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费孝通的乡间足迹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26日 17:42 文汇报 | ||||||||
作者:陈琦芳 来源:文汇报 费老生前曾住过周文昌老人的家,听到费老逝世消息后,周文昌老人翻出与费老的合影,不禁黯然神伤。 江村,一个因一位学术大师的关注而改变命运的小乡村。在这里,留下了费老一生研
在获悉费老逝世的消息后,记者昨天连夜赶往江苏省吴江市七都镇庙港开弦弓村(即江村)。夜色中的江村平和静谧,小清河缓缓地流淌着,在诉说对这位影响这个村庄大半个世纪变迁的老人的哀思,村口丝织厂的机器还在隆隆地响着,还在延续着《江村经济》中缫丝厂的经济血脉…… 费老像前村民久久驻足 开弦弓村的村民们已经从一位正在北京出差的村干部口中得知费老逝世的噩耗,夜晚九点过后,还有人自发地来到村里的“费孝通访问江村资料陈列室”,在一幅幅费老的照片前缅怀追思,照片上记录了费老从1936年第一次到江村进行研究,及之后1957年、1981年、1982年、1983年直至2003年春天历次访问江村的珍贵镜头。在费老亲笔书写的一幅贺知章《回乡偶书》书法前,村民们更是久久驻足…… 村总支书记周永林告诉记者,江村目前有村民3000多人,民营企业10家,经济依然是丝织工业为主。费老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几乎每年都来江村看看,在他的影响下,已有澳大利亚、美国、意大利、日本等40余批各国专家、学者前来考察访问。现在陈列的“江村2010年发展规划图”也倾注着费老的心血。 每次到访都带课题 说话间,已经退休的老村支书沈春荣也赶来缅怀费老。沈春荣曾经在费老三访江村时陪同考察,他清晰地记得当时与费老同行的还有美国一所大学的副校长。他说,费老1957年二访江村是了解当时的农业合作社,1981年三访江村是了解中国农村45年来的发展,1982年四访江村则是为了考察当时兴起的乡镇工业,那时江村已有的三四家乡镇企业是费老考察的重点。 一生研究,情系江村。记者从陈列资料上看到,费老的每一次到访江村,都带着不同的考察课题,从“小城镇兴衰”到“城乡结合型区域经济的发展”,再到“乡镇工业的第二步发展”、“苏南小城镇建设中的共性问题”,直到1990年第十四次访问江村,费老关注的是“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 含泪回忆“老大哥”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费老在1957年二访江村时曾经20天吃住在村民家中,就在深夜叩开了当时费老居住过的周文昌老人的家。68岁的周文昌用颤抖的手捧出了与费老的合影,仔细地端详着照片上这位随和的“老大哥”。老人含着泪花回忆说:“费老1957年后每一次来江村都会来看望我们全家,还带着日本、美国客人来我们家品尝家乡菜。”老人清楚地记得费老最后一次来看望他们是坐着轮椅来的,当时还向他了解家里人的工作,得知周文昌的大儿子周荣根是开弦弓小学的一名优秀教师,就提出与周荣根班上的学生合影留念,并情深意重地对孩子们说:“你们要热爱家乡,好好学习。” 如今的江村正在规划建设“江村文化园”,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都计划在这里建立教学基地。不久后,江村人将以一个崭新的“江村”告慰费老一生的心血。 费孝通26次访江村 开弦弓村,太湖边上一个普通的苏南乡村,因流经村里的小清河犹如一张拉满的弓弦而得名。1936年,遭遇丧妻之痛的费孝通应姐姐费达生之邀,来到开弦弓村休养。在这里,费孝通先生在姐姐帮助村民开办的开弦弓村缫丝产销合作社调查了一个多月。在去伦敦留学旅途中,费孝通先生把在开弦弓村的调查整理成篇,随后以《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为名作为博士论文发表。从此,“江村”成为全世界研究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窗口。 在“江村”实地调查过程中,费孝通先生产生了一种想法: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就是温饱问题。当时的历史现实,促使他产生了尽力使中国农民脱贫致富的使命感,也使他一生“志在富民”的追求更加坚定,在以后的学术工作中,费老都是围绕中国农民脱贫致富这个主题做的文章。 “江村”与费孝通先生结下了一生之缘。从1936年第一次访问江村,直至2003年春天坐着轮椅最后一次访问江村,费孝通先生先后26次访问江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