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管理 > 正文
 

柯石谛:职业生涯中最精彩的部分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5日 01:30 第一财经日报

  本报记者 傅桦 郭艾琳 发自北京无锡

  5年时间,他所率领的中国团队已经成为阿斯利康全球增长最快、最受重视的市场。阿斯利康中国区董事长柯石谛(SteenKroyer)把职业的最后一站交给了中国,“在中国的任期满后,我将会退休”。

  “这是我职业生涯中最精彩的部分,从来没有一个市场有这么多的挑战和机会,中国让我兴奋”。在这个行业工作了25年的柯石谛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说,最大的遗憾是他不能够讲中文。

  兴奋并不意味着轻松。作为全球制药巨头的职业经理人,柯石谛不断接受并制造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从最初的远离家乡,到接下中国区重担。

  柯石谛到过许多国家,但25年来他只为一家公司工作。

    离开丹麦

  1981年,取得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的工商管理硕士后的柯石谛,加入前瑞典阿斯特拉丹麦公司(阿斯特拉和捷利康公司1999年合并成阿斯利康公司)。在那里,柯石谛开始了他职业经理人的生涯,也迈出了他25年医药路的第一步。

  1985年,柯石谛作出了一次重大决定:离开丹麦,前往其他国家就职。“丹麦太小了,职业发展在这里会受到局限,我想跨出国门,在一个跨文化的环境里挑战自己。”柯石谛将此称为职业生涯中遇到的“第一个挑战”。

  和柯石谛一样,当时也有许多年轻人选择离开自己的祖国去国外发展,但很多人在一段时间后,纷纷又回到了自己熟悉的地方,但柯石谛没有。“我这一离开,就再也没想过要回丹麦。”柯石谛说。

  马来西亚是柯石谛离开丹麦后去的第一个国家。当时,阿斯利康马来西亚公司全公司上下都是马来人以及马来西亚籍的华人和印度人,柯石谛成了全公司唯一的“老外”。正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柯石谛给了自己融入异域文化的最好机会。

  在柯石谛来中国之前,阿斯利康(中国)的年增长率在10%左右,英国总部对中国市场还不是特别关注。柯石谛2002年1月1日正式担任阿斯利康中国区总裁。

  “当时,中国市场在阿斯利康全球的排名比较靠后,而我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要让总部认识到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柯石谛用两招改变了总部的态度:推动市场,每年达到销售目标;不断向总部“推介”中国。

  阿斯利康每年都会召开一系列由来自全球不同市场和不同业务部门的高级管理人员参加的重要会议,讨论公司战略发展和产品研发等议题。而这些会议成了柯石谛向公司管理层介绍中国的最好机会。

  通过一个“中国业务委员会”的平台,柯石谛的团队将总部业务部门中与中国有关的同事联系在一起,通过定期会议讨论中国的发展规划,并将这些人吸引到上海。

  “现在,上海就像一个热点,不断有来自各个国家的阿斯利康人员到来。我们还把亚太区的采购部和法律部都设在了上海。”柯石谛说。2005年,他们组织了一次“发现之旅”,十几位来自阿斯利康总部的资深科学家访问了北京和上海,和中国的科研机构和科学家们共同探讨在药物研发领域的未来合作机会。

  这只是柯石谛中国计划的第一步。

    在中国寻找第二战略增长点

  在柯石谛来到中国之前,阿斯利康(中国)从来没有涉足过OTC市场,对于他来说,这完全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他努力说服董事会,将消化品牌“洛赛克”作为第一个OTC品牌,打入了中国OTC市场。

  洛赛克是阿斯利康的拳头产品,作为非处方药物,它在全球的年销售额超过20亿美元,而中国市场的单药销售几乎接近阿斯利康年收入的一半。

  为了能让“洛赛克”顺利进入中国OTC市场,柯石谛带领整个团队反复做市场调研,公司内部专门成立了一支OTC销售队伍。“这将成为我们在中国市场的第二个战略增长点。”

  “洛赛克”在欧美市场的专利已经过期,虽然涉及到专有处方的成分“奥美拉唑”在中国的专利期可延长至2007年,但许多企业都已经纷纷做好了仿制准备。上世纪90年代中期,洛赛克刚刚进入中国市场时的单价是300多元,现在已经降了40%左右。而仿制品的价格一般只有洛赛克的20%左右。

  但他坚信“洛赛克”一定会成功。去年4月,“洛赛克”作为OTC在中国上市,这也是阿斯利康在中国上市的第一个非处方药品牌。据第三方(IMS-URC)的调研总结,到目前为止,洛赛克已经成为药店首推率最高的胃药产品,大大超越了阿斯利康几个重要竞争对手的产品。

  “进入OTC领域,是阿斯利康中国公司的一个重要战略,不仅仅是战术。”柯石谛说。

     市场增长的三个成本

  “我们是无锡最大的纳税企业,这不仅仅是一个重要的成本, In China,For China (进入中国,服务中国)。”柯石谛说。

  柯石谛在笔记本上飞快地写下三行数字,告诉记者:阿斯利康在中国市场有三项主要成本,保持了他们在中国市场的核心

竞争力

  第一成本是无锡生产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成本。“无锡的生产线和管理不比英国和瑞典差。过去无锡基地在管理标准和方法上要向英国和瑞典学习,现在,我们的生产和管理经验已经开始推广到其他27个基地,学生正在变成老师。”为了适应中国市场的增长,阿斯利康总部正在审核一项针对中国市场更大的投资计划,到2010年,仅对无锡工厂追加的投资就将达到3500万美元。

  第二是员工培训成本,“我们有一个1600人的销售团队,维护这个团队需要巨大的投入”。

  第三项成本是研发。“从1996年至今,阿斯利康在中国已经完成了37个临床研究项目,参与这些临床研究的国内科研机构超过600家。也许5月,朋友们将听到我公布的一项投资计划,它将把阿斯利康中国的研发带入一个全新的领域。”柯石谛说。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