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生平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26日 17:43 竞报 | ||||||||
竞报: 黄小丹 四方 费孝通(1910年11月2日—2005年4月24日),祖籍江苏吴江,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 学术研究初期
1935年,费孝通与王同惠结为伉俪。 同年,费孝通从清华大学研究院毕业,取得该校公费留学资格。出国前偕王同惠赴广西实地调查,在瑶山迷路失事,王同惠身亡,费孝通受伤。 1936年秋,费孝通抵英,师从布·马林诺斯基完成博士学业,根据其在吴江的调查结果写出论文《江村经济》。 第一个学术丰收期 1938年,费孝通从英国返回,任教于云南大学,成立社会研究室开展调查工作。 1939年,与孟吟女士结婚并生下一女。 1947年,返回北平,在清华任教,出版《生育制度》、《乡土中国》等著作,并从事学术著作的翻译工作。 动荡的岁月 1957年,在反右斗争中费孝通被错划成右派。 1959年,摘帽后,配合当时中印、中阿、中巴划界工作。 1966年起的十年浩劫中,受到反革命集团的迫害,住牛棚、下干校。 新的学术生命 1979年起任中国社会学会会长,着手“重建中国社会学”; 1981年在英国伦敦接受英国皇家人类学颁发的赫胥黎奖章; 1982年起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1985年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1988年获联合国大英百科全书奖。 1993年日本福冈获亚洲文化大奖。 “圈外”作家费孝通 作家曹聚仁在谈到费孝通文章时,说费孝通与红学家王昆仑、哲学家冯友兰等社会科学家虽然“都不以文艺作家见称”,但是他们的文采,却“是其他作家所不能及的”。 费孝通不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但是他却有不一般的文学成就。其散文随笔和诗歌尽管是学术耕耘之余的“副产品”,然而行文朴实优美典雅,灵动多姿,洞察世态人生,是完全可以当作文学作品欣赏的。而高出那些作家的地方,则是费孝通作品视野开阔,思想敏锐,又散发着学者特有的博大精深气息。 费孝通从小就有文学天赋,他甚至一度有志于文学创作。他14岁时即曾在《少年》杂志上发表作品。自那以后,他勤奋笔耕了一辈子。有人说,在当今学术界,就散文写作来说,只有于光远可与费孝通媲美少年才俊,老来不一定了。 费孝通是一个活到老,做到老,学到老的人,没有这个一以贯之的积极人生态度和思维劳作,他的笔也许早早就枯萎了。 1983年在《江村偶读》一诗中,费孝通叹道:“李白六十二,杜甫五十九。我年已古稀,虚度岂可究?梦回苦日短,碌碌未敢休。文章千古事,万顷一沙鸥。”这是他一生孜孜不倦学习、实践、作文的一个生动写照。 一次他参观梅兰芳故居时,有人出了个上联“早春前后,大江南北,一例前生事”请他对。这实际上暗指费孝通一生中1957年罹难和复出后施展宏图的历史。费老慨然对曰:“千秋功罪,文章高下,尽付后人论。” 其实又论什么“高下”?只要我们读这文章时感到愉悦,能从中领略作者迷人的人格魅力而受到鼓舞,就行了。 记者手记 初识费孝通 还是中学生的时候,就知道费孝通了,当然,不是因为他的《江村经济》———而是一本关于怎么学习英语的书,专门写给中学生看的那一种。说实在的,那本书的具体内容已经记不清了,但它的序言却依稀有些印象,是说,作者“文革”期间受到迫害,住牛棚、下干校,无书可看,只能翻阅一本英语大词典,遂有些心得,写此一书。 后来,大学时期,去湖南旅游,漂流猛洞河,船家说,这个河,最先是费孝通漂出名来的,他还有题辞曰“天下第一漂”…… 这两件事,给我留下了关于费孝通最直接的印象,觉得,他老人家,可真是矍铄啊! 后来,读书,读到《江村经济》,读历史,读到《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才知道,中国有这么一位真正的知识分子。费老的去世,是中国知识界一个很大的损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