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杂志专访东芝全球CEO西田厚聪
作为最早投资中国的日本企业中的重要一员,东芝如今的名声似乎不如以前那么响亮了。然而这家百年名企却仍志在千里,要在中国重现往日雄风。
《环球》杂志驻东京记者/钟沈军
“中国市场不接受竞争力弱的产品”
《环球》杂志: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东芝、东芝、新时代的东芝”这句广告歌在中国很流行,和那时相比,现在东芝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品牌影响力是否降低了,今后东芝将怎样提升在中国的品牌影响力?
西田:是啊,回顾东芝在中国市场的历史,正像你所说的,东芝进入中国市场是以东芝彩电起步的,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一提到东芝就想起东芝彩电。为了整体上增进中国消费者对于东芝的品牌印象,我们计划2006年6月在北京举行东芝产品的综合展示会,这也是第一次在中国举行。
《环球》杂志:但是,东芝手机从中国市场撤退,东芝笔记本电脑的市场占分率也从“No.1”滑了下来,怎么看待这个现象呢?
西田:东芝手机事业从中国市场撤出来了,是觉得目前我们这一块力量不够强大。在中国市场,如果不向消费者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是不会被市场所接受的。我们希望向中国市场提供东芝有竞争力的产品,并把它加以强化。比如,我们现在开始和中国的TCL集团合作生产冰箱、洗衣机等。
对于笔记本电脑,东芝20年来一直在这一领域内不管技术还是生产和销售均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在这20年中,由于一些零部件和技术现在大家都能使用了,笔记本电脑已经成为一个普通的产品。
东芝希望开发出自己的技术,创造新的市场。现在我们在中国杭州有自己的生产基地。那里正在生产一种新型号的笔记本电脑,准备在全世界销售。这种笔记本电脑使用了东芝独有的AV技术,将影像、通信、电脑等三方面的功能进行了融合。这是种用途齐全的笔记本电脑,能看电视,看DVD,声音效果也很好。我们要把它作为东芝专门的技术,从而拉动我们的市场。
“中国是东芝综合性事业基地”
《环球》杂志:您的前任冈村正说过,中国市场不仅是东芝的生产制造基地,而且是事业基地,您接任东芝株式会社社长以后,东芝在这一点上有变化吗?
西田:现在东芝在中国的法人企业有63家,总投资达到85亿人民币,2004年总销售额达到470亿人民币,2005年可能达到600亿人民币。另外,东芝从中国采购一些零部件和产品有差不多505亿人民币。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市场是东芝的生产基地。
但是今后,也正如冈村正前任说的一样,中国市场不仅是生产基地,而且要强化市场研发,进行包括一些软件开发等在内的研发、销售、开发、制造等等,是东芝综合性的事业基地。中国市场也不仅是单纯的市场,我们还将致力于在中国环境保护、社会贡献等方面继续努力。
《环球》杂志:东芝在中国市场发展的具体侧重是什么?
西田:我们希望在中国将半导体和硬盘驱动等电子器件市场做得更大一些。2007年我们将和日本佳能公司开始批量生产一种称之为SED技术上的彩电、液晶电视以及等离子电视,这样我们赶上2008年北京奥运会还有充足的时间。此外,在笔记本电脑方面,我们在浙江省的杭州建立了大型生产基地,我们希望将这一块也做大。复印机我们在中国已经连续五年占据市场第一,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强化在这一领域内的竞争力。
在社会基础方面,东芝的核电技术因为和中国的方式不一样,不能为中国的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但是在火力发电、特别是在水力发电方面,我们在杭州市也成立了合资公司,今后我们也要继续加强。
此外,在变电器方面,我们已经在中国做到了一流,在机车等交通事业、医疗机器方面我们也参与了中国市场,在广电传输方面,我们和中国清华大学也进行了合作,总而言之,我们希望东芝在中国能以一个总体的形象,推进各项事业,综合性地为中国做出贡献。
“东芝中国市场要强于东芝美国市场”
《环球》杂志:作为全球性的跨国公司,东芝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与在美国市场的本土化有何不同?
西田:美国的本土化与中国是不一样的。东芝公司在美国也有工厂,但是美国人认为东芝公司在美国的工厂是日本的工厂,不是美国的工厂,美国人还没有认为我们东芝是一个整体。
相反,东芝在中国作为一个整体品牌形象是比较强的,因此东芝中国市场要超过美国市场,作为一个整体为中国社会做出贡献。赢得中国市场的信任,这对我们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在美国我们除了有关社会基础事业的一小部分以外,制造业并不多,在美国制造比如说生产电脑也没有多少竞争力,但是在中国生产就有较大的竞争力。因而美国对于东芝来说,主要以消费者为出发点进行我们的事业。但是中国不一样,我们在中国有生产基地,现在东芝在中国的从业人员已经达到2万人,和美国相比,多得多了。
第三个不同是,东芝在美国的法人企业全是百分之百的东芝资金,没有合作伙伴。但是东芝在中国有很多生产企业,但都是和当地的合作伙伴共同搞的,都是通过双赢这种方式来展开合作,这对我们非常重要。
光从时间这个角度考虑,美国人和中国人也是不一样的,美国人考虑问题,时间单位都是很短的,比如一年、两年、三年,但是中国人是从长远来考虑问题,虽然不是100年。从这个角度来讲,日本人也是从长远来考虑的,虽然没有中国那么长,也还是比较长的。比如说,东芝今年成立130周年,而欧美企业的平均年数一般就是30年左右,当然欧美一些大企业有的也有很长的历史。因此东芝和中国的从业人员以及地区合作伙伴的各位朋友考虑问题时都必须从长远来考虑问题。这是本土化不能不考虑的一个问题。
“投资中国的风险是比较小的”
《环球》杂志:从近期来看,有些学者提出日本有一些企业出现了往东南亚一带转移的趋势,东芝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西田:东芝有很多的事业部,每个事业部会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自己的生产基地,东芝在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都有生产工厂,当然中国也很多。根据产品的性能和市场的竞争能力,我们来选择生产基地。中国市场很大,当然还是在中国生产为好。让现在中国已有的东芝生产基地停止生产转移到越南去,这是不可能的。
《环球》杂志:日本经济产业省曾对于日本企业到中国投资提出警告,东芝如何看到这一问题,东芝认为在中国投资有风险吗?
西田:要说风险,各个国家都存在风险,不单是中国有风险。此外,市场也是在运动和变化的,东芝选择中国是因为中国的风险比较小。并不是说中国风险太大,我们要分散风险,我们没有这样的考虑。
另外,东芝公司也不是一个政治性组织,是一个经济组织、民间企业。由东芝公司派遣人员到中国进行生产,如果他的生命、他的安全不能得到保证的话,我们就认为是有风险的,而如果在中国安全得到保障的话,我们就认为到中国投资风险不高。
西田厚聪1943年12月19日出生于三重县伊势市,东京大学硕士毕业。1975年5月进入东芝,先后在东芝的伊朗、欧洲及北美等业务部门工作,每到一地均取得不俗业绩。1997年,他被任命为副总裁,2003年成为执行副总裁。2005年6月,成为东芝集团CEO兼首席执行官。
西田厚聪的座右铭是:坦诚、言必行、行必果。他有两句格言,一句是“自我挑战并实现目标”,另一句是“做出承诺并出色履行”。他应对挑战的策略是,大力加强核心业务,直面竞争对手。一方面通过全球整合资源降低成本,另一方面通过科技创新拉动市场。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