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财富人物 > 正文
 

牛根生:布局全国 誓将中国乳业洗牌进行到底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4日 09:52 财富时报

  可以预见,新一轮的行业洗牌,在2006年将更加精彩,全国各区域市场,将被几大企业瓜分

  □ 本报记者 王婷

  1月9日,江城武汉传来消息:蒙牛决定与湖北最大的乳制品企业武汉友芝友保健乳品
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友芝友),合资建立注册资本为6000万元的蒙牛(武汉)友芝友乳业有限公司。

  此次合作,蒙牛用2.9亿元人民币获得52%股份;而另一方友芝友以其全部乳品业务包括品牌商标取得48%的股权。蒙牛相当于变相收购了这一武汉龙头品牌。

  蒙牛的心迹不难揣摩,这次选择有九省通衢的武汉名企合作,牛根生坦言是为了“立足江汉,鼎定中原”。

  在北方市场趋于稳定、饱和的时候,南方市场的天然吸引力凸现了出来。而蒙牛从此不再作为外来客进入这块市场,对于本地以及其他乳业军团来说,整个行业的另一种洗牌姿态正逐步展现出来。

  战华中

  目前,在整个湖北市场上,品牌众多,包括四大家族——江苏维维、厦门惠尔康、扬子江、友芝友,更有伊利、蒙牛、武汉光明等第一军团的竞争。

  友芝友是当地最大的乳制品企业,液态奶销售量居湖北省第一位,年销售额达到1.8亿元左右,2004年在全国液态奶企业中排名第十二位。

  这一地方品牌除了在湖北当地拥有牢固的根基,仅武汉市就拥有订户数量65万。其市场也拓展到了乳业并不发达的湖南、江西地区,甚至到达了河北。

  虽然友芝友在华中地区享有势力,但相比去年销售额百亿元人民币上下的行业第一军团,友芝友只能算个“地头蛇”。面对行业内部对利润的争夺挤压,生存压力并不小。

  选择与行业龙头合作,是大势所趋。

  早在蒙牛之前,据称已有伊利与其先行接触,谈判时间长达1年半之久,就在伊利与

福建长富达成2年的排他性加工协议之时,友芝友与伊利的恋爱却濒于破裂。

  蒙牛则在密购福建长富无果以后,意外获得了友芝友。

  失手友芝友,伊利上上下下似乎对此并不担忧,据其内部人士表示,伊利这次是主动放弃与友芝友的合作,原因是伊利认为友芝友的奶源不足。

  一直以来,伊利就相当强调“得奶源者,得天下”。考虑到奶源保证了产品的品质和成本,伊利利用其天然优势,早已将内蒙、东北等地优质奶源囊括旗下。又在去年取得了南方地区、具备丰富奶源的福建长富合作。

  后起之秀蒙牛,并非没有意识到这些。为了弥补友芝友奶源上的不足,除单独享用原武汉友芝友的奶源以外,蒙牛还宣称要在此投资建立一座占地1万亩、日产鲜奶1100吨的示范性澳亚牧场。

  如果说湖北犹如一个扇柄,沿着它,就可以辐射江西、湖南、广东、福建等扇面,支援华南和华东市场。武汉作为南来北往、水陆交通必经之地,对其地区辐射能力不可小视。

  此时,国内两大乳业巨头一个携手福建大户长富,一个揽得湖北友芝友。在行业整合动作上,呈分庭抗礼之势。

  布局全国

  进驻中南市场后,牛根生在江城透露整体战略,华南地区是其布局全国的最后一步棋。

  第一步是沿边疆路线,完成从新疆到内蒙古、甘肃、西宁,最后到黑龙江等六个省份2800公里的布局,因为中国的奶源有80%是产自北方。

  进而是沿河战略,也就是沿陇海路线进行布点,以黄河东西段走向为主,完成蒙牛陕西、山西、山东、河北到北京、天津的布局。

  伊利同样没有放过这片地区。去年一年,伊利就在京津、内蒙古、辽宁、黑龙江、山东以及华东等地区,投资建设多条液态奶生产线。全部投资完成后,日产液态奶总计可增加3000吨左右。还可新增日产200吨酸奶的产能以及日产250吨冰淇淋的产能。

  牛根生的第三步为沿长江线,包括上游成都,中上游宜宾,下游

马鞍山以及中游武汉。最后一步是沿海战略,蒙牛此前已经在广东的汕头、广州建立生产厂。失利长富以后,牛根生称他们将在福建寻找新的合作伙伴,将这两部结合起来,基本上可以覆盖华南大部分地区。

  正如他所言,在乳业狂风横扫般的价格和品质大战中,要将液态奶战线由南向北转移,必须在当地寻找最佳的合作伙伴,“就近取材、就近制造、就近运输”。

  乳业再洗牌

  也正是如此,包括蒙牛在内的各大国内乳业巨头,对资源的争夺才显得如此惊险。

  2005年12月,新西兰恒天然集团以8.64亿元人民币购得

石家庄三鹿集团43%的股份,成为当年行业里并购第一案。

  法国达能也斥巨资将其在上海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所持股份从9.7%增至11.5%;完达山50%的股权也被统一中国投资公司以及注册在英属维尔京群岛的RichKeen Limited联手收购。

  中国乳业市场竞争虽然异常激烈,但其每年10%左右的增长率,却吸引了跨国资本再次回到中国乳业市场。

  这种情况有似于啤酒行业。近年来,国内啤酒巨头争相扩大产能,从而造成了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为了争夺市场,各啤酒企业间也爆发了长期的价格战,甚至有些地方长时间出现低于成本价销售的现象。加上国外知名品牌纷纷登陆中国市场,啤酒行业逐渐进入微利时代。

  啤酒巨头们在这种情况下,纷纷开始行业内部大并购。时至今日,行业内部较有价值的啤酒企业,大部分都被并购完毕。留给各大行业龙头企业的是,如何更好地整合手上拥有的区域性资源。

  乳业的情况也是如此。2004年,在乳业600多家企业中,有近200家企业亏损,整个行业陷入到恐怖的价格战中,行业平均利润率由2002年的6.8%下降到2005年的5.4%。另一方面是各大乳业巨头争先扩充产能,亟需拓展市场,消化产能。

  可以预见,新一轮的行业洗牌,在2006年将更加精彩,全国各区域市场,将被几大企业瓜分。(011651)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