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振荣:进退皆风云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15日 19:55 周末画报财富版 | |||||||||
撰文 陈俊 廉洁 28年前,施振荣进入商界创业,怀抱“挑战困难、突破瓶颈、创造价值”的志向,为华人自创品牌跻身国际努力闯一条新路,尽管不乏失败蹉跎;28年后,他全身而退,以助人创业的“智融”为依托,向一切自创品牌、走向世界的有心者毫无保留地传授其毕生经验所学,尽管来自台湾的经验未必万能。
施振荣一向自认平凡,因为平凡,他的经验可模仿、能学习。但施振荣的进、退,却不平凡,与其说是企业家的魅力,不如说是教育家的风范。 2004年12月31日,60岁的施振荣从他一手缔造的宏集团正式退休。 这家1976年仅以35000美元为资本、11名成员的台湾小公司,如今已经成长为2004年营业收入高达222亿美元的IT巨子。宏(Acer)、明基(BenQ)、纬创(Wistron)三分天下、人才济济,宏去年更超越NEC和东芝,跻身全球第五大PC品牌—这一佳绩足以令所有CEO骄傲地功成身退。 不过作为第一代创业者,他的接班人并不是两位聪明能干的儿子,而是跟随自己多年的老部下王振堂,宏总经理还是一个意大利人Gianfranco Lanci。 这一切出人意料又在意料之中。 今年9月底,施振荣先生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自己退休传贤不传子,意在打破华人企业家族继承的惯例。与那些有形的业绩相比,28年创业经验和经营理念更让他感到骄傲,因为这些无形的知识能够复制传播,为那些“无中生有的年轻创业者”所借鉴。 岂止那些充满创业冲动的年轻人?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全球华人经济日渐崛起的背景下,“华人企业如何基业长青、如何国际化”这一命题逐渐浮出水面,人们蓦然发现,施振荣早以一己之力探路徐行在前,为后来者标出可能的路径和雷区。 退休之后的施振荣,更热爱以师长的姿态向一切自创品牌、走向世界的有心者一再传授。 无心插柳 追根溯源,施振荣本来就更愿意当老师,而非老板。 他早年的职业追求是担任母校台湾交通大学的校长,传道授业,而非从政经商者的博取功名。 施振荣以电子工程硕士毕业后进入荣泰公司,28岁开发台湾第一台桌面电子计算器,32岁被评选为台湾十大杰出青年,如果不是荣泰电子因家族账目牵连濒临倒闭,施振荣很有可能在“学而优则教”的道路走下去。 施振荣的太太、创业伙伴叶紫华女士回忆道:“当年完全没想到他会创业,更别提经营一个跨国企业,左看右看,他都不具备生意人的特质。他害羞、木讷、不善交际,既不耀眼,也没有什么雄心壮志。” 有人纵论台湾企业家群体时也指出,治军严谨、精明经营、彪悍霸气、城府谋略、专注精研等许多创业家身上的成功特质,在施振荣身上都不明显,取而代之的,却是商业战场上常被认为是弱点的“宽容温厚”。然而,正是这样一位施振荣,成为全球IT业在位时间最长的CEO、华人企业世界级品牌的塑造者,堪称台湾企业界“异数”。 回想当年,叶紫华说,创业对于施振荣来说,其实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当时他在荣泰电子已经当到副总,又刚当选‘十大杰出青年’,大概觉得出去找工作面子挂不住。另一方面,他非常看好微处理器的发展潜力,但是那时台湾几乎没有公司从事这个行业,只好自己下海创业。” 施振荣则是这么分析自己走上创业道路的,“我硕士毕业的时候,刚巧遇到台湾电子业的兴起,所以我就出去创业了。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呢?如果这么多的工程师都不把技术和市场相结合,这些工程师做什么?” 无论如何,种种主客观原因将施振荣推向企业家、而非教育家的方向一路走下去。也正是这一超越功利的创业初衷,为宏走向国际埋下伏笔。 从Multitech到Acer、从代工制造到品牌营销,施振荣缔造的公司经历了IT业的产业升级和景气循环、公司更名、组织变革以及无数产品的更新换代,虽然几经挫折起伏,但如同一个健康的有机体在茁壮成长。这应归功于施振荣创立宏时注重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组织,而不单纯依赖伟大的商业创意、大受欢迎的产品发明。 创业伊始,施振荣与包括他太太在内的4位创业同伴约法三章:一、万一公司没钱,少数人留守,大家出去工作赚钱来维持公司运作;二、如果施的能力不足可以另找人才经营公司;三、虽然自己拥有50%股权,但决策需股东80%同意方能通过。 这个约法三章体现了施振荣为这家初创公司所植入的独特基因:他从来不觉得公司是他一个人的,相反是创始人和员工集体创造的事业。公司成立第一天起财务公开,积极推动员工入股,来共担利益风险。而股东决策抬高门槛、以人数不以股数来拍板的规定,是防止大股东施振荣独断专行,建立理性决策机制。 在20世纪70年代,这些分享共担、公开民主的做法可谓耳目一新。施振荣领风气之先,将西方先进的公司治理、管理理念引入一个诞生于台湾本土的民营企业,作为土生土长的企业家,施振荣这些做法更多地出于本性使然和家庭教育。施振华3岁丧父,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颇为不易。从独力经营小杂货铺的寡母的身上,耳濡目染养成了他独立自主、顽强努力的个性以及包容他人、与人分享的品格。 变与不变 施振荣常说,自己是可以学习的。 因为他是平凡的,也曾过度放权而导致失控;也曾因为错误并购而在国际市场进退失据;也曾因不当投资而令宏元气大伤。需要规范管理时他会不忍心推行,需要迅速决策时也会犹豫不决。 他最值得学习的,是在创新最为踊跃、变化最为频繁、竞争最为激烈的IT业摸爬滚打中变与不变。 在施振荣所著的《再造宏》以及《宏的世纪变革》两书曾详细记录他在1992年、2000年两次发起宏的组织变革,称之为“再造”和“二造”。第一次时逢电脑产业革命来临,加上海外并购投资策略失败,宏在1990年前后国际化过程中出现严重亏损。在施振荣循序渐进的组织再造中,衍生出“快餐店模式”、“主从架构”以及“全球品牌,结合地缘”的发展策略,令宏绝处逢生,也值得启动全球化征程的中国企业借鉴。 第二次改造是面临DRAM业务的亏损和网络泡沫的袭击,公司在1999年一度陷入经营困境。施振荣首先将自有品牌和研发制造两项业务分割独立,然后明基另立BenQ品牌,生产显示器的达和联友合并成为友达,生产电源系统的国由鸿海并购,出让设计芯片的扬智股权给联发科技。这一连串的行动不但对宏的长期发展有所帮助,很多并购也为IT产业发展提供值得参考的模式。 对于变化,施振荣主张,“第一,在你的体质还能开刀的时候就开刀,不要不行时再开刀,那样失败率就很高;第二是面对困难,可能否定过去的一些想法是必要的。不管怎么样,同样的想法,做不出成绩,就要变;第三是变的方向要取得共识。沟通过程中可能产生很多方案,要提出一个相对比较简单的变化方向。” 施振荣坚定推行的组织变革,使这家努力自创品牌的华人IT企业突破了营业收入10亿、100亿美元的障碍,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情景下取得高速增长,成为为数不多的创立全球品牌的亚洲公司之一。 变的是战略,不变的是内核——“挑战困难,突破瓶颈,创造价值”。 施振荣说:“我一生的梦想,就是要让华人的品牌跻身国际!”正是这一理念推动宏追求一个又一个越来越宏大的目标,走上在他人看来劳心费力的自创品牌之路。 还有始终不变的是,施振荣在宏倡导的宽容民主、尊重人性的企业文化。为强调兼容并包、充分吸纳同仁意见,不惜牺牲决策效率,使宏错过一些大的市场先机,或者使一些本应迅速关闭或转型的业务继续耗费资源。 例如,施振荣准备推动“快餐店模式”,让宏在台湾只生产主机板,运到市场当地组装电脑,却遭到多数伙伴反对。虽然为此十分忧虑,施振荣仍然耐心沟通,来达成共识。施振荣觉得,不能为贪图短期的效率和方便,牺牲保障公司基业长青的制度基础,依靠一个人的英明决策固然能让企业赢得一时,也能因为一个人的失误而大伤元气。 潇洒进退 归根结底,施振荣还是愿意当老师。 无疑,对深受传统中国文化熏陶的施振荣来说,“立功”,是最圆满的人生境界。28年创业过程中,施振荣有意或无意地在“立德、立言”上努力。 无论对待员工还是同行,施振荣犹如老师对待学生一般,倾力传授、不留一手。 对于公司下属,施振荣给予信任、充分授权,即使他们工作做得慢、与自己方式不同,也绝不插手。他说:“要忍受过错,把它看作成长必须要付出的代价。只要他犯的是无心之过,只要最终他赚的钱多于学费,你就没有理由吝于为他缴学费,你一插手,他失去机会和舞台,怎么成长呢?”在这一氛围中,宏涌现了不少独当一面的人才,形成强大的接班人队伍。 对于跳槽或是创业的子弟兵,施振荣也会说:“出去以后,如果遇到什么困难,不要不好意思,随时可以回来找我。”这并非虚语,当子弟兵陈汉清、施崇棠自立门户创业成立精英、华硕,和宏直接展开竞争。但是,倡导施振荣分享理念的宏仍然向这些昔日同门采购。 对于业界同仁,施振荣总是不吝分享他对产业远景、企业经营的经验教训,和盘托出,甚至招来员工“泄露商业机密”的抱怨。让同行更欣赏的是,施振荣每次提出建议,都不会只是为宏一家公司有利,对同行不利,而是为了整个产业和环境发展更好。 为了给后辈更好施展的舞台,施振荣选择了彻底从宏退休。今日商业世界,很少有施振荣对退休如此大张旗鼓的:10年前,向公众预告自己60岁退休;去年最后一天,用一场“龙梦之旅——施振荣的感恩之夜”晚会隆重宣布退休,广泛预告自己退休之后将要做什么。 为此,施振荣解释道:“从我个人角度来说,我志在给大家做一个示范,交得干干净净,保证平滑过渡;从企业的需求来说,接棒的人跟我在公司已经20年了,能力已经成熟,我再拖5年10年,他们就没办法当家了。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未来竞争环境越来越激烈,尤其是高科技产业变化很快,建立一个生生不息的模式很重要。” 施振荣其实是退而不休,他不留一手的传道授业之旅仍在继续。下一个驿站,是他将倾注全力的智融集团(id SoftCapital, id是Intellectual Development及Intelligence Dragon之意),更将会专注企业传承的事业。 华人素有经商天赋,但多少年来,世界各地多有华人富翁,少有创立长久经营的公司、品牌的华人企业家。这一现象固然有历史、环境等客观原因,但中华传统文化中缺乏激励企业家追求基业长青的资源,可能是更重要的原因。崇尚人性向善、宽容民主,强调不留一手、分享共赢,交出控制权、刻意传贤不传子,施振荣28年的努力放在东方商业背景下观照,意味深长。 从台湾起步,凭借IT业的高速成长,施振荣以品牌创新、全球化经营为宗旨,“付出最多学费”,试图为正在崛起的华人企业家追求基业长青、跻身国际走出一条新路,无论宏之道的借鉴意义有多少,未来宏是否能够真正基业长青,但施振荣探索获得的经验教训,无疑为后来者接近目标提供了扎实的垫脚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