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管理 > 正文
 

黄明明:温和的反叛者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26日 12:36 新经济导刊

  在黄明明温文尔雅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不断追求标新立异的“野”心

  文/本刊记者 邝新华

  出生于二十世纪70年代的黄明明已过而立之年,但言谈举止中依然洋溢着青春的帅气。有人说他很像香港电视剧《鹿鼎记》中饰演康熙的谭耀文,颇具明星气质。黄明明热爱旅
游,在他办公室的座椅后就放着专业的旅行用具。在采访过程中,他也时时谈起旅游中的冒险经历。他说话时带着江南人的斯文,却是一口地道的北京腔。生于上海、长在北京的他兼具两个城市的个性,正是在这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下,黄明明显得与众不同。

  名校中的另类

  黄明明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外公是上海一所名校的校长,家里人也多是名校毕业,从事着很“体面”的工作。在这种环境熏陶下,黄明明也踏着名校之路一路走来,从北京四中、上海交大再到后来的芝加哥商学院,令许多人羡慕不已。但黄明明自己却不以为然,在他温文尔雅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不断追求标新立异的“野”心。

  黄明明并不是一个典型的好学生。“永远能进名校,但是不安分,老想做一些创新的事情。”当年的师长看黄明明,就像我们现在看超女一样,会觉得十分另类。越是有标准,有现成铺好容易走的路,他就越不想走。名校的熏陶不但没有磨平黄明明反叛的个性,反而让这种个性变得张扬。

  一些不太熟悉他的人会发出这样的疑问,怎么外表看来很温和的他,骨子里那么另类,那么反叛。

  在北京四中上学时,一次考试前夕,黄明明和几个同学却卖起了电子贺卡,老师知道后很不高兴。但黄明明的想法却很简单,就是觉得好玩儿,周围同学都在拼命复习,要考好分数,他却偏要做点与众不同的事情。

  这样的想法和做法,一直伴随他左右,从北京四中,到上海交大,再到芝加哥商学院。

  上海交大毕业以后,黄明明找到了第一份工作——在惠普公司做销售。虽然惠普公司是全球知名的大公司,但销售这样的职位令他的外公十分吃惊。在老人家的观念中,名校毕业生去做销售有些另类,至少应该到科技公司做工程师或到学校做老师。但黄明明没有放弃这份工作,一直到后来,他在自己的简历中还写道:“在HP任渠道经理期间,为HP Unix服务器在华东地区取得5000万美元的销售业绩。”惠普销售成为他最值得炫耀的经历之一。

  黄明明最大的另类行为是他在芝加哥商学院的进进出出。

  2000年,那时正值互联网第一波浪潮,正在芝加哥商学院读一年级的黄明明热血沸腾,从美国硅谷拿着300万美元回到上海,和几个朋友创办了一家B2B网站—盟达中华网(mandachina.com)。虽然由于种种原因,这个企业没有做成功,但这段经历让黄明明重新审视自己。

  第一次回国创业失败后,黄明明又回到芝加哥商学院读书。之后便留在硅谷工作,先后做过市场总监及咨询师。在硅谷的学习与工作经历让他用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很多问题。

  很快,随着第二轮互联网浪潮的再度涌起,黄明明又从硅谷回到国内,开始第二次创业,创建中国杂志平台——ZCOM公司。经历过第一波互联网浪潮与泡沫洗礼的黄明明,觉得自己在该领域已算是老人了。“这次回来做企业,我觉得心态跟别人已经不一样了。在这个行业里沉下去,做5年、10年,甚至15年,只要踏踏实实做事,就一定会有收获。”

  二次创业感言

  比起当年辍学创业,黄明明第二次创业显得成熟了许多。这种成熟表现在他能够很好地驾驭自己叛逆的个性,没有了以前的短视,对互联网企业成长的认识也深刻了很多。

  他这样分析ZCOM的用户群:与过去相比,现在年轻人的爱好越来越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你告诉他这种东西好,他不一定同意,他有自己的选择。对媒体的看法也一样,社会上普遍看好的媒体,在他们看来并不一定是最喜欢的,并且,他们越来越不喜欢被动地说教,而是希望主动参与其中。“主动参与,成为未来年轻一代最显著的特征。”

  也恰恰基于这样的大背景,今后,媒体的内容互动将显得十分重要。“这其实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在我上学的时候,学校里往往会有一个非常标准的榜样,通常我们只需向他学习就行了。现在则呈现出多元化的榜样标准,超女恰恰充分地体现出这点。”

  黄明明的一位美国朋友在看过去年超女三强后对他说,“没想到国内人的审美堕落到如此地步”。黄明明却不以为然,“这是社会的一种进步。以前我们推崇的偶像再也不为现代的年轻人认可,这是社会的个性化发展的结果。”

  虽然,第一次黄明明仿效比尔·盖茨从哈佛商学院辍学离校建立自己的商业王国的剧情,没有成功。但就是第一次创业,黄明明总结出很多经验和教训,也为他第二次创业积累了能量。

  首先是处世的经验。国外很多人的思考方式是:我先相信你,但只要你欺骗过我一次,我就再也不相信你了。深受硅谷文化影响的黄明明回国以后,对所有人都持相信态度。但他的合作伙伴告诉他,要换一种方式来思考,先去怀疑,通过与他合作一段时间,发现这个人的确信得过,再去相信他。

  对于这种情况,黄明明有自己的理解:不是说国外人的素质就比我们高,而是他们的环境已经比较成熟,没有我们这么多的压抑,竞争环境也不如我们激烈,人不会防着人。

  “做生意最终就是做人。如果做人不成功,可能你在短期内会挣到钱,但长线不可能把事业做大。”

  其次是对企业的理解。黄明明逐渐认识到,创业型公司,尤其是互联网公司,人是最重要的。这个行业没有太多的固定资产和投资,也没有过高的进入门槛。如果能把所处的行业最好的人找到,并把他们放在最正确的位置上,充分发挥其能力,这个公司就成功了一大半。

  “做公司要有一个平稳的心态,同时要有一个长远的视角,”“做事要坚持。不是说坚持就一定能成功,但半途而废肯定不能成功。”

  证明自己

  黄明明的同学中自己创业的并不多,大部分供职于大公司,包括咨询公司、银行或财富500强的企业。从美国顶尖商学院出来的学生一般都有很好的发展前途,等待他们的是好的职位与薪水,在这种条件下还要创业,机会成本会很高。

  但另类的黄明明最终还是选择了创业之路。他不喜欢大公司里的循规蹈矩,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没有刺激。黄明明喜欢刺激,就像他背着旅行包跋涉在青山绿水之中那样,“把一个主意从无到有地做起来,把一个团队从几个人做到几十个人、几百个人,最终成为一个成功的公司,我觉得这个过程比较好玩,也比较刺激。”

  创业对于黄明明来说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出身于书香门第的他不可避免地带有一种傲气,他要向别人证明自己是能做出“大事”的,这个“别人”至少是他的长辈,还有众多在知名公司就职的同辈们。他要证明自己选择的路是正确的。

  如今,他创办的电子杂志平台——ZCOM公司拥有了近3000万的注册用户,但他用一些商场上的例子来警惕自己,“AOL这么大一个互联网公司,就因为宽带上来了,大家不再需要拨号上网了,几千万有价值的用户就这么在一夜之间没有了;Skype一出来,以前做电信或话音接入的,像AT&T这种巨头的话音业务也很快就没有了。尤其是互联网公司,成得快去得也快,可能一个闪失或者一个东西没跟上,以前积累的优势就都没了。”

  看来,反叛者黄明明也不是天不怕地不怕的。

  对话黄明明

  五年后

  没有新旧媒体之说

  如果黄明明的ZCOM成功了,报刊亭的买卖将越来越不好做了。

  黄明明要做的是一个在互联网上就可以看杂志的平台。从互联网的角度来看,黄明明应用P2P技术解决了大量用户在线下载的问题,通过音频、视频和互动内容对签约的传统媒体的内容进行加工,并最终形成互联网上传播的电子杂志。

  目前,号称拥有将近3000万注册用户的ZCOM已经和一百多家传统媒体进行合作,在ZCOM平台上可以看到这些杂志。如果黄明明成功地把品牌传统媒体整合到自己平台上,报刊亭的买卖将会迎来连卖报大爷都不知道来自何方的冲击。

  新经济导刊:从ZCOM上看到的杂志与在报刊亭买到的,除了扫描成电子版的,还有什么区别呢?

  黄明明:并不是说扫描上网就是新一代的媒体,我们要进行二次加工。比如说你做一个人物采访,我可以把你的video,或者相关的一些movie都整合在一起。我们还会在杂志上会加上互动的工具,如果这个文章的作者或者杂志的主编在线,读者就可以与作者与编者进行即时的交流。观众不仅仅是内容的接受者,同时还是内容的制造者,能够影响内容的走向。我认为这是新媒体非常重要的特点。

  新经济导刊:与传统媒体谈合作时会碰钉子吗?他们会不会觉得你们在抢他们的买卖?

  黄明明:这个还好,当时我们去接触时也有你这种想法,他们或许觉得我们是潜在的竞争对手,或者是因为我们的品牌比较小,不愿意和我们合作。但很多传统媒体的总编和老总们的意识是非常超前的,我们跟他沟通几乎没有任何难度。可能五年以后,再也没有传统媒体或者新媒体的区别,而是融合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新经济导刊:你们怎么赚钱?

  黄明明:就盈利点来说,目前我们还会以广告为主,但将来会加入很多增值的服务。我们可以把所有高端的精品杂志打包在一起,加上我们提供的一些娱乐信息,比如休闲游戏、原创音乐等,向用户收取一定的订阅费用。现在我们已经有收费用户了,但数量不方便透露。

  新经济导刊:ZCOM与内容提供方的合作方式怎样?分成比例是多少?

  黄明明:我们会跟内容提供商进行广告分成,分成比例根据具体的情况会有变化。广告是我们拉来的,我们的分成就多一些,如果是他们拉来的,他们的分成就多一些。

  新经济导刊:将来你们会向内容方面进军吗?

  黄明明:对于创新型的企业来说,专注还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强项是在互联网上快速到达很多的用户,但内容的制作肯定是传统媒体更强。如何从产业链的头到尾我都要通吃,那就没有人来跟我合作了。就算做出一两本非常强的杂志,可能线下还有一百本两百本更强的杂志。

  新经济导刊:你们说有将近3000万用户,是怎么积累起来的?以后怎么维护?

  黄明明:刚开始我们主要靠口碑传播,后来做了不少一些线上线下的推广。另外,我们还不断地整合最好的内容。要是能把目前最流行的20到50种杂志,整合在我这个平台上,用户的粘度就会大大地提高。你再也不用到报刊亭买了,在我这个平台上,最高端的内容你都能看到。

  用户的体验很重要,我每天第一工作就是把昨天用户的评论和反馈看一遍,很多时候导致用户丢失的都是小细节,要拿回一个删掉客户端的用户比开发一个新用户的成本高5到10倍。

  新经济导刊:你怎么看与Xplus、Poco的竞争?你认为在几个竞争对手中,ZCOM的核心

竞争力是什么?

  黄明明:我们从来没有把他们当成竞争对手,大家都是一个产业里面的合作伙伴,如果没有他们,这个行业就不好玩了。其实我们之间的交流很多,平常也会在一起吃饭。

  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是在于我们对中国互联网市场的了解。我们可能不是最早做这个平台的,但我们用了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做到了上千万的数量,而其他的都是在百万级,我觉得这是由于我们对中国互联网的了解获得的成果。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