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管理 > 正文
 

王全杰的商旅冲动:一个亿万富翁就这样消失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29日 19:48 《中国商界》杂志

  财富在面前,王全杰却走人

  王全杰辞职后,终于有空闲能够在海边漫步。

  王全杰:我不是老板,不会做老板,就别在老板位置上晃来晃去,这样既耽误企业,又耽误自己的事业。

  那么王全杰为什么要辞职?有人说,也许他辞职的企业就是一个烂摊子,本身就不值得留恋。其实,王全杰离开的,正是自己一手创办的,已经和美国杜邦公司成功合作的企业,他们联手生产的产品,莱卡皮革,被誉为比白银还贵,财富就在面前,王全杰却走人了。

  要说王全杰为什么要辞职,其实导火索就是一次会议。话说2002年8月的一天,当时还是全杰高科有限公司董事长的王全杰,要到北京参加一个全国纳米技术学术会议,纳米技术可是王全杰最关心的技术,他也是这方面的权威专家之一。王全杰不仅自己带来了论文,还带着自己的研究生,打算让他们也见见世面。

  王全杰:因为我在参与皮革的纳米技术参与的比较早,所以一心想参加这个会。正在做准备,买好机票准备走的时候,接到一个电话,说我们在出口货品上发生一些问题,那怎么办?我作为董事长来说,我必须坚守我董事长的岗位,我就不能去参加这个学术会议,我就马上把机票退了。到青岛,又是海关,又是商检,又是这个货运、货代公司,这儿跑那儿跑。

  这边问题解决了,那边学术会议也结束了。

  王全杰:说王老师您看看,你不去,我不去,研究生他的规格不够,去不了,把研究生也耽误了。这使我特别痛心,当时我就想,我不干这个活了。

  有人说了,这王全杰到底是干什么的呀,怎么又是董事长,又带研究生,还要参加学术会议。给你说吧,他可是一个名人,目前他的身份是全国

人大代表,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烟台皮革研究所所长,是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带了九个硕士生和一个博士生。听起来就让人犯晕,王全杰也和我们一样,只长了一个脑袋。

  王全杰:一天最多接了48个电话。40多个电话啊,一般电话有记录啊,我一看,我长叹一口气,从此我的兴趣完了。我最喜欢的工作我不能做了,我有48个电话,来支撑我这一天,我还有什么乐趣,还有什么要干的。

  做企业很辛苦,这个大家都知道。但作为一个董事长,搞得这么狼狈,搞得这样丢盔弃甲,就让人有些不明白了。其实这王全杰可是个聪明人,不然的话,也不能带这么多硕士和博士。要说企业的技术,王全杰更是业内的专家。1991年,他的一项技术,可以把猪皮做成羊皮的效果,人们称赞他是“让猪身上长出羊皮”。靠着这项技术,全国有50多家濒临倒闭的企业起死回生,上万名职工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他被人赞誉为“扭亏大王”,扭亏大王自己办企业,那还不是小菜一碟,没承想,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

  那总不至于会没开成,活就不干了吧。王全杰要辞职,那就像我们吃饭一样。你能吃五个饼子,前面已经吃了四个,到第五个饼子,你吃饱了。这次没有参加会议,也可以说是王全杰吃的第五个饼子。他呀,已经是受够了。

  一个亿万富翁,就这样消失

  王全杰是什么时候吃第一个饼子的呢?1992年,王全杰从烟台二轻局辞职,创办了烟台皮革研究所。一个美国朋友发现他的技术很有市场前景,于是,就与王全杰合资,办起了第一家公司——中美合资蒙莱特皮革有限公司,王全杰下海了。

  王全杰:我最终的目标就是最后把这个企业搞成国内有扎实的基础,在国外应该有自己的分厂,这样国内外相结合,不敢说是跨国了,至少是国内外兼顾了一个比较扎实的一个科技型企业。

  王全杰踌躇满志,他完全有这个条件。第一,他的技术在国内还没有对手,这是最重要的。第二,他的公司是一家合资企业,不但国内市场可以销售,还可以更方便地进入国际市场。第三,他建立了完善的销售系统,成立了皮衣销售连锁店。

  王全杰:当时办的工厂还是不错的,盈利很好,因为当时皮衣厂很少,还是个新鲜事。

  要说运气,当时的好运气那可都让王全杰赶上了,技术有了,资金有了,市场有了。当时一件皮衣的成本如果是800的话,市场价格能卖到二千五六,一件皮衣,能挣一千七八。那就等着在家数钱吧,还真有数钱的,不过不是王全杰。

  苏丽清,王全杰妻子,研究员:包括他的学生到烟台来比我们晚多了,92年93年来的,现在家里300多平米的房子,又是车,两口子一人一辆车开着。一开始来的时候两个人就跟要饭的似的,没几年,也是自己办了一个厂子,没几年发展都特别好。

  看到挣钱这么容易,王全杰却忧郁了。第一个错误产生了。

  王全杰:实际上在零售皮衣中间你标的价格越高越离开你的成本越大越好卖,但是我舍不得那么标,不敢那么标。假如是800块钱的皮衣,我标的价格顶多是1100,在我的心里就觉得太难受了,太卑鄙了,这一下就随便弄弄就挣了300、400,就很难受。

  知识分子,爱面子,你不挣钱,那有人愿意挣钱,这样的好行市没过多久,皮衣厂家就风气云涌,嗡地一下,全上来了。王全杰与财富失之交臂,一个亿万富翁,就这样消失,太可惜了。

  是,王全杰也是后悔不已。不过,没关系,没过多久,一个好机会又送上门来。1995年,王全杰到德国去访问,言谈之中,一个华商对王全杰的技术非常欣赏。更主要的觉得王全杰这个人不错,值得信赖。于是,给他注入了400万港币,成立了第二家企业,杰华制革有限公司。王全杰的公司开始向规模化发展。

  1995年,公司的人马已经有400人,王全杰觉得大干一番的时候到了,他的岳父给他寄来了厚厚的两本《哈佛管理全书》,王全杰如获至宝。

  王全杰:我看经营书看的很多,我写经营书也能写一本。我想了很多办法,这些办法现在都不失为经营的妙策,就是想这些办法,这些治理,咱绝对不比别的农民企业家能差多少。

  看完书后,王全杰就把书本上的知识照搬到企业管理上。书中提到管理要人性化,于是,逢年过节,家里就没有了王全杰的影子。

  苏丽清:八月十五,春节都不和我在一块儿过,都跟工人去会餐去,然后跟工人交流感情,感情投入。

  他骨子里还是一个知识分子

  这样的感情投入也没有什么不对,但王全杰往往不自觉地就忘记了自己的角色,开始完全站到工人一边,和厂长对着干起来了,王全杰的第二个错误又产生了。

  你想想,这工厂是你王全杰的,我厂长是给你打工的,我管理工人你老板首先跳起来,我这厂长自然是没办法干了。很多厂长是含冤离开了企业,没办法。工人呢,这下更有理了,你看,老板都没有说我们什么,你一个打工的厂长,还想管我们。老板和工人打的火热,倒把管事的厂长放到了一边。

  王小海,全杰高科皮革事业部副经理:在所长那里,一颗仁慈的心,因为都是一些老工人,现在意思说,一直说搞下岗,在所长那时候根本不可能有下岗这一说。经济上处罚没有,有时候他自己拿着钱给我们补贴呢。

  王全杰出身于河南农村的一个贫寒家庭,他对弱者总是有一种天生的同情之心。据说当年有讨饭的讨上门来,王全杰总是热情倍至,问人家,你是要馒头还是粮票,完了还要给人家两包好烟,结果害得妻子总去买馒头,不知道的人以为,这家人真能吃。他救助失学儿童,他救助伤残军人,王全杰这种悲天悯人之心,也完全用在了工人身上。他对工人,那叫一个好,企业效益不好,发不起工资的时候,他把爱人的存款拿出来给工人发工资。这么多年来,公司里的职工没有一个人叫他老板或者董事长的,一律统称王老师。王全杰的确是一个老师,他骨子里还是一个知识分子。

  于淑燕,杰华制革公司职工:我们就是怀着一种感恩的心去工作的,并不会因为他对我们要求,用他那种和蔼要求我们,我们就觉得他对我们这么好,不好好工作,对不起他。

  角色上的错位,其结果可想而知,王全杰是越管越乱,那到最后,真是“油瓶倒了没人扶”。终于,一个意外发生了。王全杰是一个皮革专家,他的技术推广到全国22个省,200多家企业,可以说是造福了皮革这样一个行业,技术推广一般都有转让费,王全杰却往往是无偿转让。有些企业的确是太困难了,但是,“三分技术,七分管理”,我给你技术可以,你必须用七分的精力来加强管理。业内的人士都说,这是王全杰转让技术的规则,所以也叫“全杰规则”。然而,这个规则在王全杰公司内部,又遵守的怎么样呢?

  王全杰:出口时候,装箱的时候,装了两个空箱子,两个空箱子发走了。空箱子发到纽约港,把纽约的海关吓坏了。他一看里面没东西,人家又是过X光,到底是什么,人家就不放行了,因为是空的他觉得很奇怪。

  这一下脸丢大了,被视为行业典范的王全杰,却出了这么大的一个笑话,王全杰是火冒三丈。

  王全杰:我叫他到我的办公室,我给他讲不管从古代还是现代,纪律都是保证,是生产的保证,也是作战的保证,打仗的保证,我讲春秋战国,讲朝鲜战场邱少云,我都跟工人讲这些道理,他们听了都觉得挺感动。

  对管理企业完全失去了信心

  王全杰慷慨激昂地写了一篇论文,发表在企业报纸的头版头条上,题目是“狠抓管理势在必行”。上面说到:有岗位无标准,有布置无督查,有制度无考核,有差别无奖惩,这样的企业即使投资10个亿,恐怕要不了几年就“忽悠”完。

  王全杰:我认为是分析相当透彻,结果这个论文发出去以后呢,烟台日报的总编还给我打个电话,说这论文写得太好了,你真不应该在企业去当老总,你到哪个报社当主编,当主任,当评论部主任都行。

  论文也发了,事情也调查清楚了,谁的责任总要负吧。王全杰管理企业的第三个错误又出现了,把举到一半的刀子又放了下来。谁能不犯点错误呢,你把工人开除了,让他到哪里吃饭呢?他下不去这个手啊。但是,成果还是有的,我们看看,在企业的报纸上,又多了几句全杰企业格言:有职务无指标=0,有布置无稽查=0,有岗位无考核=0,有考核无奖惩=0,看,说得多好,全部是管理的精髓。纸上谈兵,王全杰绝对是一流高手。

  王全杰:我没有这个魄力敢开除工人,我也没有这个魄力处理什么工人,扣工人的工资,我觉得大家都不错,在一块儿工作着呢,犯点错误,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是绝对低能。

  一次次地放松管理,终于使王全杰由开业初期的大喜,遭遇到了企业历史上的大悲。2000年,王全杰终于被外面的人“忽悠”了一把,由于管理上的疏漏,他的公司被美国一家公司索赔1000万元。

  王全杰:把整个厂子给赔进去了,赔了1000多万,我想就这个数,人的一生当中一个企业有几个一千万。

  接二连三的打击,王全杰对自己管理企业完全失去了信心,他已经快吃到第五张饼子了。

  王全杰:早上一到办公室不知道该干什么了?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结果就有人来找你,车间的来反映车间的问题,出口的来反映出口的问题,人事来反映的问题,一团乱糟,我不知道该转哪件事情,该处理什么事情了。

  每天都是坏消息。反正是好消息很少,那几年的心情都不算太好,他的身体和头发就那一年大把大把地掉,王全杰本来是一头浓发,很快,头发就变少了。纸上得来终觉浅,事非经过不知难,此时的王全杰已经萌生了去意,该走了。

  王全杰:我没有这把刷子,来解决这么复杂的问题。所以这是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这个我体会太深刻。

  2001年,凭借技术,公司再一次成功融资,王全杰决然地辞去了总经理的职务,只保留董事长的头衔,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实验室里。

  王全杰:我尽管我管企业,管人,我认为我不成气侯。但是对我搞科研,很有信心,而且咱的科研都是比较能结合实际的,比较能跟生产结合起来。真正的太深的科研,我也没有那把刷子,我也搞不了,我就是搞一搞,轻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搞了一项,山东省一等奖也有一项,国家一等奖也有一项,然后剩下就是山东省第二等,轻工业部三等奖也有一些,都是实际应用的东西,太高深的东西我不能搞,我也没有那个条件。

  王全杰取得世界第一张猪皮漆革,世界第一张印花领带革,世界第一张蓄光发光革,中国第一张袋鼠皮革,中国第一张耐洗猪皮绒面服装革等科研成果。随便拿出一样来,那都是挣钱的买卖,

莱卡皮革那是全球前50强的企业杜邦公司看中的技术。莱卡皮革弹性大,并且还可以水洗,能够充分体现人体的曲线美,目前全世界只有王全杰能做莱卡皮革内衣,这可是个能挣大钱的买卖。谁说不是呢,就在此时,发生了王全杰到北京开会这件事。

  王全杰:我不干这个活了,我不干董事长了,我还是去干我的科研,我不能把我的科研耽误了,把我这么重要的课题耽误了。

  2003年,杜邦公司注资4000万美圆,与全杰高科有限公司合作,生产莱卡皮革。一个有强大的资金,一个有一流的技术,财富再一次向王全杰招手,而此时的王全杰,毅然辞去董事长职务,淡然地回到了实验室里。这里才是他的用武之地,在这里,他又找到了久违的快乐与平静。

  一个用自己的技术救活50多家企业的人,却搞不好自己的企业;一个曾经渴望财富的人,今天在财富面前却幡然退却;一个从象牙之塔走出来的人,最终又回到了象牙之塔。也许还是那句话,人,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吧。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05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