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管理 > 正文
 

华安德:慈善的中国通 情系中国四十载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3日 19:21 财经时报

  华安德是一位与中国有40多年感情的慈善家。他给人的印象与他所从事的慈善事业极其相称。在接受《财经时报》采访时,他首次披露了自己在中国鲜为人知的有趣经历

  □ 本报记者 贺江兵 实习记者 张清翔

  约到华安德(Andrew Watson)的采访并不容易,通常,这位“中国通”从不与媒体谈“
个人”问题,谈话内容只与福特基金会相关。

  作为目前美国最大的基金会——福特基金会北京办事处的首席代表,华安德办公室中最抢风头的是整面墙的书,里面的书多是卷着,显然都被翻阅过。

  情系中国四十载

  华安德脸上总是挂着清新的微笑。1960年至1964年,华安德在英国伦敦大学学习。此后的1965年到1967年,他应中国外国专家局的邀请,来到北京教英文,这给了他学汉语的机会。

  1972年以来,华安德差不多每年都会来中国。

  目前,华安德在福特基金会工作已近7年,由于坚持说汉语,他的汉语非常流利。

  华安德对中国文化兴趣浓厚。酷爱瓷器和青铜器皿,也很喜欢看中国的古典文学和历史作品,不仅通读过《史记》,还看完了《红楼梦》等四大名著。

  华安德对中国传统家居很感兴趣,自家的饭桌即是明朝样式。对于吃,他自称能入乡随俗,最喜欢吃辣菜——川菜和湘菜,也喜欢吃上海菜,尽管上海菜不怎么辣。

  华安德和夫人现住在北京,儿子在澳大利亚。两个儿子在1981年时曾在北京的芳草地小学学习中文。

  “文革”参加大串连

  华安德在解释他的中文名字时,笑着说,只是音译,没有特别的含义。这个没有多少含义的名字,在“文革”中差点惹祸,有人指责他,说他取了一个“修正主义”的名字,因为名字中不能体现革命。

  在“文革”第一年,正在外语学院教书的华安德参加了“大串连”。由于学生都是红卫兵,他们去串联时,华安德也跟着去了。

  第一次串联是从西安到延安。第二次,他跑了个大圈,从西安到郑州、从武汉到韶山、从井冈山到瑞金、从庐山到杭州再到上海……他借“串连”跑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

  回首那段往事,华安德感到很有意思。

  中国的变化相当大

  在华安德看来,中国变化巨大。在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刚开始时,农村的潜力似乎一夜之间被释放出来。

  不过,华安德也注意到,进入90年代,中国农村和城市间的生活水平差距越来越大。

  目前,华安德所在福特基金会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帮助贫困人群的发展。小额信贷就是在他们的推动下,在中国得到较大发展。

  福特基金会通过对中国社科院的资助,帮助了杜晓山、刘文璞、孙若梅等研究人员。这些专家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研究小额信贷,在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他们得以去孟加拉国等地实地学习和考察小额信贷,并实验性地在中国推出了小额信贷的扶贫合作社。

  尽管小额信贷进入中国已十来年,在华安德看来,中国的小额信贷仍然没有完全打好基础——既缺乏一个完整的建设框架,也没有成立一家独立的进行小额信贷的金融机构。至今,有关部门也没有推出有关小额信贷的条例或法律。

  此外,小额信贷在中国亦未形成规模,缺乏法律保障,注册手续也非常烦琐。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8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