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财富人物 > 正文
 

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以工业立市迎接机遇期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02日 15:00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范利祥

  合肥报道

  “谢谢你啊!”不久前,安徽省委书记郭金龙刚坐上飞机,一位空姐俯身对他说。

  郭一怔,惊讶地问:“何以为谢?”

  “我们现在到哪里都敢说自己是合肥人了。”空姐说。

  2月23日,安徽“两会”召开期间,郭金龙在与合肥市代表团一起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讲了这个故事,合肥市市委书记孙金龙当时也在现场。

  “合肥确实变了。”同一天,孙金龙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在中部崛起的大背景下,合肥到了奋力崛起的时候了。”

  算起来,孙出任合肥市委书记正好一年的光景,合肥也在这一年之中发生了很多变化。

  合肥的机遇

  《21世纪》:在中央提出“中部崛起”的大背景下,合肥面临什么机遇和挑战?

  孙金龙:从面临的机遇看,中央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已付诸实践,合肥作为中部的一个省会城市,将会得到更大支持,受到国内外投资者更多关注。安徽省委、省政府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打造“省会经济圈”,势必有力推动合肥加快发展。国际和沿海的产业资本加速向内地转移,合肥居中靠东,必将首当其冲、首得其利。可以这样说,合肥已经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必将发于当发之时。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合肥面临区域竞争的挑战也很大。我们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不仅表现在经济规模、经济实力上,而且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破解发展难题、应对经济周期性变化等方面,还有差距。  

  《21世纪》:与中部省份其它中心城市比较,合肥的优势和劣势分别是什么?

  孙金龙:合肥的优势,可以说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我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不断升值的区位优势。合肥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沿海的腹地、内地的前沿;与我国当前最具活力的“长三角”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是承接国际和沿海地区产业、资本梯度转移的“近水楼台”。

  二是日益凸显的交通优势。合肥是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三是潜力巨大的科技优势。合肥有中国科技大学等高校48所,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等科研院所95个(不含高校内设的),人才数量在国内同类城市中位居前列。2004年被批准为全国首个“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

  四是明显增强的产业优势。合肥是一个重要的加工制造业城市,已形成了汽车及工程机械、家用电器、化工及新型建材等支柱产业和美菱冰箱、荣事达洗衣机、合力叉车、江淮汽车、洽洽瓜子等名牌产品。

  五是富有竞争力的综合商务成本优势。合肥的人力资源成本较低、受教育程度较高,供应比较充足。土地资源相对来说也比较丰富。

  实事求是地说,目前合肥与其他中部省会城市相比,最大的劣势是经济实力弱。

  《21世纪》:面对其他中部省会城市和安徽省内其他城市的快速发展,合肥有压力吗?

  孙金龙:压力是发展的常态、竞争的常态,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现在,我们很多干部反映压力大,说实话,我的压力也很大,甚至经常睡不好觉。说通俗一点,只有干部睡不好觉,合肥人民才能睡得好觉。

  合肥与发达地区相比,主要差距在工业经济不强、县域经济薄弱,而且,县域经济薄弱的症结还在于县域工业化水平不高。合肥发展要跨越,必须依托工业的强力支撑,以“工业立市”为第一方略。

  壮大合肥工业经济,我们将把精力向工业集中、资源向工业汇集、政策向工业倾斜,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紧紧扭住有效投入这个核心环节,坚持“顶天立地”(培育大企业大集团)与“铺天盖地”(放手发展中小企业)并举,突出发展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及软件、生物医药、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等八大产业。

  力推区域合作

  《21世纪》:安徽提出打造省会经济圈,您怎么看?

  孙金龙:对于安徽来讲,过去我们提出过城镇化(实质就是城市化)战略,应该说方向是正确的。但现在的问题是,缺少具有带动力、辐射力和竞争力比较强的中心城市。

  目前,周边省份都在培育重量级的城市群,南有江西昌九工业走廊、湖南长株潭一体化,东有南京、杭州等都市圈,西有武汉城市圈,北有河南的中原城市群。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统筹区域发展,不能片面地理解为“齐头并进”,而应当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鼓励和支持优势地区率先突破,逐步创造条件构建安徽的城市群。

  打造省会经济圈,不是单纯的地理空间概念,也不是单纯的行政区划概念,而要立足经济的内在联系,重在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21世纪》:在区域经济合作上,您有什么举措?

  孙金龙:长三角地区是现阶段我们经济流向的主流,加速融入长三角是我们进入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大循环的最直接的渠道。

  当然,我们提出融入长三角,是立足于抓主要矛盾,并非排斥对其他地区的开放与合作。合肥要跨越,必须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国内合作。特别是在“中部崛起”的大格局中,我们要积极参与中部地区分工协作,加强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信息共享、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交流合作,营造资源有序流动、信息便捷沟通、产业合理分工、市场统一规范的良性区域环境。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0,4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