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才基顿-克莱默:没法拉琴时会去种种花椰菜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29日 07:40 第一财经日报 | |||||||||
被乐评界称为“魔鬼小提琴手”的克莱默以而著称,他身体动作幅度极大,喜欢与人吵架。他演奏的曲目以“偏”、“冷”著称,他认为如果不是帮助听众深刻领会音乐,演奏家在此之上的夺目形象没有任何意义。在他到上海演出之际,《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通过电子邮件采访了他 本报记者 吴丹 发自上海
另类、特立独行、革新者——这些,似乎是时尚界热衷的词。但古典乐评界却将这样的评价,一股脑地给了58岁的著名小提琴家基顿·克莱默(G i d o n K r e m e r)。 他被卡拉扬称为“同辈中最杰出的小提琴家”;著名指挥家伯恩斯坦曾在他演奏完一首乐曲后,在乐团前大叫:“你实在太棒了!我可以跟你结婚吗?”他以琴音的魅力,吸引着率真的同性恋者伯恩斯坦。 12月4日,基顿·克莱默将带领他一手创立的“波罗的海弦乐团”献演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此次音乐会是“波罗的海弦乐团”亚洲巡演中的一站,另两站分别是中国台北中正文化中心和韩国的首尔艺术中心。 克莱默选曲极为审慎,直到上海音乐会前三周,他还在对演奏会曲目作最后调整。仔细看这场音乐会的曲目,你会发现一组名为“永远的春天”的联奏,这是克莱默将贝多芬、斯特拉文斯基、探戈巨匠皮亚佐拉、电影《教父》配乐大师尼诺·罗塔等人有关“春”的主题音乐各作删改后,整合成的联奏。这种横跨古典、浪漫与现代的做法,历来是克莱默独特的风格。 克莱默日前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邮件专访时说:“我选择作品不以年代为准,而注重作品的质量。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并不矛盾,它们之间相隔不过几百年,这同人类发展的时间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在他看来,演奏音乐更重要的是同听众交流,“我要尽量让他们分享我演奏的快乐。” 怪诞天才,师出名门 对于大多数只听传统曲目的乐迷来说,克莱默这个名字或许有些陌生。那是因为,这个口味怪异、风格疯狂的小提琴天才,始终走在时代的前端。 1947年生于拉脱维亚、具有德国血统的克莱曼出身音乐世家,他的外祖父是德国19世纪赫赫有名的小提琴名师卡尔·布吕克纳(Karl B r u e c k n e r)。克莱默4 岁开始学琴,1 4岁起,他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师从著名小提琴大师大卫·奥依斯特拉赫(D a v id O istra c h)。在跟随大师学习的8年间,他交出了一张张炫目的成绩单:1966年获比利时伊丽莎白国际比赛第三,1969年获意大利帕格尼尼大赛冠军和法兰克福音乐奖,1970年获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大赛冠军。 荣誉纷至沓来之时,他不过是个20岁出头的小伙。这样的成绩,却不能简单以“名师出高徒”来总结。这两位同为犹太裔的师徒小提琴家,从性情到演奏风格可谓截然相反。 奥依斯特拉赫被喻为“最内敛的划时代演奏大师”,其臂膀壮如摔跤手,小提琴犹如他身体的一部分,每每爆发出巨大能量,音质传统而深厚;克莱默则可用“瘦骨嶙峋”来形容,他运弓的姿势轻巧,身体动作幅度极大,还经常用脚打拍子。早年,他给人的印象除了一头长发外,就是有力的揉弦,同时咧开大嘴、迈着奇怪的脚步……疯狂,是你在欣赏他演奏时最深刻的感受。 “我的老师一直很鼓励我保持自己随意的演奏趋向,尽管他本人的风格与我完全相反。”克莱默说,奥依斯特拉赫第一次听到他既外向又不传统的演奏方式时,也觉得很怪,“可他一点也不想把我扳回成正常的样子,只是放任我抒发对音乐的感受。” 他的桀骜不驯总是在舞台上张狂地流露。 他会为15秒的微小速度差异与指挥阿巴多闹翻,不愿发行已经录制好的CD;他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到一半,停下来转头指责别人,“你没有照着乐谱拉琴”;台湾地区著名小提琴家苏显达说,克莱默每次排练都要伴奏乐团撤掉第一排,因为他演出时动作太多,需要一个更大的空间供他跳来跳去。 舞台下,克莱默却是腼腆而安静的。他是被报道最少的小提琴家,这跟他独来独往的性格和处世风格有关。他在欧洲乐坛最有名的事迹就是经常忽然消失一阵子,所有人找不到他,他也从来不说自己的去向。 “在我没法拉琴的时候,我会去种种花椰菜。”面对记者的好奇,克莱默这样解释。 捕捉最冷门的曲目 对世界乐坛来说,他不只是个顶尖的小提琴家,还是现代音乐的代言人。他演奏的曲目以“偏”、“冷”著称,如果你热衷于追寻唱片市场上仅有的前卫曲目,会在无意间,将他所有这类曲目全部买齐。 俄系作曲家、东欧的冷僻音符、电影音乐以及探戈音乐都是他的兴趣所在。在古典乐坛的30多年里,他灌录超过100张唱片,其曲目跨度之大,被评论界视为当今小提琴家中的“革新者”。 “录音对我来说就是记录。记录的意义,我想是不言自明的。”对于自己录制那么多唱片的初衷,克莱默如此回答。 正因为他对冷门曲目持之以恒的推广,众多作曲家才为世人认识并接受。最知名的包括极限主义作曲家格拉斯(PhilipGlass)、俄国作曲家施尼特克(A l fr e d S c h n i ttk e)、爱沙尼亚神秘主义作曲家佩尔特(ArvoPaert)、日本作曲家武满彻,探戈大师皮亚佐拉(AstorPiazzolla),以及其他东欧作曲家如安奈斯可、顾白杜琳娜(Gubaidulina)等人。这些作曲家和克莱默惺惺相惜,许多作品甚至指名献给他。 但克莱默并不是选一大堆不为人知的作曲家作品来演奏而已,这些作品之间,都有着相当的关联性,显示出他独特的音乐品位。 他1996年出版的《向探戈大师皮亚佐拉致敬》不仅获格莱美“最佳表演”奖和“回声”奖,更是欧洲古典爵士榜冠军之作,也是迄今为止皮亚佐拉相关专辑全球销量最高的保持者。《波士顿全球报》曾评论:“纵使现在有这么多音乐家争相诠释皮亚佐拉的音乐,但在所有音乐家里,克莱默不仅是第一位,也是最好的一位。” “对我来说,捕捉不为人所熟悉的音乐,看着一个作曲家从默默无闻走到台前是非常愉快的一件事。”克莱默说,他在1977年录制俄罗斯作曲家施尼特克的《钢琴五重奏》时,周围人对施尼特克的作品感到无法理解,“因为政治观点的原因,他的作品得不到任何演出机会。虽然莫斯科音乐学院一直很支持我,但我们还是不能在白天使用音乐学院大厅,只有在午夜到凌晨4点间录制曲子。” “我与施尼特克有十多年的友情,我们共同完成了对方的想法,我一直认为这是我最幸运的事。施尼特克已经去世7年,但他作为一位名作曲家的声誉有增无减。对我个人而言,自己30年前深信不疑的音乐现在已经成为经典,这是最令我满足的。”克莱默说。 “魔鬼小提琴手”指挥室内乐团 被乐评界称为“魔鬼小提琴手”的克莱默,因为对偏门的喜好,远不如同时代的小提琴家有名。极少演奏传统曲目,使得他与一般只听传统曲目的乐迷无缘。但这些根本不在他所考虑的范围。克莱默说:“所谓的古典音乐产业,将演奏家推到最前面而忽略了作曲家的地位,如果不是帮助听众深刻领会音乐,演奏家在此之上的夺目形象没有任何意义。” 1981年,他创立罗克豪斯音乐节,为的是更多地提拔新人。1997年到1998年,他从创办盖斯塔德音乐节的耶胡迪·梅纽因的手中接管了他的领导权。2002年4月起,他开始担任瑞士巴塞尔“新音乐”节的艺术指导。 而他最感欣慰的成就莫过于组建“波罗的海弦乐团”——这支诞生于1996年的室内乐团,已经在他的引领下录制了多位波罗的海畔作曲家的创作。 “能够带领这些有天分的年轻人与音乐界的大师们合作,带他们到世界各地演出、一同成长,是非常愉快的事。”克莱默说,组建9年的“波罗的海弦乐团”将在今年年底迎来他们公演百场的时刻。 每一个演奏家都有想做交响乐团指挥的梦想,克莱默也不例外,但他谦逊地说:“我觉得,我还缺乏驾驭一支交响乐团的能力。相比而言,室内乐团更像一个家庭间的对话,比较轻松、让人愉快。” 12月4日,当克莱默将带着自己价值300万美元的瓜奈利名琴(1730年制),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的舞台上举起“魔手”时,你会知道,什么叫疯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