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豪榜思考 将个人的财富转化为人类的商业思想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29日 16:01 新浪财经 | |||||||||
来源:博锐管理在线 作者:尹传高 每个人都无法置身于历史潮流之外。每一代人都必须、也只能面对自己的时代潮流。每一个个体都头顶着一颗星辰去实践他的价值使命。而对于一个个财富的制造者而言,则是历史,时代和个人所有思想的承载物,思想和信念决定了财富和企业的命运。
这是个关心成功,财富的时代,所以当胡润中国富豪榜出炉的时候,就引起人们非常多的关注,说好的,说坏的都有,也引来不少的纠纷,中国人有不露富的传统,所以有上榜的富豪说要告这个所谓的排行榜。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不同的看法,我们有必要对这样一个时代应该有自己理性看法的问题做出讨论。 我们崇尚知行合一,但当我们对一个问题不是很清楚的时候,行动 会带来很大的盲目性,财富到底是怎么来的?它的未来的作用又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辛苦赚到钱后,却害怕别人知道了自己这样的富有?这是问题涉及到财富的本质属性上的问题,是善还是恶的判断直接决定人们在拥有后的态度。 所以,我们需要这个探索商业边界问题,到底是一该特什么样的界限可以使财富变成善的崇拜,或者是恶的标签。 我们认为这是个财富个人不能单独存在的时代,这是个对富人有着特殊期待的时代,李敖说:不能做”自了汉”。所以在小平说让一小部分人先富起来之后,历史的使命使要让大多数人共同富裕。 事实上,财富榜上的这群人需要也可以承担出这样的历史使命,排名16位的陈利华,因为家庭困难,高中辍学后,就不得不干起家具的修理工作;排名第36位的张茵,1985年辞职后来到香港,干的是废纸回收的贸易;排名第204位的梁惠英,关凛翔夫妇,丈夫17岁就在一家国营印刷企业修理机械,而妻子则是负责排版方面的工作;排名第218名的陈丽芬,20岁时则是一家麻纺场的一名普通的工人,她用了14年的时间完成了从工艺员,到车间的主任,副厂长,再到董事长的角色的转变;排名第305位的史晓燕曾经是个护士,之后做个前台等等,这些完全靠自己的努力才变得富裕的富豪们可以说是这个时代的英雄,也沉淀了许多的时代使命。 他们可以将自己的商业思想从个人的经验的层面上升到社会认识的层面,也就是可以通过个人的反省,专家的提炼使之成为真正的具有普通性的商业思想,做到了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将个人的财富转化为人类的商业思想。 这是另外的一种形式的财富公益事业。另大家见得做多的是将财富贡献给社会,做慈善的事业,这里面我们所见到的国外的超级富豪最喜欢做的事情,有道是“财散人聚,财尽人散”,蒙牛的老板对这个认识得最为透彻,他41岁创办了一家企业,结果创造了一个奇迹:三年成为“速度冠军”,五年成为“牛奶大王”,六年冲刺全球第一……但他的住房不如副手的阔,坐骑不如副手的贵,办公室不如副手的大,工资不如副手的高。他不恋财,奉行“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经营哲学,始终过着普通人的日子,刚刚实现“从无到有”的跨越,在财富列车风驰电掣般向他冲来的时候,他连手都没沾,就把价值数亿的股份悉数捐出,转眼间完成了“从有到无”的回归;他也不恋槽,在岗仅6年便打算辞去总裁一职,并筹划2008年在自己50岁时辞去董事长职务。他大把大把地送人钞票,但家人花钱却锱铢必较,外出旅行时,甚至摊开地图算计怎样走才省钱,因为每个家庭成员都深知,多年来的积蓄已经全部捐出;在员工食堂里,身为总裁的他,一样地排队,一样地刷卡,一样地找座位……一碗面条,一碟咸菜,是他在这个食堂里最经常的“盛宴”。 这样的财富故事对我们这个全民皆商的时代是个上什么样的意义呢?当《蒙牛内幕》这本书出版的时候,我们的很多人会对新的财富思想有更多好的解释,当我写完华帝股份那本《觉悟》书时,我对财富的形成和其社会的价值有了更深远的把握,也对如何将个人的财富转化为社会的一种价值方向有了更为清醒的了解,我对这个人类最应该关注的转移通道有自己的独到的认识。 现在,中国很多财富拥有者的困惑是不知道财富到底是怎么样来的,好像都是一个机遇或者是别人无法模仿的东西,在这样的困境下,很多的人就不愿意告诉别人自己的财富,这和美国的一些富豪不同,原因是什么呢?那是因为财富只是个人的,还不能在思想上变成一般人所拥有的东西,个人的东西永远是狭隘的。社会只记得对社会有价值的东西。 我们期待着这样的一个转变:将个人的财富上升到一般人可以学习的商业思想。这是财富的幸运,也是社会的进步。所以说,富豪榜的深层次的故事应该是:从实践到理论都面临着一个大的夸越,理论上面临着商业思想的提炼和推广。实践中面临着财富的可持续性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