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财富人物 > 传媒观察 > 正文
 

个人魅力 帝国危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2日 12:00 《今传媒》杂志

  文/本刊记者 李鹏

  默多克虽然宝刀未老,但已经是壮士暮年。新闻集团是随着他一起光芒散尽还是在继任者的手中续写辉煌呢?

  魄力与谋略

  默多克是家族控制企业的第二代子孙,属于强硬人物。他是一个工作狂人,有着张扬的性格与永远不会停止的激情,在业余时间,他常常进行拳击训练,很显然,他是喜欢拳击那种攻击性的力量。

  随着势力与影响力的继续扩大,默多克成了当今世界上最为强势的人物之一。默多克的巨大影响力,几乎没有任何人能够怀疑,无论是他的朋友还是敌人。有人认为,默多克的影响力超过了美国总统,因为美国总统主要在美国发号施令,而默多克的“媒体帝国”的疆域覆盖地球的每一个角落,目前他已经可以在世界任一地方呼风唤雨;有人甚至拿他与法国的拿破仑相提并论,将他誉之为现代企业界的拿破仑;《时代》周刊曾把他与比尔·盖茨和克林顿放在一起,并列为20世纪最后3位世界名人;2002年11月,默多克被英国商界评为“英国在世的最伟大的企业家”;《华盛顿邮报》把他描写成一个“21世纪企业家的典范——一位同时挥舞多面旗帜的工业统帅。

  默多克放眼环球,国家的概念似乎对他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人们也无法知道他到底心归何处。作为一位全球化传媒集团的总裁,领导着一个庞大的跨国公司,默多克已经成了一位无国籍的、时时流动的国际管理者的缩影。一篇有关默多克的简介说:“很难说这个公司的核心是一个澳大利亚人、或是英国人、或是美国人。他穿越各个大陆,整个世界都成了他的商业舞台。”

  默多克是新闻集团的总司令,他不喜欢冗长的会议也讨厌因特网,主要是用电话控制着他的庞大的媒体帝国。从早晨6点起床,他要打一个半小时电话,电话打到伦敦和亚洲国家的首都。他的一个编辑曾经形容,新闻集团这个王国的管理“靠的是电话和

机器人”当然,实在需要的时候,默多克也会出现。

  有人说默多克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勇于冒险,富有开拓精神,对媒体的未来和新闻集团的前景有着清晰的构想,也正是这种构想引导新闻集团从澳大利亚的一家小小的报业公司走到了今天地跨五大洲的跨媒体集团。

  默多克的成功在于他对新闻有着独到的理解和见解,在他的眼中,新闻已经不是新闻集团最重要的内容,而只是提供娱乐的平台,他也试图用娱乐的思维改造电视台。目前,在默多克直接或者间接控制着的

福克斯电视网、天空广播公司等电视平台,虽然以“新闻”起家、至今还挂着“新闻”的名字,但超过60%的收益却是来自娱乐及相关产业。

  《时代》周刊在评价默多克及其媒体帝国时说:“他不仅能预知全世界的信息革命,并且将自己在整个媒体帝国的形象发挥到了极致。默多克的媒体帝国辐射面达全球人口的2/3,这是商业和科技领域所无法比拟的。”

  在默多克的领导下,新闻集团进行全球扩张在两个层面上进行:一是遵循从纸质媒体——电子媒介——数字媒介的路径。二是遵循澳洲——欧洲——英国——美国——亚洲的进军路线。凭这种手段,新闻集团逐步成为全球性的传媒公司。

  维亚康姆的总经理萨姆纳·雷石东在谈及默多克时说:“他基本上想征服世界,而且他好像正在征服世界。”

  “全球媒体纵向一体化的‘全部要义’在于尽力赶上鲁珀特。” 美国电信公司(TCI)的约翰·马龙干脆如此表示。

  对手与危机

  到今年,默多克已经是74 岁的老人了,按理说应该到了安度晚年的时光,但这位新闻集团的“总司令”,像往常一样在忙碌奔波,虽然患有轻度前列腺癌,但是他不认命,也绝对不服输。

  默多克仍然牢牢地掌控则新闻集团,但是新闻集团依然是一个个人英雄主义所书写的传奇,它深深打下了默多克个人的烙印,有媒体曾经报道说,只要默多克还健在一天,那么默多克传媒帝国的影响就是具有决定性的。然而这种传奇的成功却伴随着巨大的风险, 现在新闻集团就像是一个向天的金字塔,对于它的顶端,人们只能模糊相望。如果将来稍有不慎,新闻集团就会在轰然中倒塌。

  默多克虽然宝刀未老,但已经是壮士暮年。新闻集团是随着他一起光芒散尽还是在继任者的手中续写辉煌呢?默多克纵横“传媒江湖”50 年,打败了一个又一个对手,但在另一方面,他的对手时刻都在想着如何才能阻止他前进的脚步。

  自由传媒公司就是一个例子,它让默多克开始冒冷汗。目前自由传媒公司持有新闻集团18%的投票权股份,仅比默多克家族29.5%的投票权股份低约12%。这对默多克家族的控制力显然构成了威胁。

  据悉自由传媒公司过去对新闻集团的持股比例就曾高达18%,但全部都是不具有投票权的股份。后来,该公司卖掉了部分不具投票权的股票,买入了新闻集团9%具有投票权的股票。去年年底自由传媒公司掌门人约翰·马龙宣布,他所持的新闻集团的投票权股份目前已经大致达到18%。有分析人士认为,新闻集团如果不采取有效行动,预计自由传媒公司很可能会购买更多新闻集团的股票。如果默多克不注意,他一辈子打下来的家业就有可能易主。

  默多克当然也不是吃素的,新闻集团去年11月宣布,决定采取反收购的"毒丸"计划,抵抗自由传媒公司的威胁,但是收效不大。新闻集团也一直试图与自由传媒公司商谈,回购后者所持新闻集团的股份,但双方的谈判陷入了僵局,约翰·马龙并不愿意和默多克达成协议,因此默多克感到很伤脑筋。

  正当默多克为集团控制权伤脑筋的时候,默多克的救世主来了。9月6日,《福布斯》全球富豪榜排名第五的沙特阿拉伯王子阿勒瓦利德·本·塔拉勒宣布,他已经购买传媒业巨头新闻集团5.64%的投票权股份,此举让默多克终于舒了一口气,他不必担心对手自由传媒公司购买更多的投票权股份了,终于保住了自己新闻帝国王座之位。

  阿勒瓦利德·本·塔拉勒不久以前表示,他还会考虑买入更多的新闻集团投票权股份,确保默多克在新闻集团中的控制权。有了阿勒瓦利德王子的支持,新闻集团的默多克家族终于解除了燃眉之急。但对默多克莱说,他依然大意不得,因为约翰·马龙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计划,他随时就在准备着把默多克从新闻集团的王位上赶下来,一旦发现机会,他对默多克绝对不会心慈手软。

  默多克还不得不面临着财产分割和继承人继承的危机,目前默多克家族中出现的纷争已竞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因为家族纠纷,默多克钦定未来接班人长子拉克兰的辞职,新闻集团的未来出现了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家族问题将是"家族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伦敦商学院组织行为学教授奈杰尔·尼科尔森在研究中发现。根据权威调查机构的调查资料,目前在世界上家族企业在经历第三代以后,只有约15%的公司能完好无损地存续下来,因此应对这一挑战堪称一项难度极大的任务。对默多克和他的新闻集团来说,同样也面临着这样的挑战。默多克的第二任妻子安娜也深深表示了对默多克家族未来的担忧,在《家族企业》一书中,安娜列出了一系列可能导致默多克传媒帝国分崩离析的因素,其中就包括默多克临终前没有指明继承人从而导致家族成员的争斗的情况。

  默多克显然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70 生日的时候,默多克曾经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我来到这个世界已经613000小时。童年和青少年以及接受教育占去201000个小时,剩下的412000个小时有1/3花在了睡觉和休息中,于是只剩下了275000小时。而我每年至少有一个月的时间去度假,每周有一半的时间和家人一起度过,所以用来工作的时间最多也只有20万个小时,而这有限的时间我又不得不浪费在无休止的会议中。我想我至少浪费了大半生,而有效的工作时间也就只有10万个小时。这个数字很令我沮丧。如果我的健康允许的话,我可以乐观地期待还有175000个小时可以挥霍,这其中应该至少有7万个小时可以高效率地工作。

  70岁寿辰当天,面对从世界各地赶到纽约的4个儿女,默多克表示,"我的前半生大多被荒废,按照我个人的估算,我的生命大概还剩下17.5万个小时,我必须抓紧每分每秒!"默多克似乎是对子女们表示:你们谁要当我的接班人,20年后再说。

  “我打算在我的头脑清醒的时候一直工作,我母亲到95岁还很把事情做得很好。”默多克2003年的年度股东大会上又做出了这样的表示,他说他的退休计划已经被“永远”搁置,他本人将一直工作下去,直到被人“抬出去”为止。对唯恐默多克不早点死的对手们来说,这真是个令人畏惧的消息。

  虽然从目前的情形看来,默多克依然宝刀未老,然而默多克今年已经74岁了,他终究有谢幕的那一天.,他的新闻帝国终究要传承下去,到时候新闻集团的光辉是随着默多克的离去而光芒散尽呢?还是在默多克的接班人或者其它收购者的手中续写辉煌?这将是很长的时间内人们持续争论的话题。

  现在默多克还在扩张。世界上许多传媒从业人员都批评甚至嘲笑默多克和他的新闻集团在互联网的发展方面十分落伍,不过今年,默多克已经在互联网领域采取了大规模的行动步伐。 据说默多克在互联网业务方面也是野心勃勃,他目前正在用大笔现金冲击市场。在“现金为王”的今天,他手中百亿计美元的资金足以使新闻集团在互联网发展上以最短时间和最低代价迎头赶上任何竞争对手。

  但是在许多观察人士看来,对于默多克来说,现在解决家族内部的问题似乎更为重要,如果这一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默多克的一切都是白忙活了,新闻集团土崩瓦解或者被他人收购的日子也不远了。

  毒丸计划

  毒丸计划(Poison Pill),即股权摊薄反收购措施,反恶意收购的措施,是指一旦未经认可的一方试图收购其股份(一般是10%至20%的股份),就会启动毒丸计划的预案;而一旦毒丸计划实施,其他所有的股东都有机会以低价买进新股。这样就大大地稀释了收购方的股权,继而使收购变得代价高昂。毒丸从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公司从收购中获得好价钱的能力。

  毒丸(股权摊薄反收购措施)是国外公司最受欢迎的反收购策略之一,美国有超过2000家公司拥有毒丸工具。虽然2003年以来不少公司弃用毒丸措施,但截至2004年,采用毒丸计划的净公司数量仍然占多数。

  新闻集团购并之路(部分):

  1954兼并阿德莱德《星期日广告报》

  1960收购澳大利亚《镜报》

  1969收购英国《世界新闻报》

  1969收购英国《太阳报》

  1973收购圣安东尼奥《快报》、《晚报》、《星期报》

  1976兼并美国《纽约晚报》

  1980收购英国《泰晤士报》

  1984兼并美国《新女性》

  1985收购20世纪FOX电影公司

  1986收购香港《南华早报》

  1987收购哈伯·罗出版公司和澳《墨尔本论坛报》

  1989兼并美国三角出版公司

  1990收购柯林斯出版公司

  1993收购香港卫视(Star TV)

  1997收购美国新世界通讯集团

  2003收购直接电视公司(Direct TV)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