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他们是一群影子,在一个高速成长的企业背后,都闪动着他们神秘的身影;也有人说他们是嗜血的苍鹫,凶猛、诡异,在追逐猎物的过程中,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带来高回报的企业。他们有属于自己的标志,西装领带、坐飞机头等舱、出门宝马奔驰、入门则是高档会所和咖啡厅,在觥筹交错中,签订下一个个过百万,乃至过千万的合作协议,连眼都不眨一下。他们是谁?一群玩钱的人、一群扛着满箱钞票找地方化的人——VC(俗称风险投资者)。
徐大麟,就是这群玩钱人中的佼佼者。如果没有他,就没有今天华人创投基金的兴盛;如果没有他,也就不会有今天ACER、星巴克、中芯国际、海南航空、北京燕莎百货等重量级企业出现在世界和中国的舞台上;如果没有他,韩国的金融系统起码要晚几年才恢复元气。正是在他的推动下,今天台湾,乃至东南亚才会有如此多重量级高新技术企业的兴起。真实的他与一般VC形象迥然不同,态度谦和、服饰简单,举手投足之间散发着浓浓的学者气息,与所谓的金领人士之生活状态相去甚远。
艰难美国路
1943年,在重庆山城出生的徐大麟,从内陆来到遥远的台湾,襁褓中的远行也许注定他人生的不断迁徙和转向。
青年时代的徐大麟为杨振宁、李政道激励着选择了物理专业,然而不久他发现,“学物理就好像是钓鱼,在池塘周围已经站了好几个经验丰富的老手,我一个新手去钓鱼发现好的位置都已经被这些老手占据了,我根本就没有机会”。
于是他又觉得自己应该学习一些与社会贴近的知识,“学一般的学科,就好像去树林里打鸟,带着枪你总能打到几只”,来到美国纽约布鲁克科技学院学习电子物理硕士。也许,他性格中善于把握机会,分散风险的特征这时就形成了。
初到纽约的徐大麟感受到了异国生活的艰辛,“在美国住一晚要5美元,换成台币就是300多块,可以吃好多的牛肉面了”,如今已经住在美国上等社区里的他回忆起当年的生活仍然是感慨万千。“美国的机会很多,就好像是火车,过去了一节,还会再来一节,机会满车皮都是,就看你能不能抓住”,性格坚毅的他,挺着生存的压力,终于一步步在美国铺开了自己的人生画卷。徐大麟最终实现了知识结构由物理领域向工程领域的转变。
祸福相依,进入IBM
完成博士学位以后,徐大麟进入一个叫AlliedChemicalCo.的美国公司做材料研究员。每天玩命地工作自不在话下,偏偏他没有心眼,在一次工作的讨论中,他直白地对老板表示,“我的工作已经比你做得好,”结果一个月后老板炒了他。然而,不久之后的幸运连他自己也没想到:IBM的工作邀请如福音般飞来,其后一路高升,做到了IBM里面最高的华人管理者职位。
IBM的金子招牌罩在谁的头上,谁就是一块香饽饽,更何况徐大麟在IBM的平台上把自己的能量发挥到最大,创造了许多科研专利,在几十年之后,回到中国投资的他,更是在广东东莞发现了他当年在IBM开发的技术,而现在这个技术则用来为苹果的IPOD提供支持,他毫不犹豫就投了这个项目。
利用IBM平台,徐大麟不但提升了自己的层次,而且借助这个平台,搭建起自己的人脉网络,而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发现了做风险投资的良机。
台湾“振兴经济之父”
李国鼎铺路
当时的台湾经济处于草创时期,有“振兴之父”之称的李国鼎提出了台湾经济要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决策,并为此大量培育台湾的高新技术产业。身为IBM技术高管的徐大麟通过与台湾本土企业的频繁互动发现,台湾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离不开风险资金的扶持,他依然辞掉了在IBM的工作,开始做风险投资的尝试。
离开IBM后,他选择了一家叫汉博奎斯特的创投公司,然而他觉得真正的机会在台湾,于是离开美国,到台湾开始了他的事业。和所有新生的事物一样,被徐大麟称为“创业投资”的风投行业,一开始就面临了发展的困境。“资金募集很困难,没有人愿意把钱交给你去化,然后他还要付钱给你,最后失败了,后果他自己承担,获利了还要和别人分成。”——当时很多人都认为徐大麟是疯了。
就在徐大麟陷入进退维谷之时,看好他的李国鼎毅然动用自己的影响力和人际关系,为徐大麟的筹资铺路,巨石就这样搬开了。可以说,当初如果没有李国鼎和徐大麟也就不可能有今天台湾高科技企业驰骋世界市场。以台湾今天最为成功的ACER为例,如果当初不是徐大麟风险投资的进入,也就不可能成就其今天在世界消费电子领域的成功,也不可能衍生出BENQ品牌。而ACER只是徐大麟诸多成功案例中的一个。
其后,徐大麟给公司起名为“汉鼎”,汉就是大汉的意思,鼎就是力鼎中国的意思,要使中国人的事业能够成为世界之鼎。
“一小时提89个问题”的境界
中国的改革开放为徐大麟创造了新的机会。1993年,中国银行和美国安泰保险共同组建“中安基金”,委托徐大麟及其团队来管理,就这样,徐大麟开始了其在内地市场的第一步。
进军中国内地市场上面临着各种困难。当时进军内地市场的外资必须以三资企业的形式组建合资公司,而这样做的后果是使许多境外风险投资资金没有办法推出投资项目,导致许多企业身陷投资困境,面临亏损,这个时期被投资界称为“投资黑暗期”,许多投资者选择逃离内地市场。而他对于中国市场的判断充满信心,先后在中国市场投资了海南航空、北京燕莎百货等优质项目,并和北大组建了生物制药公司,这个公司如今即将上市。
说起徐大麟大陆的投资项目,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中芯国际和星巴克。中芯国际的成功是对徐大麟投资理念的全面检验,当时,张汝京由于在台湾的芯片企业被股东卖给了台积电,一气之下,跑出台湾准备上马芯片生产线,最终由于上海市政府为其提供了优惠的政策条件,才落户上海。在中芯国际还一无所有之时,徐大麟敏锐地意识到中芯国际未来的前景非常值得期待,“张汝京是具有丰富经验的一流操盘手,而且他的团队也是非常优秀的一流半导体方面的人才,加上上海市和国家对于半导体产业的扶持,因此我认为中芯国际是值得投入的一个企业”,事实果然如徐大麟当初的判断一样,中芯国际获得了巨大成功,并且在香港上市时,香港市民排队购买股票,而对于徐大麟来说,当时投入进去的几千万美元,已经以超过三倍的价值回报了。
对于星巴克的投资则更加体现了徐大麟做事的灵活性,很多人认为风险投资应该投入到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中的,而徐大麟并不这样认为,“风险投资就是通过投资优质项目获得高额回报,高新技术并不是风险投资唯一的投资途径,像星巴克这样的品牌拥有巨大的品牌价值和投资价值”,果然,在徐大麟选择退出星巴克之时,他以几千万美元获得了超过1.5亿美元的回报。
很多人事后觉得徐大麟的投资诀窍肯定很神奇,的确,他本人也非常自信地说,“到了我这种境界,已经不需要看很多东西了,凭感觉就能知道一个项目可不可以做,如果项目可以做,我一般会在一个小时之内问对方89个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我基本上就能判断这个公司的基本面,然后作出投不投资的决定。”
人生注定在奔波中度过
当亚洲经济一路持续飞奔的时候,潜在的风险开始被放大,泡沫经济在境外投机资本的阻击下,开始出现崩溃,导致了亚洲经济持续走低。
为了挽救亚洲经济,后来世界银行组建了振兴亚洲经济小组,而在金融方面的重组计划,世行则选择对于亚洲经济熟悉的徐大麟和他的团队来完成。凭借十几年在亚洲地区的耕耘,徐大麟的汉鼎早已对这个地区驾轻就熟了,他们借着世行让他们管理拯救韩国财务经济创投基金的机会,完成了对于韩国三阳证券的重组,不但没有化韩国政府一分钱,而且还把一个濒临倒闭的证券公司改造为现在韩国数一数二的证券公司,此举极大地减缓了韩国的金融危机。
这一年,徐大麟的个人声望到达顶峰,与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并驾齐驱成为美国《商业周刊》的焦点人物。而聪明的徐大麟却把此次危机中学到的公司重组方面的经验运用到后来的一系列企业并购和重组中,获得了更大的成功。徐大麟的人生注定在奔波中度过,因为他喜欢这样的生活。而中国,已经成为他专注的一个目标,下一个让人惊叹的举措,已在酝酿了。
徐大麟
汉鼎亚太公司(H&QAsiaPacific)董事长
1961~1964年获台湾大学物理学学士
1965~1966年获美国纽约布鲁克林科技学院电子物理硕士
1973~1985年成为美国IBMLaboratorise资深经理
1985~1987年为美国汉博奎斯特创投公司(Hambrecht&QuistGroup)合伙人
1987~1990年为汉鼎亚太公司(H&QAsiaPacific)执行董事
1990~1993年为汉鼎亚太公司(H&QAsiaPacific)总裁
1993年至今为汉鼎亚太公司(H&QAsiaPacific)董事长
1998年,获美国《商业周刊》亚洲杰出人物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