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财富人物 > 正文
 

郭金龙履新谋崛起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30日 17:40 《小康》杂志

  从雪域高原到中部大省工作,郭金龙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适逢中央提出“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如何带领6400万安徽人民从中部突围?如何摆脱安徽因多起事件导致的轻视和偏见?这些都是郭金龙履新安徽后亟待解决的问题。>本刊记者 白红义 报道

  “十二字”号召

  2004年12月16日,郭金龙的政治生涯揭开了全新的一页。这一天,他由西藏调到中部大省——安徽出任省委书记。

  “能到安徽来工作,是我一生的幸运。”上任第一天,郭金龙如是表述了对安徽的最初印象:“安徽地处吴头楚尾,襟江带淮,是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内陆腹地的过渡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郭金龙说:“安徽以改革为先成为典范,也要以发展为上再创辉煌。”

  在旁观者看来,这些话多多少少有点“官话”的意思。对安徽的干部群众来说,他们最关心的是:郭金龙书记履新后,对安徽经济发展的方向如何定位?在“中部崛起”的战略背景下,安徽如何从中部“突围”?

  而郭金龙很快给出了答案。

  2004年12月25日,安徽省委召开中心组理论学习会议。这是公开报道的郭金龙履新后主持的第一个会议。在这次会议上,郭关于安徽发展的战略思路初次出现——这就是如今在安徽政治生活中出现频率很高的“十二字”号召: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

  当然,这时的“十二字”号召显然还只是个粗线条的描述。三个月后,在安徽省委举办的专题研讨班上,郭金龙对“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的“十二字”内涵做出精辟的阐述。

  郭金龙从战略全局、宏观政策、已有基础、现实条件等四个方面,对安徽所处的机遇和优势做出了睿智的判断与分析,认为安徽到了奋力崛起的重要时期,并提出了“奋力崛起”的目标,那就是要使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那么,安徽如何去实现这个目标,真正崛起呢?郭金龙的计划是:东向,无缝对接长三角。

  郭金龙认为,经济东向发展讲的就是区位优势和发展方向,因此,充分发挥安徽纵深腹地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科教优势和市场优势,是实现奋力崛起的必然选择,也是安徽的潜力所在、特色所在、价值所在。

  履新“路线图”

  种种迹象表明,安徽向东发展已成定局。这也是安徽省历史上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东向”。但这一战略并不让人们感到有多少意外。事实上,有心人士早已经从郭金龙履新后的路线图中看出端倪。

  2004年12月17日,郭金龙履新后第二天,即赴马鞍山、芜湖、巢湖调研,拉开全省调研序幕的第一站。接着,他马不停蹄地跑遍了江淮大地上的17个市。

  2005年2月2日,郭金龙率安徽省党政代表团赴江苏南京考察。

  去南京的目的很明显,“除了拜年、感谢,我们还要表达寻求合作的愿望和借力发展的决心——主动呼应长三角的战略协作,以更加积极、务实的姿态推动区域经济的合作与发展。”在江苏省委、省政府举行的欢迎仪式上,郭如是说。

  除了南京,安庆、芜湖等其他城市都属于安徽省内经济基础较好的皖南地区,在地缘上靠近江苏和浙江。在这些地方的调研中,东向发展和沿江城市群成为郭金龙调研的重点。

  3月18日,郭金龙到安徽的“东大门”滁州市调研,强调滁州地处皖东、毗邻江苏,要发扬“大包干”精神,建好东大门,成为融入长三角的桥梁。

  3月23日,郭金龙赴皖江的“龙头”城市芜湖市调研,明确提出:实施东向战略,加速融入长三角,大力推进安徽与长三角的互动发展,尤其要把800里皖江经济带和沿江城市群的优势充分地、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在安徽奋力崛起中发挥脊梁作用。

  5月18日,在安徽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招商活动——“中国国际徽商大会”的会场,郭更发出豪言:“将依托800里皖江,大力推进东向发展战略,变地理的无缝对接为发展的无缝对接,主动承接长三角产业和资本转移,提供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支撑,在互动中取得更大的发展,实现安徽自身的价值。”

  5月22日,郭金龙在皖北大地考察,思考着这个农业地区的崛起之路:“宿州要敞开大门,面向徐州、面向江苏、山东,打破行政区划,把握经济流向,加快融入徐州乃至沿海经济区。”

  6月1日,一场高规格的“全省加快与苏浙毗邻地区发展座谈会”在宁国召开。郭金龙再次强调,毗邻苏浙的7个市及所辖的23个县(市、区),要努力实现与苏浙经济的一体化,全面融入长三角经济圈,成为全省东向发展和奋力崛起的“排头兵”。

  “在这次会议上,郭书记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行政区划的界限不应成为经济发展的屏障。”张道刚回忆说。

  张是安徽《决策》杂志负责人,他还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短短几个月内,‘奋力崛起’成为安徽上下的共识,成为安徽发展的最强音。从中可以看出,这‘十二字’号召不仅起到了凝心聚力和提升安徽对外形象的作用,也顺应了安徽人长期以来渴望崛起的诉求。”

  提升人气

  在安徽的有识之士看来,郭金龙进入角色是如此之快,以致人们几乎忽略了一点:他主政安徽也就只半年而已。

  仅仅半年多以前,郭金龙对于安徽人来说相对是陌生的。皖人只知道这位新来的郭书记出生于临近的江苏南京,毕业于著名的南京大学物理系,曾先后在四川、西藏等地担任党政要职。

  此前的35年里,郭金龙一直待在中国的西南地区,并拥有了完整的政治履历。在此期间,他历任忠县县长、乐山市委书记、四川省委副书记、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等职,直至2000年就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郭金龙在乐山工作时的老同事回忆说,郭一直有少说多干、虚心学习的工作作风。而在西藏工作期间,郭被认为“为西藏的稳定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其实,在注重社会稳定的基础上,郭金龙也非常重视西藏经济的发展。根据资料显示,2004年西藏的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了200亿元,连续四年保持12%以上的增长速度。因为成绩骄人,据说杨传堂接替郭出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后,曾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提议“向我们的‘老班长’郭金龙同志表示崇高的敬意”。

  作为一位从基层成长起来的地方大员,郭金龙能力和经验的丰富自不待言。据知情人透露,中央组织部对他的评价是“经过多岗位锻炼,领导经验丰富,对党务和经济工作都比较熟悉,驾驭全局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都比较强”。不过,从雪域高原到中部大省工作,郭面对的已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后来面对凤凰卫视吴小莉采访时,郭金龙也坦陈,他在来安徽之前,对安徽只有两点认识:“这里曾经是改革为先、成为典范的地方。现在她是相对落后的一个地方。一些连续报道,给安徽的形象上带来一定的损害。”

  确实,在过去的一年,安徽似乎成了一个略显沉重的话题:先是走上“断头台”的原副省长王怀忠,上演了卖官狂贪的“政治黑幕”;后又发生了导致“大头娃娃”的假奶粉事件;而《中国农民问题调查》一书也展现了某些基层政府执政能力的不足。

  无疑,诸多震惊全国的负面新闻对安徽的形象是一次巨大的破坏。而这更对省内的人气造成了极大的挫伤。因此,安徽要齐心合力谋发展,首先需要把皖人的人气提起来。

  “人气是一个落后地区最为稀缺的资源。”张道刚说,而郭金龙提出的“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这十二字,恰是安徽目前最为需要的东西,其意义在于“凝聚人心、提升人气”。郭金龙履新后的一系列举措迅速点燃了安徽长期积蓄于体内的发展能量和渴望崛起的诉求。“如今的安徽人气很旺。”张道刚向记者这样描绘省内的情势。

  乐观之余

  客观地说,东向战略的本质与安徽此前制定的各项发展战略实际上是一脉相承,都是把目光投向炽热的东部。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安徽就提出过“远学闽粤,近学江浙”;90年代初,浦东开发伊始,安徽又提出“开发皖江,呼应浦东”;此后,安徽又推出了“一线两点”战略;2003年提出“融入长三角”。然而,对于如何向东,始终缺乏具体的行动和规划。郭金龙的精明之处在于,他并未推倒原来的各项计划,而是从实际出发,使其更加具有可行性。

  安徽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吴克明将安徽东向战略概括为八个具体的对接点,分别是:交通东连、商品东进、能源东送、劳务东输、产业东接、投资东引、游客东来、服务东借。其中交通东连、产业东接和投资东引,又被视为至关重要的三个问题。

  不过,尽管市场作用模糊了行政边界,但长三角城市之间激烈的经济竞争使得产业和资本的转移并不顺畅。在这样的背景下,安徽如何在东向发展的道路上有所作为尚需不断努力。因此在乐观之余,当地学者也看到,思想观念的落后是安徽实施东向战略必须破除的瓶颈因素。

  “从观念上与长三角地区的对接是最难的,这也是安徽最大的劣势。”当地学者介绍,从改革开放以来,安徽仅全省性的“思想解放大讨论”就有过四次。但回过头来看大多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有人戏称为“越讲解放思想,思想越不解放”。

  说的多干的少、难以落实到位,则是制约安徽经济发展的另一大顽疾。早几年,安徽省政协就经济发展环境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有高达60.7%的比例认为干部工作作风不实。在关于安徽经济政策得不到落实的选择中,认为是由于“工作作风”所致的比例为42.5%,居于调查中给出选择的各种单项原因之首。

  制度经济学者李建德曾对这种官场文化有过精辟的分析。在他看来,由于经济落后,个体发展空间有限,人人削尖脑袋往官场钻,导致官场形成过度的竞争,过度的竞争又必然伴随有非正当竞争,因此小报告满天飞,绊马索遍地有,其结果往往做事的人成本高、收益低,甚至是负收益,看的人倒是成本低、收益高。如是反差,便会让越来越多的人都会选择观望而不是选择实干。

  可是,就改变官场文化而言,这不仅仅是个单纯的思想认识问题,而是一个制度建设和一个文化改造问题,不能不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对此郭金龙和安徽人民都得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头文字D》
网络窜红女名人
2005年高考
安徽甲肝疫苗事件
中海油购石油公司
理性购车完全手册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秦腔》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