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焰:选择决定人生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13日 15:47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 |||||||||
———访北京产权交易所总裁熊焰 证券时报记者 吕锦明 熊焰,一个在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广为人知的名字。
在挂帅北京产权交易所(简称“北交所”)总裁一职后,熊焰先后提出了北交所“以国有产权强制入场的契机,聚拢资源,逐步形成消费习惯和市场氛围,完善市场功能,做大交易规模,成为服务于以国有产权为主的社会各类产权交易的产权大市场,奠定向资本市场跨越的基础。”的战略目标,开创了北交所业务“双轮双轨”模式(即国有产权交易服务:以规范和服务为原则,促进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和国有产权有序流转;非公产权交易服务:以创新和服务为原则,改善以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为代表的中小企业投融资环境。),并领导北交所发展成为全国产权交易市场中发展最快的佼佼者。 在一般人看来,正值知天命的熊焰其人生发展道路似乎是一帆风顺的:顺利进入我国一流学府———哈工大的无线电工程系学习;毕业后留校工作,期间取得了哈工大管理学院经济系获硕士学位,在35岁时又被破格评为副教授;后来,他被调任团中央实业部任开发处处长,参与筹建中关村百校信息园有限公司建设并任总裁,还先后出任了中关村技术产权交易所总裁、北京产权交易所总裁等职。 “其实我的人生道路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顺利,从求学到工作,从哈工大到北交所,我都面临过这样或那样的人生抉择,这其中有三次抉择对我日后的人生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熊焰概括说。 抉择一:知识改变命运 1956年,祖籍湖南的熊焰出生在哈尔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他的父亲解放前就读于浙江大学。“我从小就生活在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氛围中,现在看来,那时我的家庭教育还是比较现代的。” 熊焰所说的“现代”主要体现为“注重学习,设置激励机制,鼓励力争上游、竞争向上。” 他回忆说,小学第一个学期结束时,他的三科成绩都拿了第一,所以得到了家里“很隆重的奖励”———两根大果子(油条),“这在那个年代已经是非常高规格的奖励了。” 刚上中学的熊焰正逢文革时期。和许多人一样,熊焰因为“家庭成分不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和影响。“如果没有经历过文化大革命,也许我的性格会比现在更外向一些。文革让我学会了内敛,也让我懂得了如何在逆境中求生存和发展,保持进取向上的精神。” 因为种种原因,熊焰辍学了。文革之后,他前前后后做过很多工作———当过临时工、售货员、文化馆办事员……“我家离火车站货场非常近,有人力车要往坡上拉,我就用一根绳帮人家拉,拉上去就给一毛钱。这么艰苦的活我都干过,这也使我对于社会基层了解很深,我跟我的工人朋友相处很好。”有了这段经历,现在熊焰常在朋友面前骄傲地称自己是“工人阶级里的知识分子”。 1976年,按当时的政策,20岁的熊焰在父亲退休后,顺理成章地接班成为正式的铁路工人。但是就在一年后,中国恢复了高考。 “我当时正值血气方刚,心里也早有建功立业的冲动,懵懂中意识到走知识化道路的重要性,所以我做出了一个大胆抉择———抛开铁饭碗去考大学!” 至今熊焰谈起这件事,依然激情满怀,“你知道,对那时候的人来说,要丢下国有单位当工人的铁饭碗是多么不容易啊!多亏了家里给我很大的支持,特别是我父亲。” 十年动乱对青年人的影响在熊焰的第一次报考中体现了出来,他尝到了失败的苦果,但是他没气馁。为备战参加第二次高考,他特意向单位请了一个月的病假在家闭门复习。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以第一志愿考入当时哈工大录取条件最高的无线电工程系。 抉择二:留校任教 本科四年,波澜不惊。1982年,在临近毕业时,熊焰再次面临人生新的抉择。 “那时我有几个选择:一是留校任教,二是到黑龙江日报社,三是去北京,最后一个是留校在团委工作。基于对自己长短处的权衡,我最后选择了第四条路。”熊焰说,本科四年里,他的学习成绩一直保持名列前茅,同时他的组织工作能力也得到充分的锻炼和体现。 “现在看来,这个选择还是对的。两年后,1984年我担任学校团委副书记,1986年任职党委学工部的副处长,1988年成为校团委书记。1991年,我又被哈工大破格提为副教授。”在学校政工道路上,熊焰发展的很顺利。 据说,留校期间的熊焰集哈工大几个“之最”于一身,包括:最年轻的处长、最年轻的党委委员、机关里最年轻的副教授,“另外,在当时哈工大在职硕士研究生中我还是第一个答辩的。” 熊焰回忆说,那时他研究的课题是《工业机器人产业化研究》,因为工业机器人本身就是高技术产品,这也为他后来成为职业经理人埋下了伏笔。 “在哈工大读研究生时,我的导师是哈工大名声赫赫的两位教授,他们指导我在这个领域先后发表了大概二十多篇文章,包括一级刊物一篇,二级刊物三四篇,而且都是在这一年多时间里完成的。那时学校要求写大概5万字的论文,而我写的论文就有9万字。” 熊焰说,1991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他选择去哈工大科技园区工作,“因为我对经济工作有兴趣,所以就一头扎进了经济工作中,做了当时哈工大园区经贸公司的总经理。” 至此,熊焰开始了弃文从商的转变,在担任经贸公司总经理期间,他主要从事对俄边贸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他在从一个政工干部到企业家的转变中领悟到:脱胎换骨的精神历练是人生最可宝贵的财富之一。 抉择三:从哈工大到北京 1992年8月,熊焰到北京出差。这时,第三次人生道路的抉择摆在了他的面前。 熊焰介绍说,因为曾担任哈工大团书记的缘故,加上哈工大在国内高校的知名度,所以他与团中央一直保持密切的联系。 就在那次出差时,熊焰见到了当时的团中央学校部部长、现任西安市委书记的袁纯清。他告诉熊焰,团中央实业部正要物色一名35—40岁的干部,配合李克强同志筹建共青团科技城项目。要求条件是有科技工作和经济工作经验、共青团背景,而且还要是正处级干部,而所有这些条件熊焰似乎都符合了。 经过组织审查安排,熊焰被从哈工大调到了团中央挂职锻炼,任实业部开发处处长。挂职一年之后,熊焰留在了北京,在团中央负责中国青年科技园项目开发。 “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 熊焰说,按当时条件来说,他在哈工大的条件已经非常好。特别是在90年代房子很紧张的情况下,他一家已经拥有了三卧一厨的居室。“如果我不‘折腾’的话,我那时在哈工大也很舒服了。不过来到北京,我还是有‘人往高处走’的感觉,实现了人生的一次跨越。” 这一次跨越决定了熊焰日后走进产权市场的道路,那年他仅37岁。 在团中央的青年科技园工作期间,熊焰一直在关注于投资、信息产业化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熊焰感觉自己还有做更大一番事业的潜力,“到了2000年,我又想‘折腾’了!” 熊焰笑言,在2000年国内IT热潮发展到了顶点时,他逐渐萌生在IT产业和资本市场的交叉点上做点事情的想法,当时这个想法得到了团中央和方方面面朋友们的支持,于是有了后来的中关村百校信息园。经过一年多的筹建,百校信息园于2001年开始正式运转。 熊焰认为自己是无意识进入历史的。他评说自己进入产权市场完全是“学雷锋学进来的”:“一次,北京市政府领导对我说,你懂技术(本科毕业于无线电专业),懂投资,又有政府工作背景,你帮中关村技术产权交易所(北交所前身)做个改制方案吧……方案做好后,领导又说:故事是你编的,资金是你找的,股东也是你找的,你就把这个方案落实吧。”于是,熊焰的产权市场事业从此拉开了序幕。 “北交所的转变与我的职业生涯很相似———我完成了从官员向市场化企业经理人的转化;主持北交所之后,我一直倡导用市场经济的思维来解决推动工作,而不是完全行政化管理、完全封闭的市场。” 熊焰说,推进中关村投融资环境改善,促进北京科技企业,科技产业化,这是北交所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们坚信北交所的发展前景取决于我们团队的努力,以及与资本市场的高端对接。” 熊焰说,随着有关风险投资文件的出台、中国高科技的发展,以及国际资本的关注,市场条件逐渐成熟,北交所团队也开始规划设计北京风险资本交易平台。“这是个大胆的想法。人们常说,中关村上空有几百亿的资金落不了地,原因就是没有退出通道。所以我们有了北交所风险资本交易中心的思路。” 熊焰强调说,随着退出通道逐渐浮现,海外通道也好,代办转让系统也好,都只适合于少量规模较大、效益很好的项目。对于中关村园区17000家高科技企业而言,还是属于个性化的东西。北交所希望在中关村园区的普适性服务上找出一条道路。他透露,北交所近期正在筹划几个大动作,包括知识产权交易平台、软件交易平台、版权交易平台、专利技术交易平台。“现在推出的只是个大架构,需要逐步的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