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大王新梦想 什么成就了王传福创业神话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13日 14:45 证券日报·创业周刊 | |||||||||
钟言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裁王传福,继前不久进入2005胡润中国富豪榜、2005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之后,最近又荣获“2005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公众提名”。尽管他最终未能入选“年度人物奖”候选人名单,但其“创新、责任、影响力和推动力”的形象仍广为公众所瞩目。
“王传福在他的可充电电池领域攻城掠地,相继成为摩托罗拉、诺基亚、飞利浦、松下、通用电器等主流企业的电池供应商,比亚迪也因此成为电池领域全球著名品牌……2005年4月16日,比亚迪一直藏在闺中的新车F3走下生产线。这是王传福领导的比亚迪入主秦川汽车之后,比亚迪第一款真正意义的新车。F3的上市将检验这位IT及电子零部件业务大王在过去两年多时间里所付出的努力以及他打持久战的决心。”央视经济频道在介绍这位公众提名人物时如此评论。 那么,今年39岁的王传福是怎样起家的?究竟是什么成就了王传福的创业神话? 处长不干下海“单干” 1966年2月15日,王传福出生在安徽无为县一户再寻常不过的农民家庭。 1987年7月,21岁的王传福从中南工业大学冶金物理化学系毕业,进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在那里上研究生期间,他更加刻苦,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电池研究中去。仅仅过了5年时间,26岁的王传福就被破格委以研究院301室副主任的重任,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处长之一。 而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一个促使他从专家向企业家转变的机遇从天而降。1993年,研究院在深圳成立比格电池有限公司。由于和王传福的研究领域密切相关,王传福顺理成章成为公司总经理。 在有了一定的企业经营和电池生产的实际经验后,王传福发现,作为自己研究领域之一的电池行业里,要花2万~3万元才能买到一部大哥大,而国内电池产业随着移动电话的“井喷”方兴未艾。作为研究方面的专家,眼光敏锐独到的王传福心动眼热,他坚信,技术不是什么问题,只要能够上规模,就能干出大事业。 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脱离比格电池有限公司单干。 脱离具有强大背景的比格电池有限公司,辞去已有的总经理职务,这在一般人看来太冒险。但王传福相信一点:最灿烂的风景总在悬崖峭壁。 1995年2月,深圳乍暖还寒,王传福从做投资管理的表哥吕向阳那里借了250万元钱,注册成立了比亚迪科技有限公司,领着20多个人在深圳莲塘的旧车间里扬帆起航了。 “蚍蜉”撼动“大树” 成立一个公司并不难,生产一个产品也不难,难的是如何将尽可能小的投入演变为尽可能大的产出。这就需要眼光,需要冒险。而王传福拥有的最大资本,正是战略眼光和冒险精神。 回想起当时的情形,王传福说自己都不敢相信哪来这么大的勇气。 在当时,日本充电电池一统天下,国内的厂家多是买来电芯搞组装,利润少,几乎没有竞争力。如何打开局面?经过认真思考,王传福决定依靠自身技术研究优势,从一开始就把目光投向技术含量最高、利润最丰厚的充电电池核心部件——电芯的生产。 此时正在寻求快速发展之道的王传富在一份国际电池行业动态中发现,日本宣布本土将不再生产镍镉电池,而这势必会引发镍镉电池生产基地的国际大转移。王传福立即意识到,这将为中国电池企业创造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机。于是,他决定马上涉足镍镉电池生产。 那时,日本的一条镍镉电池生产线需要几千万元投资,再加上日本禁止出口,王传福买不起也根本买不到这样的生产线。王传福便根据企业的特点,利用中国人力资源成本低的优势,决定自己动手建造一些关键设备,然后把生产线分解成一个个可以人工完成的工序,结果只花了100多万元人民币,就建成一条日产4000个镍镉电池的生产线,总体成本比日本对手低了40%。 利用成本上的优势,通过一些代理商,比亚迪公司逐步打开了低端市场。 为进驻高端市场,争取到大的行业用户和大额订单,王传福不断优化生产工艺、引进人才,并购进大批先进设备,集中精力搞研发,使电池品质稳步提升。王传福还经常出国参加国际电池展示会,直接与能下大订单的摩托罗拉等大客户接触。获得了客户的认可后,公司的订单源源不断。 1996年,比亚迪公司取代三洋成为台湾无绳电话制造商大霸的电池供应商。1997年,比亚迪公司镍镉电池销售量达到1.5亿块,排名上升到世界第四位。 在镍镉电池领域站稳脚跟后,不甘寂寞的王传福又开始了镍氢电池的研发,并从1997年开始大批量生产镍氢电池。 然而,此时恰逢东南亚金融风暴,半数以上产品出口的比亚迪公司遇到了困难。此时,王传福的表哥吕向阳通过其所有的广州融捷投资管理集团向王投资1660万元,使比亚迪公司注册资金从450万元扩大到3000万元。这一年,比亚迪公司镍氢电池销售量达到1900万块,一举进入世界前7名。 此后,王传福把目光放到了欧美和日本市场。1999年至2000年,比亚迪公司在这些市场势如破竹,大客户名单上出现了松下、索尼、GE、AT&T和业界老大TTI等。 2000年,王传福投入大量资金开始了锂电池的研发,很快拥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并成为摩托罗拉的第一个中国锂电池供应商。 2001年,比亚迪公司锂电池市场份额上升到世界第四位,而镍镉和镍氢电池上升到了第二和第三位,实现了13.65亿元的销售额,纯利润高达2.56亿元。 目前,比亚迪以近15%的全球市场占有率成为中国最大的手机电池生产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正与日本三洋一决雌雄。在镍镉电池领域,比亚迪全球排名第一,镍氢电池排名第二,锂电池排名第三。 下辈子就干汽车了 如果说单干创业对于王传福来讲是一次冒险,那么决定制造汽车无疑是他冒险之旅的疯狂之举。 2003年1月23日,比亚迪宣布,以2.7亿元的价格收购西安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77%的股份。比亚迪成为继吉利之后国内第二家民营轿车生产企业。 2003年8月,在陕西广东经贸合作推介会上,王传福再爆惊人之举:比亚迪与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陕西省投资集团签订合资组建比亚迪电动汽车生产线合同,项目投资达20亿元人民币。 王传福的思路是:通过电池生产领域的核心技术优势,打造中国乃至世界电动汽车第一品牌,“电池大王”将造汽车与自己的长项相结合。 王传福为比亚迪做汽车寻找了充足的理由。首先,3年之后,比亚迪的电池制造将达到顶峰,需要寻找其他行业进行拓展。其次,相对于国企来说,比亚迪拥有制度优势。第三,国内私车市场每年增长60%以上的巨大空间更充满诱惑。 “我下半辈子就干汽车了。”王传福说。 2004年1月,深圳市有200辆比亚迪制造的锂离子纯电动汽车投入出租运营,成为全国第一家电动车示范区,真正实现尾气零排放。据称,在做完必要的改进后,还将全面进入北京市场,并且在上海、广州、西安等城市陆续上市。到2006年,比亚迪电动车要正式开始商业运营。 在王传福的“盘子里”,已经作好了这样的规划:比亚迪控股秦川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收购小型车企业,开发电动车电池,欲以此入股国内一家电动车制造厂,并配合该公司开发电动车二次充电电池。 据悉,比亚迪汽车公司研发部门正倾力设计规划1.3排量到3.0排量的八大系列的轿车开发计划。筹建中的比亚迪汽车主体厂房位于西安市高新技术开发区,辅以对现有的轿车生产线进行改造。同时,比亚迪在上海成立了“比亚迪汽车研发中心”。不久,比亚迪汽车将会达到年产30万辆轿车的生产能力,成为中国又一大轿车生产基地。 冒险也要成就“双冠王” 2002年7月31日,比亚迪在香港上市时,作为公司的核心创始人,王传福在比亚迪股份的持股比例为28%。2003年,王传福以资产3.28亿美元登上《福布斯》杂志“中国大陆百富榜”,位列第13位。 然而,财富并没给王传福的生活带来多大变化。他和妻子及5岁的孩子依然住在深圳龙岗区葵涌镇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里,开的是一辆开了很久的“凌志”。王传福身上惟一值钱的东西是一块“阿迪达斯”运动表。因为它能够显示很多地方的时间,通过它可以确切地知道,分散在全球的分支机构是在白天还是夜晚。 在王传福看来,名誉和财富对他来说已无所谓了。相应的,随着个人财富和公司财富的增加,给王传福带来更多的是责任和压力的增长。 “发展企业与人生成长都像登山,而找山寻路却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我们应当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笃定、冷静,学习如何从慌乱中找到生机。冒险精神给比亚迪的初期发展带来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比亚迪要成为汽车大王,同样需要冒险精神,更需要一支敢于冒险的企业团队。” 王传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