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财富人物 > 大连电视台《第一访谈》 > 正文
 

东芝中国平田信正:眼光落在50年后的中国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08日 18:16 《经济》杂志

  东芝中国董事长平田信正:眼光落在50年后的中国

  ——专访东芝(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平田信正

  经济杂志记者 陈言

  经济杂志3月号

  中国正在从跨国公司的生产基地向市场转变,2005年以后,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成立研究开发子公司,开始在中国研发适合于中国,更能走向世界的技术及产品。东芝(中国)有限公司在中国的事业规模达8600亿日元。董事长平田信正对消费者、客户、媒体说得最多的是:“我们是中国的东芝,只有中国经济发展了,才有我们发展的机会。东芝愿与中国经济一起成长。”

  东芝(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平田信正,在中国已经工作了将近6年。集团下面有63家公司,事业规模达8600亿日元,面对瞬息万变的商业竞争,他要处理各种突如其来的业务,奔波于中国大江南北之间,但平田心里从不忙碌于日常业务,他心里有把尺子,把时间推到50年以后,看那时中国在如何发展,东芝公司该在哪些地方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东芝公司的企业链条特别长。小到一台电视,大到一家电梯厂、核电厂的设备制造,包罗万象。如何经营这样的企业,今后在中国的战略目标是什么?《经济》杂志2月14日采访了平田信正。

  看好电力市场

  《经济》:最近,东芝在国际核电市场的举措,让人们开始知道东芝也是一家生产重型发电设备的厂家,在核电上也有很高的技术和制造能力。

  平田信正:我们在发电设备、发电厂的控制体系等方面都是世界最大最强的厂商之一。

  东芝一直在社会基础设施方面,包括社区、公共设施、运输、制造业和环保等多种领域提供发展、传送、操作和服务等业务。多年来积累的丰富经验、知识,使东芝在促进社会和技术的进步、保证社会稳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能源与电力系统部门提供社会与经济长期发展所必须的核电、火电及水电机组等电力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其中包括承建核电站、地热发电站、水力发电站、电力流通和变电系统等项目。在中国,东芝着重从火力发电、水力发电、核电、输变电和配电五个方面参与其建设与发展。除了提供相关的成套设备(如著名的北仑港发电站、韩城火力发电站),还建立了多家独资、合资公司,生产工业用各种大型变压器、空气隔离开关、数字式继电保护器、避雷器、开关柜、UPS等,向不断扩大的中国市场提供高质量的产品。2004年9月,东芝等厂商联合承接了山西省西龙池大型抽水发电厂项目。这是日系厂商首次在华承接抽水发电项目。据悉,该项目世界排名第二的高落差发电厂,最大扬程703米。

  在靠近日本海的柏崎市,东芝建造的世界上惟一有运行业绩的最大的第三代核电站,其功率是135万千瓦,从1996年开始一直在运行。

  《经济》:日本市民对核问题是非常小心谨慎的,为什么东芝却能做了这么大的核电站?

  平田信正:当然我们把安全性、信赖性放在了第一位,但发展核电站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业的发展,这些与能源的稳定供给是分不开的。解决能源问题不能不考虑其经济性、环保。火力发电和水力发电各有利弊,核电站也并不是没有缺点,比如它的初期投资也比较大,但进入运行期以后,能稳定地提供电力。

  《经济》:日本的电力有多少是从核电站来的?

  平田信正:30%左右。

  《经济》:这么高的比率是怎么达成的?

  平田信正:日本国内有几家设备公司在竞争。除了东芝能生产核电设备外,三菱重工、日立也能生产。几家公司既竞争,也合作。没有先进、安全的技术,就不能在竞争中生存下来。这和其他国家不太一样,日本政府愿意让国内企业通过竞争把技术提高上去。

  《经济》:东芝是怎样做过来的呢?

  平田信正:一个有历史的企业,最重视的是自己的信誉。东芝有130年的历史,其中做发电方面的设备、参加发电厂建设的历史也很长。早在1955年,我们已经开始做核电方面的调查研究了。在具体的运做上,我们非常重视环保问题,重视质量及交货期。核电站运行过程中,不论出现了什么问题,我们都采取对外公开信息的方式解决。

  50年前日本还没有很强的实力和这个领域的欧美巨头企业竞争,但现在我们在很多方面能和他们平起平坐,或者是已经能与之竞争了。

  《经济》:做强的原因是什么?

  平田信正:不断地变革。在竞争过程中,只有变革自己,才能和对方竞争。外部压力是变革的动力,贪图安逸就不会有变革。

  《经济》:中国最近很缺电,今后中日之间在发电方面的合作是不是会有很多?

  平田信正:当然是。刚才我说过在电力设备、发电站方面我们与中国已经有合作,今后在相关技术的转让、在发电站设备的选用上、在合作设计等各个方面都会很大的进步。

  经营本地化

  《经济》:东芝在中国有63家企业,有2万多的职工在工作。平田先生是怎么管理这些企业的?

  平田信正:东芝(中国)有限公司如同一个持股公司,向下属的企业出资,进行品牌管理、培养人才。公司的副总裁是中国的雷海涛先生,不远的将来,东芝(中国)公司的总裁也许也要由中国人来出任。我在过去的近6年里,一直在推进经营的本地化。

  2000年我来中国工作,感触最深的就是中国变化很快。能与中国的变化合拍,才能把企业经营好。到任后,我主要做两件事,一个是培养人才,再一个就是经营的本地化。人才培养出来了,本地化自然就能进展得更快,东芝成为中国的东芝。

  《经济》:如何让经营也本地化?

  平田信正:我们的经营理念中常用“MI(Management Innovation 经营革新)”(六个希格玛)这个词,经营的本地化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此外,我们有一个虚拟的“东芝中国教育学院”,在这里教育和培训了很多中间管理人员。在管理人员的选用上,我尽可能用中国本地人。管理层中有不少人是从别的企业要来的。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要靠中层管理人员的有效经营。我今后也会不断地增强经营本地化。

  东芝1972年进入中国,到现在有34年的历史了。其中1991年以后东芝加大了对中国的投资。我们想在这里建设一个理想的企业,在独资企业方面做起来比较容易,加上我们在欧美的经验,在合资企业方面我们也能做好。

  《经济》:您感觉中国的企业文化与日本有很大的不同吗?

  平田信正:东芝在中国有长年的事业经验,我本人已经在中国工作了近6年,这里有2万名职工在工作。我发现中国的年青人知识水平高,头脑明晰,工作热情,性格开放。我在欧美、日本都工作过,我觉得中国年轻人的水平在世界上是属于领先的。

  时代变化、知识水平、经营速度,从这些角度上看,我觉得中国要比日本快。如果把日本文化和中国的人才结合起来,就能造就出一种新的企业文化。这种新企业文化不同于现有的日美欧文化,是一种全新的东西。

  做成中国的东芝

  《经济》:刚才平田先生谈到企业要成为“中国的东芝”。具体地是怎样实现这个理念的?

  平田信正:首先要让市民知道东芝是这里的一家优秀的企业市民。我们愿意在公益活动方面作出努力。2004年及刚刚过去的2005年,东芝都获得了“光明公益奖”,这项奖是中国非常具有影响的公益奖之一。我们与共青团中央下属的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合作,每年建设两所希望小学,其他方面的公益事业我们参加得很多,如非典时期、自然灾害时期的捐赠等等。

  《经济》:我们看到这些年东芝在中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在平田先生刚刚到中国的时候事业规模为2000亿日元,但到了2005年已经上升到8600亿日元,增长了4倍多。取得这样的成绩的原因是什么?今后的目标又是什么?

  平田信正:只有在成为优秀企业市民,企业才能获得发展。没有中国经济的发展,不可能出现我们公司的规模扩大。我希望到近年把规模做到1万亿日元,让中国事业每年提升20%。

  《经济》:平田先生提出这样的计划的根据是什么?

  平田信正∶中国在2008年有奥运会,以后还有世博会等。东芝过去在中国以生产为主,近些年加强了在中国的销售,这两年在研发方面迈出了非常大的步伐。在中国不能总是埋头于日常的经营数据,如果用50年的时间尺度来预测中国发展的话,人们会得出在技术上该怎么办,在投资上该如何推进,在市场开拓上应该做哪些工作等等一系列的结论。

  《经济》:看来平田先生已经有十分明确的战略目标。

  平田信正:是的。我的思路是,强化“MI”(经营革新),让经营更本地化。我们已经做了这方面的工作,但我觉得还不够,还能更本地化,把东芝(中国)做成中国的东芝。通过这些把东芝(中国)有限公司的企业强化起来,让整个集团强化起来。其他的如品牌战略、危机管理、职工教育也是我非常关心的。

  平田信正

  自2000年6月起,任东芝公司中国总代表、东芝(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主席执行官。

  平田在东芝公司长期担任能源业务,和国际上有比较多的业务联系。1994年公司让不到50岁的平田牵头全面开拓中国方面的工作,其部下是资历、岁数都要比他大出许多的东芝各部部长,这让平田感到十分意外。那时,平田还不是中国问题专家,由他来开拓中国业务,等于让他在中国创新,等于把东芝公司未来中的很大一部分交给了他。平田除了广泛地征集东芝老将们的意见外,还在公司内部招兵买马,用半年的时间构筑了现在东芝(中国)公司的框架。

  1999年,平田任亚洲总代表。现在,平田已经能够比较熟练地使用中文进行讲演。2005年4月,东芝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东芝公司成立130周年,中国东芝企业集团成立10周年的庆典活动时,他就是直接使用中文进行的讲演。平田把那天的庆典气氛推向了高潮。

  平田1945年生,1968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同年就业于东芝公司。在公司内曾受到当时的总裁,日本财界领袖土光敏夫的熏陶,后又多年跟从前任总裁渡里杉一郎(现任日中经济协会会长、日中东北开发协会会长)南征北战,是肩负东芝公司未来的几位重量级人物之一。

  东芝公司

  日本东芝公司在《财富》世界500强中排名72位。总部设在东京。2004年,总资产为4万5714亿日元,销售额为5.8361万亿日元,职工人数是16.5万千人。

  东芝公司主要有三个部门∶(1)以电力为主的社会基础设施部门,(2)电子器件事业部门,(3)数码产品事业部门。

  1972年中日建交后,东芝作为第一批进入中国的日本企业,开始向中国转让技术,出口电子产品。1991年以后开始在中国直接投资,1995年以后又开始加强了对中国市场的开拓。2000年平田信正出任中国公司董事长,他开始在中国构建全方位的综合事业,2001年成立知识产权部、研究开发部,2002年投巨资在杭州成立IT工业基地,成立了中国客户服务中心。2005年将该公司在中国的事业规模做到8600亿日元。

  中国的东芝

  三步走,东芝深深迈入中国社会,成为中国社会中的一员

  文/本刊记者 陈 言

  东芝从来到中国设立办事处,到在这里投资办厂、建统筹性的公司——东芝(中国)有限公司,三个阶段,一步一个脚印地加深了与中国的联系,其间也让自己变成一家“中国的东芝”。

  东芝(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雷海涛对记者说,上个世纪80年代,和其他公司一样,东芝也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后来做过向中国出口产品、转让技术的贸易。这时中国是一个出口产品的市场,与中国用户的交流也局限在这个小圈子里面。

  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情况已经大为改观,中国从产品出口市场变成了生产基地。少量的几个外籍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在工厂里进行工程技术管理就足以。产品有些是在中国销售的,出口到其他国家的也不少,但直接与消费者见面的,除了家电以外,其他并不是很多。特别是当时东芝有一个口号叫“E & E”(电子与能源),大的电机、大的能源项目与消费者直接见面的机会不是很多。这时候企业与社会的接点开始多了起来,但毕竟能接触的人,能见识的层面还是有限的。

  “到1995年成立东芝(中国)有限公司时,情况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雷海涛说。一个统筹中国业务的公司,必须要考虑企业全盘的发展,这里要有研发、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售后服务。在中国全线展开业务后,需要让消费者对企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企业也需要对消费者有更清楚的了解。

  在中国的研发,不是简单的一项技术的完成,而是要产品适合这里的消费者、社会,为这里的消费者提供产品。“我认为这是东芝在中国走出的第三步,是深深迈入中国社会,成为中国社会中一员的一步。”雷海涛接着说。

  东芝(中国)总裁平田信正认为,成为真正的“中国的东芝”需要有三点:扎根中国、以人为本和经营的本地化。企业要一直在中国发展下去,这就是扎根中国。以人为本,这里不仅包括了东芝的职工,也指所有消费者。

  经营的本地化,不仅仅是人员的本地化,公司经营模式的本地化,也包含了在中国的技术研发。“三年前,我们在杭州组建

笔记本电脑时,很多软件、硬件的开发就是我们自己做的,”雷海涛说。这样的技术开发,是东芝(中国)公司走向独立,能自行运转下去的基础。

  “企业经营在国际化,劳动力本身则在多元化。技术要一直走在生产、销售的前面,”雷海涛说。在本地有了独到的技术,国际化及多元化就能集中在这里。东芝要成为中国的东芝,重视技术开发的原因正是在这里。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744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