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财富人物 > 正文
 

奚志农:镜头里蹿奔着金丝猴和藏羚羊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3日 17:15 山西新闻网

  也许你对他的名字很陌生,但你肯定见过滇金丝猴的图片。而在他之前,人类甚至不曾拍摄过一幅清晰的滇金丝猴照片。

  也许你不清楚英国BG野生动物摄影年赛,但你应该知道,他是中国惟一一位获得该大奖的摄影师。

  也许你很少看中央电视台的《动物世界》,但你肯定看过电影《可可西里》,而如果没有他,你可能永远无法领略到这份悲壮……

  他是集英雄主义、理想主义、唯美主义于一身的环保英雄。他是森林的守望者,野生动物的守护神。

  在平遥摄影大展所有的展厅中,这是极为独特的一个。

  大门紧闭,门前铺着一方大布,布上触目惊心地印着数十张被人剥下的虎皮图案,门上4个严肃的黑字“停止杀戮”是对这图案的无声诠释。必须从侧门进入,必须低头经过一面高悬着的绿旗。地面满铺着野草,那久违的清新芳香令人莫名一畅;耳畔环绕着呦呦鹿鸣呖呖鸟声,眼前是多幅美得令人震撼的动物影像,我恍如进入宁静的大森林。但墙上的标语和年代久远的安全奖状分明提醒:这只是一间破败的工厂车间。

  这是谁的展厅?为何如此布置?

  那个正在忙碌的男子停下了手中的活儿,微笑着走来,声音谦和而沉静。

  “你来到的是‘野性中国工作室’展厅。你刚才经过的那面旗是我们‘野生动物摄影训练营’的营旗,从它底下经过就意味着宣誓,宣誓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热爱。打扫这水泥地面有很多的扬尘,所以我们从院子里割来野草,一来清洁,二来更符合我们的宗旨:自然。本来地上有大大小小的坑,为参观者的安全着想,我们就在这些地方支起帐篷。我们在车间里营造了一个野外。”

  向我做这番介绍的人就是大名鼎鼎、在中国环保界和摄影界享誉极高的奚志农。

  壮美的诗样人生

  1964年,奚志农出生于南诏古国的发祥地———云南大理的古城巍山。秀美的山水陶冶了他的灵魂。

  少年时代的奚志农便对野生动物有着深浓的兴趣,尤爱鸟类。1983年,奚志农参加了云南大学的鸟类考察队伍,并参与了纪录片《鸟儿的乐园》的拍摄,这是19岁的奚志农第一次接触野生动物摄影。他看到剧组的人把鸟捉来用绳子拴住进行拍摄时,生出一种本能的反感,立志要拍自然状态下自由飞翔的鸟。自此,他开始学习摄影。其后两年间,身为学生的奚志农利用假期多次回到家乡研究鸟类的迁徙,并推动中国鸟类环志中心在巍山设立了一个鸟类环志站点。这是中国惟一一个由民间人士推动建立的鸟类环志站点。

  毕业后,他到了昆明教育电视台工作,拍了两个环保专题:“心声”(爱鸟周活动)和“母亲河在呼唤”(反映流入滇池的盘龙江污染情况)。他第一次通过自己的工作,将大众的视线引向生态环保。

  1990年,奚志农成为中央电视台《动物世界》的摄影师,曾两次进入滇南、滇西北的保护区拍摄野生动物,在这段工作经历中,他看到了许多非法捕猎野生动物的行为。这让他心痛,也坚定了他保护自然的意识。

  1992年,奚志农跟随一个研究团队进入滇南雪山拍摄滇金丝猴。而在此之前,人类甚至没有拍到过一张清晰的滇金丝猴图片。经过三年努力,他献出一部纪录片《追寻滇金丝猴》,这部片子是人类第一次用摄影机记录滇金丝猴的活动状况,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极高。这部片子获得全球多个大奖。

  1995年,任职于云南省林业厅的奚志农获悉德钦县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决定砍伐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的100平方公里原始森林,而该区域是200只滇金丝猴的活动范围。为挽救这片森林,奚志农多方奔走。德钦县的同志们说,我们连工资都发不出了,谁想制止,谁给钱。奚志农给不了钱。不得已,他联系了一位环保作家致信国务委员宋健,并将此事披露给媒体,终止了德钦县的商业砍伐计划。这件事使奚志农成为中国知名的环保人士,同时也使他失去了在云南省林业厅的工作。1996年5月,他成为《东方时空》的一名记者。

  1997年,他深入可可西里无人区对“野牦牛队”进行了20天的跟踪拍摄,采集了大量关于藏羚羊盗猎和反盗猎的影像资料,并制作成纪录片在《东方时空》播出,这是第一个全面、真实地表现藏羚羊现状和反盗猎行动的电视节目。其后,他撰写了一系列关于藏羚羊盗猎、贩运、贸易情况的报告,并努力促成了关于藏羚羊保护和制止藏羚羊绒贸易的国际研讨会,创办了藏羚网。

  可可西里的经历促使奚志农最终离开《东方时空》,再次深入可可西里,跟踪拍摄野牦牛队的反盗猎工作。从此,他成为一名中国少见的全职野生动物摄影师,全身心投入环保事业。

  十多年的野外摄影生涯中,奚志农曾在荒无人烟的长江源从飞驰的马背上摔下,曾在独龙江失手从溜索上坠入山涧,曾在距大群飞奔的野牦牛几米处静立不动继续拍摄,曾与扎巴多杰在可可西里的冰湖上追逐盗猎者……他身上有4根断过的肋骨。但所有的磨难都只让他与大自然更加融为一体。

  别样的自然之家

  1998年,在雪山考察营中,奚志农结识了比他小7岁的《中国日报》随营记者史立红。她后来成了他的妻子,他的左膀右臂和寂寞生涯中的温暖慰藉。他们在北京安了家。

  在大都市里,奚志农夫妇努力营造着自然的生活。他们不用空调、骑自行车、随身带着筷子。虽然,中国有越来越多的人士开始关注环保,但他们的心仍然渴望回到真正的自然。次年4月,夫妇俩双双从《东方时空》和世界自然基金会辞职,一道返回云南,像鸟儿一样在大森林边上筑了个小窝。在这小窝里,诞生了他们的女儿奚溪,也诞生了他们创办的非政府组织“绿色高原”。

  那些我们难以想象、不可逾越的困难没有难倒奚志农夫妇。奚溪不到半岁,就被爸爸妈妈背上了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原,两岁多就跟着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奚志农说起女儿,沉静中多少带着一丝骄傲。我真羡慕他的女儿能从小接触自然,但我怀疑这种幸福能维持多久。国外那个父母都是动物学家的小女孩写了一本自己和大象的书,6岁的奚溪如今在哪儿呢?她能否避免城市孩子难以逃脱的课业呢?面对这个问题,奚志农的眼睛暗淡了。

  “岂止担忧?简直就是痛苦!她也不得不进那该死的学校啊。我们只能一步一步地屈服!”

  奚志农用“该死”形容学校。“我到很多学校做演讲,讲环保,讲野生动物,但这些多是大学。而我们的中学、小学,真是太可怕了。孩子们哪里还认识自然?前几年高考好像都不考生物了,功课全是应付考试,所谓的科学让人不再懂得敬畏自然。这样的教育,不产生狂妄和荒诞产生什么?我在平遥,问几个小孩子,见过动物吗?他们说没有,我再问见过鸟吗?他们说没有。我又问见过麻雀吗?回答还是没有。因为他们没有时间朝天空望上一眼!其实你看,就在这院子里,就能听到斑鸠的叫声。在国外,全社会对野生动物都非常关注,他们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接触很多的自然。我们的很多自然是在人迹罕至、特别偏僻的地方,而人家特别大的森林可能就在城市边上,孩子们从小就受的这种熏陶也是我们不能和人家比的;另外,他们的野生动物的影像成品用在很多领域,杂志、各种各样的明信片,很多商品的图案,都是野生动物的形象。在整天车水马龙、灰蒙蒙的天空下长大的孩子,他内心对自然的感情能有多深?这可能太强求孩子们了,我想只有整个国家的状况改变了,一切才可能慢慢地改变。”

  摄影大展开幕的当天晚上,奚志农来到平遥中学,给高中生们做了一场关于野生动物的演讲。

  震撼的野性中国

  2000年,奚志农获得中国环保界最高荣誉奖“地球奖”。他是惟一一个评委全票通过的获奖者。他也被评为2004中国摄影传媒大奖年度摄影人物。但在众多头衔中,他最愿意用来称谓自己的,还是“一名野生动物摄影师”。

  2005年,奚志农创办了“野性中国”工作室。宗旨是抢救性地记录中国的濒危物种和自然环境的变迁,提高公众和政府的自然保护意识,推动中国自然历史题材影像的发展,“用影像保护自然”。他捐出他代言佳能摄影产品的酬金,全部用于购买摄影装备,开设了“中国野生动物摄影训练营”,向无力购置摄影装备和接受专业摄影训练的野生动物工作者、研究者和摄影师提供装备和专业指导。通过他们在中国推广野生动物摄影,藉此提高人们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关注度。

  这个营的第一批营员,全是各地的野生动物专家。但,这个首席摄影师却说,在中国拍摄野生动物是全世界最难的。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中国的野生动物摄影事业却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许多特有的物种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记录。一个原因是太缺乏专业的野生动物摄影师的。国外野生动物摄影师的拍摄条件要比我们好,我们和他们的观念与视角都差距很大,他们一些特别棒的野生动物摄影师,就靠自然摄影养活自己,而且生活得很好,因而不断有新的东西出来,报酬足以再策划另外一次拍摄,是一种特别良性的循环。2001年,在英国我被授予‘BG野生动物摄影年赛’‘濒危物种’单项大奖。这是国际领域内最具权威的一种认可,也是中国摄影师第一次、惟一一次获此殊荣。可我心里却涌动着难以言说的尴尬。”

  “而中国的动物也是最最害怕人类的,生存状况也是特别糟糕。我们一靠近它们,它们马上会惊惧万分,千方百计地躲。你历尽千难万险,花了很长时间很大的代价,最终你连你拍的对象都看不到。绝大多数中国人看到奔跑的野生动物时,都会想‘这个东西的肉肯定好吃,这个肉应该怎样怎样吃……’但是如果是一个西方人,他的反应可能是它多么健壮、多么矫健!保护野生动物,我想最重要的还是一个观念的问题。”

  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庞大的资金支持从哪儿来?奚志农说他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但这个悲观主义者一天也没有停顿,默默在为我们所依赖却又漠视的自然拼命努力着。

  在平遥

柴油机厂“野性中国”工作室的展厅里,我久久伫立在奚志农拍摄的作品前,内心澎湃。

  金丝猴在林间自由地跳跃。鸟儿在晴空下无限展翅。所有动物的眼睛都无比纯洁,饱含感情———丝毫不逊于人类的感情。

  那是怎样一种摄人心魄的美啊!那是我们庸碌的人生根本无法窥探到的美。拍摄它们的、面前这个看上去瘦弱儒雅的人,体内蕴藏了多大的激情、耐力和爱!

  他也是那样爱人。在谈到“野性中国”工作室时,他不住地感谢着他的队友们:“佳能公司的小曾,为了野生动物训练营已经快要辞职了;地上铺野草是我们运营总监梁斌的疯狂创意……如果没有这些义工式的干将朋友,我就是有天大的力量也做不成什么啊……”

  我真羡慕他的妻。尽管清贫,尽管奔波不定,他们却是一对真正的神仙伴侣!

  我向这对坚守理想的夫妻致敬,也向与他们一同战斗的战友们深深致敬。

  首席记者 冯迪/文

  (来源:山西新闻网 三晋都市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