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野性的眼睛 摄影师奚志农的猴年轮回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3日 17:41 新华网 | |||||||||
新华网云南频道1月18日电 (记者 曹滢) 从1992年第一次到迪庆拍滇金丝猴,一晃12年过去了。时光在奚志农生命中刻下的不只是岁月流逝的痕迹,这位自然摄影师在猴年的整整一个轮回中为滇金丝猴的命运奔走呼号。他镜头下那美丽忧郁的眼睛震撼了无数人,赢来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拯救滇金丝猴行动。 “90年代初到迪庆,从昆明坐车出发,一路只见拉着满车大木头的卡车从山里出来。
时隔多年,谈起第一次见到滇金丝猴,奚志农仍然抑制不住激动。那是在1993年10月,他和一个考察小组在山里转了一个多星期,没见到猴子的一丝踪迹。直到大家都精疲力竭、弹尽粮绝时,在一个山谷里发现新鲜的猴粪便。当他们爬上山坡,突然看到不远处巨大的冷杉丛林中,一个滇金丝猴家庭正倚坐在树枝上,母子相拥,公猴威武镇定,一幅美好的图景瞬间定格。 奚志农出生在云南大理,那里四处是苍翠的山脉、流淌的山泉。上小学时来了昆明,住进5层楼房中,感觉就像一只小鸟被关到笼子里。"童年的记忆给我留下特别深刻的影响。我总说动物园是一个个囚笼,因为我觉得自己能理解这些动物被围困时的心情。所以我一直特别想去亲近野生动物,亲近自然世界。" 到野外考察,深山老林里一去就是几个月。滇金丝猴生活的白马雪山方圆100多平方公里,要想跟上这些在树枝上飞跃的精灵的步伐,除了体力、勇气,更考验人的是恒心和耐心。十年磨一剑,2002年,奚志农关于滇金丝猴的纪录片在英国"野外银幕"电影节上获得了国际环境影视奖,这是全世界自然野生纪录片领域的最高奖项。 有人说,虽然是一名摄影师,可是奚志农为保护滇金丝猴做出的努力甚至比他拍摄滇金丝猴花费的精力更多。这句话不无道理。从1997年起,奚志农和他的妻子在迪庆成立了"绿色高原"的环保组织,他们用自己的声音和影像为环境保护摇旗呐喊。同时他们也在当地与保护区附近的村民一起寻找节约能源的办法。“直到今天,当地百姓对森林资源的依赖依然非常严重,比如不断扩大的牧场。滇金丝猴生存的潜在威胁依然很大。其实这种小动物的需要竟是那么少,只是一片没人干扰的家园而已。” 几年前,奚志农和一支以“大学生绿色营”命名的队伍向云南白马雪山进发,那片滇金丝猴栖息的森林正在遭到毁灭性的砍伐。他们的环保行动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一时间,成为公众热点话题。在他的照片上,许多人第一次看到中国还有着这样美丽珍稀的动物。1998年,美国克林顿总统访华时,"自然之友"会长梁从诫先生将奚志农拍摄的滇金丝猴照片送给了他。 令人欣慰的是滇西北生态保护的问题真的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很多知名、并很有实力的国内外环保组织来到迪庆参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去年10月,一个关于滇金丝猴未来保护的国际会议在迪庆召开,科学家、当地政府、国际组织、老百姓的代表在会上讨论了滇金丝猴保护的一些问题。一个关于滇金丝猴物种保护的计划即将开始实施。 今年一月出版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刊登了奚志农的滇金丝猴图片,这是他很早就有的一个梦想,从猴年伊始,到猴年转折。他的生命轨迹和滇金丝猴一次次分离又重合。2004年,川金丝猴和黔金丝猴这两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将一并成为他镜头里的主角。另外,他还计划回云南拍摄一部关于黑颈鹤的纪录片,第一次注意到这种濒危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在1983年。 “回到云南是回归自己的土地,回到摄影是回归自己的本职。”做一个捕捉野性之美的自然摄影师,对于奚志农来说,既是心愿,又是一份职责。(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