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晟曼:我如何成为世界银行最年轻的常务副行长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12日 19:29 新浪财经 | |||||||||
“你是怎么成为世界银行历史上最年轻的常务副行长的?” “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是怎么在那个全球最大的发展金融机构站稳了?” …… 这些年,我常常被问及这些问题,他们中有年轻的学生,有政府官员,也有商界精英,无论相熟与不熟,我知道,这是因为我是中国人,才会引起这般好奇。
其实,从我1981年留学回国分配到财政部世行处,我和世行的缘分就开始了,从1981年~1995年的十四年间,我从一个跑腿的小科员开始干起,经历了科长、副处长、处长、副司长、中国副执董、中国执董的成长过程;1995年,我正式进入世行管理层,从副行长兼秘书长、高级副行长、常务副行长到2005年底离开,又有足足十年时间。在这十年里,我参与并经历了世界银行所有重大改革的酝酿、策划、决策和实施,并目睹它从徘徊的低谷中走出,重新焕发出金融巨人的活力。 我相信,许多人知道,但并不一定了解世界银行,更不知道它是干什么的? 世界银行(IBRD)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发展机构,它与世界贸易组织(WTO)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并列为全球三大国际经济组织。 世界银行是一个拥有1万多名员工、管理着3500亿美元资本的非赢利性金融机构,在约150多个国家执行着1100个贷款项目,除此之外,世行每年还在100个国家中新增350个项目。自1945年组建成立以来,它一直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开展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以此实现全球经济的均衡发展。它的主要对象是发展中国家,其项目有教育卫生、农业发展、基础设施,能源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它向成员国提供优惠贷款和赠款,用中国话来讲,就是“扶贫工程”,同时还向受贷国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援助、政策制订能力、最新信息技术的学习、机构和人力优势提高等服务。在全球范围内,世行能够做不少双边不易做的事情,实现单一国家很难实现的目标。不仅如此,世行还是全球发展理念、观点和信息的重要提供者,它每年发表的《世界发展报告》、《全球发展金融统计》等,对各国政府的决策走向有相当的影响,被公认为是国际学术界最权威的数据来源和引用依据。 在这样的机构中,我有幸被任命为第一个华人常务副行长,成为世界银行历史上最年轻的“二号人物”。我的经历,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 天时,当然是祖国的不断强大。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一度是世行最大的借款国,至今仍然是主要的借款国之一,与世行一直保持着高度密切的合作关系。中国的崛起,是所有炎黄子孙共同的机遇。 地利,得益于行长沃尔芬森(J.D.Wolfensohn)对我的信任。在1995年,刚刚到任的沃尔芬森因种种因缘机会,邀请当时担任中国驻世行中国执行董事的我转入银行管理层,出任副行长兼秘书长。随后,我由秘书长、副行长,到高级副行长,到常务副行长,开始了长达十年多的世行生涯。其间,沃尔芬森在世行展开了全方位的改革,把这个已现疲态的庞然大物彻底激活,重新担负起一个发展机构应当承担的责任。我不但参与了全过程,更有幸成为沃尔芬森最重要的工作伙伴之一。 人和,尊重所有在世界银行工作的同仁,小到清洁工、锅炉工。世行1万多名工作人员从世界不同的国家汇聚到一起,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种族、不同的宗教信仰,要考虑的因素比较多,在人事问题上我采用公开、公平的竞争原则,给每一个职员应有的尊重,让每一块钻石放射的光芒都有机会被发现,高兴的是我找到了,并把他们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让光彩更加夺目。 十年中,我能够在精英如云的世行站住、站高,靠的是务实、勤勉和努力。在世行的十年间,我每天工作15~16小时,几乎放弃了所有的休假日,十年间跑遍了165个国家,主持及参与实施了世行内部几乎所有的重大改革。尤其是2001年后,我开始全面主管世行。在业务和人事方面,都经历了最严厉的考验,可以说是尝遍了甜酸苦辣。 蓦然回首,十年光阴如潮水般汹涌而过。世行让我遇到很多,学到很多,看了很多,做了很多,也感悟很多。 我是怎么站住的?然后又是怎么站高的?把这些事实尽量客观而又详尽地写下来,或许对当今的年轻读者有一定的帮助。他们有着比我当年更好的条件、更高的起点、更多的机遇,日后一定会比我站得更高。 作者:章晟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