广,那时候我国的人口将达到14亿或者15亿,仅水稻一项,每年就可以多解决6000万人的吃饭问题了。再加上其他作物的增产,应该没有问题。

  “老骥伏枥,志在千斤,我还是很有志气的”

  中国新闻周刊:超级杂交稻2010年的目标是亩产900公斤,而目前世界平均产量只有193公斤,实现了这个,您那个“禾下乘凉”梦是不是就算实现了?

  袁隆平:才不是呢。水稻产量潜力很大,理论上说,光能利用率的极限是5%,即使打个对折,长沙地区一季稻的产量也应该是亩产1500公斤。

  现在我有九成的把握在2010年达到900公斤。按说,80岁的时候,实现900公斤我就该心满意足了,但是我这个人总不能满足,实现700公斤就想900公斤,实现800公斤就想1000公斤。如果上帝保佑,身体还好的话,我想向1000公斤冲刺,到1000公斤,就够好的了。只怕,那时候我精力不行了。

  不过,我现在还没有衰老的感觉,检查身体的时候,我的红血球都是透亮的。你看到那个1000公斤产量的稻穗没有,气势磅礴吧,我管它叫瀑布稻。在示范田,达到1000公斤,全国大面积普及后,打个八折,那也有800公斤呢。

  就叫“老骥伏枥,志在千斤”吧,我还是很有志气的。

  中国新闻周刊:你都七十多岁了,还提出这样艰难的目标,不怕失败以后,对不起自己的英名吗?

  袁隆平:搞研究就不能怕失败,我是为事业,又不是为名利。不能说我没有名利思想,只能说我比较淡薄。大学毕业的时候,同学给我总结了两条,爱好:“自由”;特长:“散漫”,加起来就是“自由散漫”。

  中国新闻周刊:作为一个科研人员,这种自由是必须的吗?

  袁隆平:当然,越大越好,科研人员要有充分的时间用在专业上。现在杂事太多了,包括开会,包括媒体。我不喜欢按时上下班,我必须得保留自己的时间每天学习,多看点东西。

  “我希望到2010年,全世界的杂交水稻面积能扩大十倍”

  中国新闻周刊:比起日本的超级稻育种,我们晚了10年,为什么能后来居上?

  袁隆平:为什么他们搞不成功呢? 主要是技术路线没走对,高新技术没有常规育种做基础是不行的,实验室里搞不出新品种,电脑里也种不出水稻,日本那个超高产的物种形态是电脑设计的,而我们来源于实践。

  中国新闻周刊:怎样保持我们在杂交水稻领域内的领先地位呢?

  袁隆平:分子技术发展的很快,我国又相对落后,很可能人家就超过我们了,这是我很担心的问题。保持领先,国家支持是一方面,核心还是科研人员保持自由活跃的思想,要会动脑筋,有创新思想。现在很多人没有冲破禁区的勇气,主要是名利思想太重,把名利看淡一点,就不会怕失败了。

  中国新闻周刊:你的接班人应该是什么样的?

  袁隆平:我最大的特点就是总也不能满足,不满足的动力是什么,我可以告诉你是事业神圣什么的,好像也不尽然,也许这就是一种天赋。接班人有这种天赋很重要,此外他还要聪明,要善于开动脑筋,发现问题;要有渊博的基础知识。

  他还要有实践经验,要能下到田里面去。书本上的东西要懂,但我们不能被书本给束缚,要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东西,实践得来的结果。

  中国新闻周刊:据说,除了超级稻,你人生的另一个目标是把杂交稻推向全世界,现在情况怎么样了?

  袁隆平:目前,亚洲、非洲、拉丁美洲都在推广杂交稻。比如越南,杂交水稻使其平均水稻单产增产40%。由于越南大力推广杂交水稻,它已经从水稻进口国,变成为亚洲仅次于泰国的第二大米出口国。

  目前,全世界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是150万公顷,我希望到2010年,能扩大十倍,每亩增产20%,就能增加3000万吨粮食。

  中国新闻周刊:转让杂交水稻技术,要不要收费?如果你的目标和知识产权矛盾了,您选择哪个?

  袁隆平:我是一个完全没有商业头脑的人。现在,国家提出了“种子外交”,把杂交稻作为一个援外项目,我觉得是个双赢。我们通过无偿支援杂交技术,为解决世界的粮食问题做出我们的贡献,帮助当地免于饥饿。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文晔)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