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海斌:为嫌诗少幽燕气 故向冰天跃马行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13日 14:32 《中国商人》杂志 | |||||||||
董海斌在其博客的网名叫“曾经碧草千里荒”,据说其意义是为了纪念他生命中最为黑暗、最为困窘的“大学后青春时代”。这种说法有些沧桑,与他现在表现出来的年少气盛决然不符,我们只是在“草千里”能组成一个“董”字的文字游戏中看出他残留的书生意气和文人情结,我们也难以想象,这个年轻的老总将如何把这种浪漫的温情气质运用到他的商战中。
思维敏捷,感触敏锐,见解独特,文笔了得。这就是董海斌,有着南方人清秀的外表,骨子里却是北方人的大气。经手项目颇多,功过是非不少。更意外的是,这个理科毕业的地产人,竟然还是个明史专家。明十六帝的功过是非娓娓道来,研究明史对当代中国的文化影响是他的业余爱好之一,尤其对于崇祯帝朱由检的研究,颇有一番见解。“时下社会有成功崇拜,却少有失败剖析,有‘奋斗即可成功’的鼓动,少有‘成败不必在我’的警醒,所有老板和搞企业战略规划的人,不去理解一下这个聪睿勤奋的、固我执著的、本非亡国之君的失败帝王,就获得不了面对行业跌宕商海沉浮的大气从容。” 从1991年选择工民建专业开始,董海斌就注定了与地产的缘分,只是他自己可能都未曾预料到,让他大展身手、成就一番事业的,并非他当初选择,而是项目的营销与管理。每当有人惊叹于他已经搞房地产十五个年头时,他就会很郑重地纠正道:“是被房地产搞了十五个年头!”著名新锐杂志《新周刊》有篇文章如此表述他的经历——“……城市有它的合谋者,在广州做过楼市记者的董海斌到北京后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两年后,他成为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的战略中心总经理。业界传来消息证实,最近,他出任公司在北京顺义区开发的某大型楼盘项目的总经理。房地产在中国吸纳了无数资金和人才的涌入,像董海斌这样投身其中的并不在少数,他的主要工作是与政府主管部门、银行和媒体“打交道”,这使他在朋友们面前常常显得精疲力竭,作为既得利益的一方,他扮演着“开发商”这样的角色。尽管迄今他并未在北京购买私人住宅,但这是他的城市。……”这段文字很淋漓地表述了董海斌的从业生存状态,也勾勒出一个真实的私人影像。 董海斌带领的团队今年所要完成的是在业界听来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京汉集团在顺义区的战略地产项目——金汉绿港2006年度要卖10个亿。郊区县大盘要取得这样的成绩在北京房地产市场历史上无先例可寻。董海斌在表述这个任务的时候显得很淡然,也没有过多的去找相关的数据引证,他只是告诉记者,万科在顺义也拿了一块地,离绿港项目很近,预计今年年底会推向市场,“我相信,这两个项目互为依托,很大程度上我们对这两个开发集团的专业水准有很白信的判断,我们是可以互相被证明的。”金汉绿港丁去年9月底开盘入市,不仅取得了年销售额1.6亿的骄人成绩,同时采撷业界奖项无数,如“北京地产十五年十大宜居社区”、“中国人居国际范例社区”等重量级的荣誉称号。这些与董海斌扎根顺义近两年的酝酿筹划密不可分。以至于业界有同行戏称董海斌被下放支农、归隐田园,把当年他“地产极客”的绰号变成了“地产隐客”。此次重出江湖,正职称谓也让人多了一些揣摩。这个京汉亿嘉置业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在台前幕后又经过了怎样的思考和运作,将给2006年的北京地产舞台编排一场怎样的大戏呢? “这既是集团内部资源整合,也是外部市场驱动。”在谈及组建新公司的故事时董海斌进入了一种思考的状态,如当年京西名盘京汉旭城开盘前夜,他在售楼处就沉默了一夜。开盘前夕在现场值夜已经成为他的职业习惯,如同火战前巡视战场,一个将帅在最后调校了方案利武器,或者说,最后祭祀了自己的方案和武器。 董海斌是个惯于自我加压的人,初入京汉集团时,当时的董事会元老们对这个年轻人提出的一系列高速发展计划显然没有思想准备,质疑之声四起。战略上大到集团十年规划、战术上细到楼盘售价,董海斌提出的意见无不超出常人的心理预期。人们很容易把高目标看成是拔苗助长式的冒进行为,却很少研究企业的自然增长和高目标下的增长具有质的不同。董海斌认为高目标并非意味着超常的难度,同为高目标可以带来意外收获,在某些时候高目标比低目标更容易实现。道理其实很简单,一般目标是在现有市场中挖掘潜力,而高目标则是让人去发现新的市场,新的空间,高目标改变了思维方式,改变了行为方式。常规目标的完成需要的是常规方式,而高目标的实现关键是换了一种思维,策划出身的他自然不会放弃每一次实现突破的机会。“求乎其上,得乎其中”,他最后总结出这是制定高目标执行最次的结果,也就是说制定高目标执行最次的结果也就是常规目标,那为什么不去尝试呢?因此董海斌的战略战术都暗含着“以奇胜,以正合”的玄机。 高目标还可以锻炼团队。京汉亿嘉现在提出的管理口号就是“创造奇迹的团队”,绿港10个亿的任务被分解到季度、月度,就需要每个部门都首先准确理解,然后激发执行力。在压力下会涌现创意,也会暴露问题。在压力下能淘汰庸人,更能选拔人才。除此之外,高目标需要全员参与,这就需要营造一种鼓励和支持的精神氛围,这种氛围,在京汉集团的会议室墙面上,一句毛泽东的名言足以渲染——“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他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不论在任何艰苦困难的场合。”在团队建设上,董海斌始终坚持一个观点,创新激情来自于信任尊重。成立新公司的很火一部分动力,在于他对自己组建的营销团队的自信,而另外一个深层原因,是条分缕析的行业趋势论证。 在国内房地产业日趋成熟的今天,以房地产开发为核心、延伸价值链和产业链的多元化经营模式已成为人型房地产开发集团可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代理行出身的董海斌敏锐地发现了京汉集团专业背景下蕴藏的核心竞争力——稳健团队给予具体项目的战略性服务输出,因为房地产行业经过多年发展还是显而易见的“三高”(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行业,此外更经历着这两年由于政策因素和市场因素导致的高敏感性、高复杂性,如此纷繁复杂的行业生态链条,有多少尚未成熟的企业在拿到可赢利项目后却无所适从、胆战心惊?善于打硬仗、啃硬骨头的董海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萌生了以集团为平台,进行价值再生、再输出的构思。经他的论证实施,京汉集团在2002年底启动了战略转型的研究,到2006年初,完成了集团产业布置和机构组织的重大调整。京汉亿嘉在资本、地块和项目二人运作层次配置资源和力量形成新的商业模式。“风险当然有,但是机会是共生的!”董海斌的语气平静然而坚定。 董海斌以往的名气显然更多的是来自报界,近十个城市的地产大串联经历少人提及,七年的操盘经验更显然被业内人士忽略了,四年的正规地产专业训练更不为人所知。所以当董海斌执掌京汉营销大权时,很多业内人士称之为转型,董海斌无奈地笑笑,我是回归本行。记者则是客串。好比一个逃气的学生,不好好上课,出去逃学了一阵子,还是要回来念书拿文凭。很多事情率性而为,好玩所以有乐趣。问起他为什么来北京,他以标题所述作答,也许他更喜欢行吟诗人这个称呼,因为土地上写诗吟唱,留下的楼盘将是凝固的永恒的诗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