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管理 > 正文
 

王永:我们需要制造中国 更需要品牌中国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30日 18:07 中国消费者报

  中国消费者报 记者 聂国春 作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品牌研究所所长的王永坦言,刚听到“非中国制造”商标事件,他很生气,但他同时表示,对这个问题上纲上线没有必要,重要的是要进行冷静地反思。

  制造大国与品牌小国

  王永说,注册这一商标的目的动因可能有两个,一是注册者确实认为中国商品质量不行,二是注册者有意哗众取宠,纯属炒作。事实上,在西方“中国制造”是物美价廉的代名词。在欧美,超市常常以“Chinese Price”进行促销,这说明“中国制造”对消费者而言很有竞争力。

  “制造业是我国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当下我国的比较优势所决定的,我们没有必要为‘中国制造’太过喜与忧。我们的根本问题是缺乏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缺少属于自己的世界级品牌。”王永强调。

  据悉,在2005年度《世界品牌500强》中,美国有249个,法国有46个,日本有45个,而中国只有长虹、海尔、联想、央视4个品牌入选。另外,品牌价值也很低。与之相对的是,中国有170类产品产量世界第一。我国是真正的制造大国,也是不折不扣的品牌小国。

  有品牌研究资料表明,与世界企业 500 强相比,中国企业 500 强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而研发投入少成为重要根源。据 2005 中国企业 500 强的数据,提供研发数据的 373 家企业中,只有 106 家企业的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超过了2%。王永举例说,去年百度的研发投入占到了总销售额的12%,欧美企业在研发上的投入则一般占到13%,而我国大型国企的投入比例只有1.1%,还不到人家的1/10。

  中国品牌的发展方式概括起来有两种:“中国制造”与“中国炒作”。多数传统产业依赖于廉价的原料、劳动力、管理,最终产出的是廉价的品牌,如纺织、钢铁、汽车等行业的大部分企业;与传统产业相反,

房地产、 IT 、医药等新型行业显然不具有传统行业的制造优势,但这些行业可以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市场的炒作上,如脑白金、科利华、秦池等。这种在国外很难想象的中国式品牌炒作方式,快速地造就了没有根基的“浮萍品牌”,而不是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三度合一的真正的品牌。

  “现在的任务是要把制造中国变为品牌中国。”品牌中国产业联盟主席艾丰在品牌中国产业联盟成立大会暨首届品牌中国高峰论坛闭幕式上说。作为品牌中国产业联盟的倡导者和创始人,王永目前担任联盟秘书长,全面负责联盟的日常运营,他同时也是楚星国际(企划)集团的董事长兼总裁,品牌中国网(www.brandcn.com)的CEO。

  产业品牌化是品牌中国的前提

  王永说,对于“MADE IN CHINA”,我们应该赋予他新的定义,而不是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基础的狭义的制造,应该与时俱进,作到“制做+创造”,或者是在体制、机制和制度上进行创造。我对MADE的理解是“Mind、Advanced、Design、E-commerce”的有机统一。企业要向“先进的理念、设计和电子商务”意义下的“MADE”迈步,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完成这一战略转变。

  王永认为,政府方面应该加大对企业研发的政策支持,比如税收减免、贷款扶持等。要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鼓励自主创新,对在创新方面有突出业绩的企业和个人予以表彰。在引进海外优秀设计人才时可优先考虑他们。同时国资委在考核国有企业时,应该把企业的研发投入比例纳入到考评指标体系中去。不妨考虑在企业设立首席设计师职位,提高设计人才的政治地位和待遇。教育部门也应该在大学里多开设些有关研发的系、部或者课程。

  企业方面,应该树立品牌意识,从企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去重视研发。企业负责人要认识到,没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这个行业就很容易死去,DVD行业就是前车之鉴。企业不但要重奖销售功臣,更要重奖研发人员。这正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对于如何培育中国品牌,王永表示,可以先考虑优势产业品牌化。他说,不可能所有产业都品牌化,而对于我国有竞争力的一些产业,我们应该先向国外树立并输出品牌。国家应该对这些行业的品牌化予以扶持。据悉,为实施出口名牌战略,加强自主品牌建设,培育一批出口名牌,

商务部等七部委去年已发布了扶持出口名牌发展的指导意见,重点培养一批出口品牌。这是国家在产业品牌化方面作出的有益尝试,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政府的引导下,在企业和行业组织的努力下,在社会舆论的支持下,中国“产业品牌化”之路必将取得丰硕的成果。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