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管理 > 正文
 

你听 刘三姐在歌唱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02日 18:11 《中国商界》杂志

  整理/影子

  唱山歌来哟,唱山歌,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不怕滩险湾又多……

  当这些熟悉的字眼跃入你眼帘时,你是否已经在心里唱起了那动人的旋律?

  是的,这悦耳的歌声全部来自电影《刘三姐》。当年万人空巷看《刘三姐》的场景相信很多人还记忆犹新。今天,如果你漫步广西桂林的桃花江畔,你会发现,40多年过去了,刘三姐美丽的故事在我们记忆中不仅没有褪色,反而因为刘三姐景观园的出现,让“刘三姐”成为我们心中永远的经典。

  当年漓江边上莫老爷的府邸和阿牛哥的茅草屋,如今都被人搬进了桂林市的刘三姐景观园。当年扮演刘三姐的黄婉秋,如今已是这个景观园里的副董事长。当年在山水之间唱山歌的壮族姐妹们,如今也改到刘三姐景观园里的舞台上唱去了。

  这是怎么回事?让我们把镜头推到2000年的一天。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2000年的一天,黄婉秋的丈夫何有才被一位朋友郑重其事地问起,电影《刘三姐》 唱歌的地方,当年是在哪里拍摄的呀?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何有才被人这么一问,顿时冒出一个主意:那么多年过去了,没想到人们对刘三姐还保持着这么高的热情!何不盖个刘三姐景观园,在电影放映四十年之后,继续吸引人们的关注呢!

  何有才:我最喜欢的就是阳朔的一棵大榕树,只有那才像刘三姐的归宿和家园。

  黄婉秋,1961年因电影《刘三姐》一举成名。在离开影坛近40年后,听到丈夫这个主意,她兴致勃勃,感觉心里面有些东西在涌动,它的名字叫情。

  黄婉秋:站在大榕树前,我俩兴奋地比划着,这个旁边应该是莫老爷的家,阿牛的家应该建在对岸,再来一些对歌,这样能吸引更多的游客。鉴于就一棵树,可能会让人觉得单调,那就把活生生的人,刘三姐请到这里来,从坝上抬着莫老爷上桥,对着山歌,趁人不注意,把莫老爷扔下河,是不是很有意思?

  说到这,夫妇俩相视大笑,完全沉浸在自己设计的美好蓝图里。但是,现实离梦想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等到他俩着手进行准备工作,规划土地,筹集资金时,困难出现了。

  黄婉秋夫妇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土地问题。他们看上了人家的地,可人家却没看上他们。

  何有才:我们先后派了两三个人常驻杨朔与政府部门打交道。那时,当地的土地局,高田乡政府,工田村等地我们都跑遍了。即使是骄阳似火的7月,也是今天让你去政协,明天让你去人事,后天又被支使去土地局,看人家脸色办事,吃尽了苦头。看着我们被折腾得差不多了,才磨磨蹭蹭地跟我们把合同签了。就差最后一步了,我们以为这下有戏。错,人家最后就是不肯盖章。

  就这样,何有才跟人家谈了11个月,愣是没谈出个结果。他不想再耗下去了,开始考虑新的出路。

  何有才:我估算了一下,如果找一块新地,将所有的设备都置齐的话,大概在千万左右。

  黄婉秋:上千万?那么多,太可怕了,我们哪有这么多钱啊?

  平时在电视剧、电影里,经商老板都被演绎成神通广大、翻云覆雨的孙悟空式人物。与人谈生意是见招拆招,过关斩将;谈起投资也是财大气粗,一掷千金。可没想到轮到黄婉秋自己,怎么就要地没地,要钱没钱了呢?黄婉秋有点泄气了,要做成刘三姐这份生意,怎么就这么难啊?

  其实不仅是做这生意难,当年黄婉秋拍电影《刘三姐》时,同样难关重重!

  刘三姐是一位聪明、美丽的广西壮族姑娘。相传在唐代,她带领乡亲们唱山歌智斗恶霸,为自己争取美好爱情的故事令人感动。为了纪念这位深受老百姓爱戴的“歌仙”,1959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决定将这段传说改编成电影。

  当时黄婉秋正在桂林市桂剧团学习桂剧,突然有一天,她接到通知,让她去试镜,出演电影《刘三姐》里的角色。

  黄婉秋:我记得特别清楚,当时让我表演的是一段穿针引线,没有对话,完全是刘三姐的心理活动:刘三姐暗恋阿牛哥,而阿牛哥又不知道主动向刘三姐表白,刘三姐那个气啊。怎么才能准确地表达出少女情窦初开的感情呢?我那天主要是用眼神来完成的。演完后,旁边的摄影师说,这小妹的秋波真厉害。我听了心里美滋滋的,还是有人注意到我的用心了。

  或许就是因为黄婉秋在表演中注重眼神的运用,导演当场决定让她出演主角刘三姐。那年,黄婉秋17岁。第一次演电影,又是主角,她激动得一晚上没睡着。可是第二天,她就发现,这主角可不是好演的,尤其是对她这种从来没有演过电影的人来说,难度可想而知。

  黄婉秋:那时没有舞台,宽宽敞敞一间房就是舞台。导演说了,我们想怎么演就怎么演,自由发挥。有一次,导演将我带到镜头前,说:“你看,在戏里你这么走路好看吗?这哪像走路,感觉是想去别人家偷东西!还有,就是你的兰花指,你唱桂剧时这么翘没错。可现在是在拍戏,戏里戏外都是生活,你如果还这么翘着兰花指招呼哥哥过来那就太假了!”

  就这样,没有任何电影拍摄经验的的黄婉秋磕磕绊绊地拍完了《刘三姐》。

  1961年,电影《刘三姐》一放映,黄婉秋一夜之间成了名人。

  “当年自己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不照样把电影《刘三姐》给拍出来了!现在想盖个刘三姐景观园,只要肯努力,我就不信办不成。”想到这,黄婉秋又来了精气神。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一个偶然的机会,何有才在桂林的桃花江边看到一处几乎无人踏入的公园。夫妇俩顿时来了想法:既然自己征地征不来,那何不利用别人闲置的土地呢?

  找人一打听,知道公园老板是一个北方人。谈判进展得特别顺利,三天后,合作成功。黄婉秋夫妇没想到,难为自己一年的土地就这样简单解决了。

  好事成双。紧接着,几个朋友听说黄婉秋要办景观园,纷纷出钱投资。地有人出,钱有人给,黄婉秋只要贡献人力了,负责景观园的演出。演出被列为景观园的重头戏,也正好是她的强项。黄婉秋兴致勃勃地找演员,忙排练,紧锣密鼓筹备了几个月,终于赶在2001年的国庆节,刘三姐的景观园开业了。

  万事开头难,开了头更难

  开业时,正值旅游旺季。听说新添了一座刘三姐景观园,还有按电影《刘三姐》剧情安排的歌舞演出,好奇的游客来了一拨又一拨。黄婉秋看着场场爆满,内心欢呼雀跃。

  令黄婉秋万万没想到的是,这兴奋劲还没维持几天,又出现了新的状况。

  随着黄金周的结束,生意一下了冷清了许多。最惨的一次,偌大的剧场只有三个人。

  商场如战场,风云变幻。黄婉秋没有时间细琢磨这生意经,当务之急是安定身边这群年轻演员的心。

  黄婉秋:我跟他们解释,这种情形很常见。当年我们随团上农村演出,你管农民收一块钱门票,人家就不来看。但改成免费后,立刻场子就要挤爆了。对于我们演员,团里规定,不管人多人少,每一场都必须演得认真仔细。

  年轻演员们都被黄婉秋的现身说法感染了。那场戏大家都表演得格外卖力。偌大的剧场,几十个盛装的演员只为台下三个观众演出,也算是一道风景了。黄婉秋就这样暂时把演出坚持下来了。观众少就把演出当成纯艺术。演员们可以为艺术献身,但投资方却不干了。

  刘三姐景观园的股东们看到生意如此萧条,开始打退堂鼓。

  何有才:他们背着我们两口子,私下跟甲方谈,将合同从12年改成2年。

  黄婉秋:两年时间够干嘛?景观园人少,那是因为恰逢旅游淡季,加上刚开业,宣传力度不够,所以人少也不奇怪。

  黄婉秋知道,景观园之所以用刘三姐命名,就是想借此将刘三姐的影迷全部吸引过来。

  黄婉秋:为了让景观园快点兴旺起来,每天安排的所有演出,我要求自己全部上场。

  尽管经营惨淡,黄婉秋还是继续搞刘三姐演出,何有才则对景观园不断地进行包装和宣传。夫妇俩计划着用这两年赚足名声,将来到别的地儿接着做。

  两年很快就过去了。这期间景观园的游客一天比一天多起来。合同到期后,出乎意料,投资方不仅没有就此中止,而是把合约续签了3年。

  稳定的客源,合同的续签,让黄婉秋夫妇吃了颗定心丸。

  可还没安稳多久,一个电话又差点让她乱了阵脚。

  黄婉秋:演员们嫌工资少,集体罢演了。这是我接电话后听到的第一句,之后腿一软,什么都听不见了。

  何有才:他们故意选在晚上罢演,我们第二天早上九点钟开园,十点就要演出。那时又赶上旅游旺季,这些演员一罢演,每天三场,共计六、七个小时的演出,总不能让黄婉秋一个人在台上顶着吧。

  救场如救火。正好当晚有个搞演出的朋友,帮黄婉秋借到了一批演员,暂时圆了场。

  另一方面,演员的待遇问题,最后还是由有权力说话的董事长出面给解决了。

  演员们卖力地工作却换不来舒心的日子,这成了黄婉秋心里的痛。怎样才能更好地增加收入呢?琢磨来琢磨去,黄婉秋想起来,演出后,台下总有很多观众涌上舞台,想跟她和其他演员留影。由于人多,每次都把舞台弄得乱哄哄的。

  何不办个照相点,方便游客与演员共同合影,同时象征性地收点费用。秩序和收入问题不就全解决了。

  这合影拍照的办法一实施,那些身着五颜六色少数民族服装的美丽姑娘,还真引来不少好奇的游客掏腰包。

  黄婉秋:那时除我的工资高点外,其他的演员每月只有850元。增加这项活动后,他们每个月可以拿到5、6千,多时可以挣到一万。

  850到一万,翻了十倍多啊!这经商,就是得有点商业头脑!黄婉秋如今不仅自己能挣到钱,也能保证手下的演员不吃亏。她这一路走来真是步步艰辛。如今算是修得正果,资金、合同、演出,问题一一解决。景观园算是已经走上成熟的经营道路,可是这时,黄婉秋自己却不满意了。

  让刘三姐的歌声永远传唱

  黄婉秋的女儿小秋,出于个人爱好,偶尔会到景观园跟母亲一起上台演出,而且是免费演出。但为此,竟引来很多闲言碎语,说黄婉秋找女儿做替身,自己去外面挣钱。

  黄婉秋:在景观园这么多年我从来没有礼拜天,刮风下雨都坚持。他们这么说,简直就是扭曲我的灵魂。我去跟合伙人理论,合同上根本就没要求我黄婉秋必须上台演出,再说小秋因为喜欢艺术,才来义务帮忙的,这有错吗?

  对方想想,黄婉秋说得确实在理。从此,小秋顺理成章地跟母亲一起上台了,事情获得圆满解决。

  一次家庭聚会,黄婉秋惊奇地发现,自己三岁的小外孙女也很喜欢刘三姐和关于刘三姐的山歌。

  小秋:我女儿唱歌还不错,可她不像其它孩子喜欢儿歌。她就喜欢看刘三姐的电影,听刘三姐唱歌,这是遗传。我觉得遗传这东西,真的很怪的。

  黄婉秋:从1960年开始,我一直不断地追随刘三姐,我觉得我的荣辱兴衰、悲欢离合都和刘三姐紧紧联系在一起了。我这一辈子要搞刘三姐文艺,将来我的女儿,我的外孙女,她们也都要走我这条路,我要把刘三姐这件艺术瑰宝永远流传下去,这是我最大的心愿和安慰。

  四十年前,黄婉秋因为扮演刘三姐这一角色一举成名。四十年后,黄婉秋在另一个舞台上,续写着刘三姐的新故事。不同的是, 现在这出戏的主角已经不是黄婉秋一个人了,而是大家,因为只有靠大家的喜爱和帮衬,刘三姐的新故事才能继续讲下去。

  (CCTV供稿)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