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财富人物 > 正文
 

第三届年度国际金融风云人物揭晓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16日 06:03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柳传志

  【人物描述】

  2004年12月8日,联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柳传志宣布,出价12.5亿美元,收购美国IBM公司全球个人电脑(PC)业务。此次收购完成后,联想集团将成为年收入超过百亿美
元的世界第三大PC厂商。

  整个世界都在谈论联想、谈论柳传志,而他的回应是:“我不会用言语去回应质疑,我只用具体的业绩赢取信任”,“中国企业是有机会走出去的。联想的并购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一种探索,是中国资本在使用外国资本、人才为我服务的尝试。”

  【专家评语】

  周光召(中国科协主席):联想这个领导集体,有理想、有决心、有勇气。他们从完全不懂市场,到逐步了解和熟悉市场的规律。一方面是以创新的精神来对待这个新的事业,另一方面又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前进。

  他们总是根据世界的发展、市场的变化和自己的实力来确定每一步的战略目标。他们从不隐瞒自己的失误,所受到的挫折,经常进行反省,不断地加以纠正。在千变万化的市场面前,不断调整自己的战略和策略,不断争取新的发展和优势。

  【媒体视点】

  慎海雄(新华社上海分社总编辑):一个被寄予更多民族感情的中国高科技企业,吞下资产规模更大、经营模式更成熟,蕴涵着许多西方文化优越感的标志性资产,使联想在巨大的文化情绪的反差中,登上中国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巅峰。在这个标志性的历史结点,柳传志选择了隐退———以一个从未尝试过的角色正式淡出联想集团。这似乎再次印证了一个判断:柳传志更容易被舆论封为“中国式”的商界领袖。

  【读者看法】

  中国IT“教父”,事事洞明、人情练达的柳传志,引领本土IT旗舰———联想,先后跨越了产权、接班两大关口。

  郭树清

  【人物描述】

  他总是在关键时刻被赋予重任。2004年初,国家动用450亿美元外汇储备为中行、建行注资,并成立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投资主体。郭树清担任该公司董事长。在中国银行业改革进入背水一战的历史时刻,这位中国金融业“少帅”再度肩荷重担。

  身负“只许成功,不许失败”重压,郭树清表示,汇金公司将依法行使出资人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负责向试点银行注资,并作为出资人督促银行落实各项改革措施,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力争股权资产获得有竞争力的投资回报和分红收益。

  【专家评语】

  李翀(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中国的金融改革是相对滞后的,中建两行的股改应该是我国金融改革的重点,我个人对于建行股改是持积极和支持态度的。

  在国家控股的前提下进行股改,有利于建行的股权多元化,也有利于银行内部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

  【媒体视点】

  何加正(人民网总裁):中国金融业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时刻,机遇和挑战共存,成功与风险共在,目前金融业必须应对的挑战异常艰巨。获得国家注资的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当然也被赋予“股改先锋”之重任。郭树清在此危难之际出任汇金公司董事长,表现出了堪当此任的智慧与魄力。

  【读者看法】

  郭树清给人的感觉是精力充沛、坚定自信,具有中国金融界新生代优秀代表的特有气质。从媒体报道上来看,他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宏观经济研究方面有经验、有思想。

  蒋超良

  【人物描述】

  2004年6月,蒋超良出任交通银行董事长。在他的带领下,交行作为中国第五大商业银行和最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确立了“财务重组———引进外资———公开上市”的改革三步曲。2004年6月30日,交行顺利完成财务重组。2004年8月6日,交行与汇丰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蒋超良表示,引进汇丰作为战略投资者,是交通银行向国际一流商业银行迈进过程的重要一环。这不仅仅是为了补充资本金、优化股权结构、实现股权结构的多元化,更重要的是引进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技术和产品,推动体制机制的转化。

  如今,在顺利完成前两步任务后,交行正紧锣密鼓筹备公开上市。

  【专家评语】

  赵锡军(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教授):汇丰银行入股交通银行,从交通银行的角度看,寻求海外合作伙伴入股是目前形势的需要。银行间在某些业务领域开展合作是可以的,但是想要全方位合资办银行,交行还将面临复杂的考验。

  【媒体视点】

  冯并(经济日报总编辑):作为排行第五的国有商业银行,被批准作为第一家内地海外同时进行上市试点,表明其在国有金融机构改革进程中探路先行者的地位。蒋超良能否把这件事做好,直接关系到中行、建行的上市安排。

  蒋超良是一位资深银行家,十分熟悉金融监管和国际化金融公司的运作。他把上市当作交行发展的步骤之一,而把加强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作为“必需的功课”。外国战略投资者将资本投给交行,在相当程度上与他个人的资历有关。

  因内地股市未能提供合适的时间窗口,交行在内地股市上市事宜暂时搁浅,但其海外上市已经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必将为国内外舆论瞩目。

  【读者看法】

  蒋超良思维敏捷,视野开阔,性格宽厚,处世低调,对交行成功上市踌躇满志。

  庞约翰

  【人物描述】

  庞约翰在亚洲生活了25年,痴迷于中国文化,汇丰控股中25%的员工是中国人。汇丰浓郁的中国情结与中国经济的发展势头使庞约翰作出一项判断:未来10年,中国将是带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发动机。

  作为全球第二大金融集团,汇丰控股对于金融收购向来毫不吝啬。从1999年至2003年5年间,汇丰收购斥资近450亿美元。而作为汇丰的“大当家”,庞约翰更青睐于投资中国市场。

  2004年6月8日,汇丰控股旗下的汇丰保险支付至少12亿港元买进1.256亿股平安保险IPO股票,占到IPO13.88亿股股票的9%,此举使汇丰控股成为平安保险的最大股东,并成为平安保险惟一一家买进IPO股票的股东。

  2004年8月,汇丰投资近17亿美元收购了交通银行19.9%股权,此举为中外资金融机构战略合作树立了标准。

  【专家评语】

  赵锡军(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教授):共同的利益促使了国际银行与中资金融机构进行合作。国际上的知名银行非常强调品牌,合资银行这种现象是非主流的,应予关注。

  【媒体视点】

  英国《金融时报》:庞约翰一以贯之地强调中国作为新兴经济强国的重要性,屡屡在中国市场亮出投资奇招。凭借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汇丰在中国一直取得强劲的业务增长。

  【读者看法】

  幽默,随和,平易近人,又不失英国绅士之大家风范。

  亨利·保尔森

  【人物描述】

  2004年1月,华尔街最新权力榜出炉,高盛联席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亨利·保尔森高居榜首。而其实,他的影响力决不仅限于华尔街。

  2004年12月,高盛集团宣布,与北京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合资组建高盛高华证券公司。在这家合资证券公司中,高盛拥有33%的股份,而高华证券则拥有其余的67%。

  高华证券由方风雷为首的6个自然人联合联想集团共同发起,6个自然人占有公司3/4的股份,他们约8.04亿元的出资均来源于高盛公司的商业贷款。由此,通过巧妙的财务安排,高盛成为首家绝对控股中国内地合资证券公司的海外投行。

  【专家评语】

  约翰·布朗勋爵(英国石油集团首席执行官、英国上议院议员)在我与保尔森先生多年的交往中,我时时感受得到他对中国情有独钟。在过去15年里,他访问中国不下70次。高盛公司一直高度重视其中国业务的发展。去年,公司得到批准建立一个全新模式的境内合资公司高盛高华,这在相当程度上要归功于首席执行官保尔森先生丰富的中国经验和出众的领导才能。

  作为大自然保护协会的主席,保尔森先生积极与中国云南省政府通力合作保护云南大河流域的自然生态环境。这是一块世界上罕见的、具有多样物种的土地,它同时也养育着千千万万的民众。

  保尔森先生还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的创始人及首任主席。他致力于帮助这所著名学府扩展其国际视野。我本人作为该委员会的成员之一,与他多次合作。

  基于上述及其他缘由,我由衷地支持亨利·保尔森先生入选2004年度金融风云人物。

  【媒体视点】《南华早报》:亨利·保尔森先生对中国市场的厚爱在圈内众人皆知,这其实正是他卓越的商业眼光和不凡的经营才干的生动体现。

  【读者看法】

  仪表整洁,言辞朴实。他成功地将高盛引入中国这一具有巨大潜力的市场。

  王国良

  【人物描述】

  2004年,中国保险业正处于艰难的全面转型期。

  身处风云际会,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国良,从容自若,一如既往———“集团要上市、寿险要合资”。通过两条途径,这位雄心勃勃的太保“掌门人”一步一个脚印,勇敢地继续着他宏大的太保再造工程。

  临近岁末,美国凯雷投资集团与太保的收购协议已报给中国保监会预审。如果审批通过,将成为国际私人资本对中国金融领域最大规模的股权投资。与此同时,太保联合国内外投资者共同投资,与复旦大学合办的复旦大学太平洋金融学院,成为中国第一家由保险集团牵头出资成立的二级学院。

  2004年,太保集团连续第五次获“商业创新方向”国际组织奖项,被授予国际“质量信誉钻石奖”。2004年还被国内权威机构评为“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品牌”,惟一被授予“中国用户满意鼎”。

  【专家评语】

  庹国柱(首都经贸大学金融保险系教授):我和王国良曾有过接触,第一印象觉得他点子比较多———经常出新鲜点子。

  【媒体视点】

  姜军(瞭望东方周刊执行总编辑):王国良先生领导的太保集团立足上海,走出了一条中国实际与世界经验结合的创新之路。相信太保能树立起中国保险公司国际化的标尺。

  【读者看法】

  王国良富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目光远大、敢为人先,时刻保持着良好的精神状态。

  刘明康

  【人物描述】

  应该说,刘明康的成长与中国金融业改革的进程相互印证。从资深银行家到首任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中国建立全新金融监管体系的实践中肩担大任。

  中资银行如何“与狼共舞”,刘明康给出了他的答案———“抓两头带中间”,通过狠抓四大国有银行及农信社改革,带动其他方面的共同进步。

  作为这一思路的实践,2004年,诸多业务“禁区”被打破:汽车金融公司的设立;单个外资机构参股中资银行的最高比例从15%提高到了20%;已经有十几家城市商业银行排队等上市;四大国有银行及交通银行等银行引进外国战略投资者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们的上市工作正紧锣密鼓。

  【专家评语】

  哈继铭(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从全球范围来看,混业经营是金融业发展的一个趋势,它有利于分散单一金融业务的风险,能够促进更广泛、更充分的竞争,对于中国金融业发展是一种探索。从中国金融监管改革来看,外资准入去年有了很大进展,这将对银监会今后的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媒体视点】

  施明慎(人民日报经济部副主任):中国银行业改革不仅关系中国自身的经济发展,也必将影响到全球金融市场。增强国有银行竞争实力以及和国际同行对话的能力,这是中国银监会的一个最终目标。刘明康先生作为资深银行家,以雷厉风行的改革魄力和务实稳妥的工作风格影响着银行业的走向。从监管者的角度说,他也是一个探路者。

  【读者看法】

  刘明康是个非常有思路的人,绝对是有国际水准的金融家。

  李礼辉

  【人物描述】

  2004年,对中行来说可谓多事之秋;对李礼辉来说可谓转折性的一年。

  8月,李礼辉从海南省副省长任上调任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行长。金融业界普遍认为,在这个关键时刻,他的上任将对中国银行的股份制改革试点产生深远影响,对推动中行海外上市发挥积极作用。在8月26日举行的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大会上,这位新任行长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中行“上市的原则是速度服从质量”。

  李礼辉深知,改革攻坚要防止管理层出现新的道德风险:有三个不能———不能够滥用权力,不能够越权越位,不能够以权谋私。要遵循四个约束:法律法规的约束,金融职业道德的约束,银行内部规章制度的约束,诚信约束,党员还要遵循党的纪律约束。要接受各个方面的监督。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一个全方位全过程的风险管理制度,独立的内审制度,内部稽核制度,规范的决策程序。

  李礼辉曾在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的职位上工作8年,还担任过工商银行驻新加坡首任首席代表,拥有丰富的海外金融机构并购经验,包括成功收购香港友联银行等。李礼辉丰富的经验,为中行股改奠定了坚定的信心。

  【专家评语】

  王松奇(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中心教授):中国的商业银行出现了董事长和行长并存,这是一种制度上的进步,有助于银行完善治理结构。董事长是最大股东的代表者,而行长就是总经理,负责银行的运行和经营。从目前来看,中国银行的这种体制对其股改上市的进程发挥了重要的制度支持功能,进展也是比较顺利的。

  【媒体视点】

  郭振玺(中央电视台经济中心主任):李礼辉有着长达20余年的银行工作经验,中行改制上市这样的重头戏落在他的头上,是一种必然。把中行多元化经营的优势变成良好的业绩,这是李礼辉明示的目标。无论从引入国际战略投资者的进程来看,还是从其全球选人以及推行严格的业绩考核体系来看,中行改制的进程和成效都可谓强劲有序。而中行上下,更能直接深刻体味到李礼辉雷厉风行的领导作风。

  中行的“半壁江山”在海外,既要走出去,又要做大其国内业务蛋糕。李礼辉不仅是一位出色的银行家,同时也担当着中国民族金融战略实践者的角色。在金融市场国际化的潮流中,李礼辉这样的专家可以在国有银行市场化方面发挥非常独特的引领作用。

  【读者看法】

  李礼辉是一个果敢而坚韧的人,他给中行带来了信心和勇气。

  陈元

  【人物描述】

  国家开发银行行长陈元曾自豪地对本报记者说:国开行主要经营指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不良贷款率从高达32.63%下降到2004年的1.21%,实现了与国际一流银行的接轨。

  连续两年,在香港出版的权威财经杂志《金融亚洲》将陈元领导的国家开发银行评选为“亚洲最赚钱银行”。他们请普华永道公司逐笔审计开行的贷款,总计3000笔贷款,逐笔审查并定级,比任何一个外国银行审查得都严。

  陈元表示:经过多年实践探索,我们对开发性金融的认识更加符合客观规律,对开发性金融原理进行总结,回答了开发性金融的性质、特点、任务、目标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专家评语】

  李翀(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国家开发银行作为一个政策性银行,能够将资产质量控制得如此好,说明其内控制度非常完善,对于贷款的风险控制非常好。这一点值得其他商业银行学习。

  【媒体视点】

  李红旗(新华社国际部主任):陈元领导国家开发银行,坚持走市场建设的道路,利用信用优势在政府与市场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以逐个项目为融资载体,打通融资渠道;通过市场业绩开发性金融手段全面推动企业体制建设、法人制度建设、治理结构建设、信用建设和现金流建设。

  其经营发展理念不仅对国家开发银行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金融产业与时俱进和国家信用与金融市场化有机、有效统一,同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读者看法】

  陈元对宏观经济有独到见解,了解当前金融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为国家开发银行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指导方针。

  杨凯生

  【人物描述】

  2004年8月,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受命对德隆实施全面监管,总裁杨凯生再次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人物。

  自华融始,以资产管理公司对问题金融机构实施托管,渐渐成为一种模式。然而,对于资产管理公司在发挥这种功能中的角色冲突问题,外界多有质疑:如何保证华融在重组中保持中立,不越俎代庖,甚至亲自出面重组德隆?

  杨凯生坦言,华融公司将转向一个商业化运作的金融机构,一个具有投资银行色彩、以处置不良资产为主业的金融机构。杨凯生说,“我们所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要经得起历史检验。”

  【专家评语】

  哈继铭(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华融是国内首家推出不良资产国际招标、不良资产处置准资产证券化等创新之举的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理坏账问题上,将资产打包出售,感觉是件好事。因为坏账拖得越久,资产恢复率就越低,因此应该加快处理坏账的进程。

  【媒体视点】

  宋辅良(金融时报总编辑):2004年,杨凯生先生领导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全面托管和重组德隆公司所表现出来的很高的协调能力、优秀的专业化素质和保持中立者角色的良好职业道德,以及此前在国内首家推出不良资产国际招标、不良资产处置准资产证券化等创新之举措,为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创造了新的范式、树立了新的形象,同时,进一步增强了国内庞大的客户群和遍及全球的投资者对中国银行业走向“后WTO时代”的必胜信心。

  【读者看法】

  杨凯生坦言不良资产的剥离和处置都有制度性缺陷,他对金融系统中错综复杂的矛盾给予了准确的描述。

  《国际金融报》 (2005年06月16日 第一版)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高考最后冲刺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日本甲级战犯罪行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明星电话被曝光
汽车笑话集锦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后金庸武侠圣经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