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财富人物 > 《中国经济周刊》2005 > 正文
 

华普汽车新当家徐刚 从下乡农民到厅级干部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11日 17:17 中国经济周刊

  如果说徐刚2002年辞官下海当吉利集团CEO的时候,赞成和劝阻的声音同时出现的话,那么2004年9月15日,当徐刚正式到上海华普汽车有限公司(下称华普)任职时,外界的评论则颇为一致:“李书福疯了,徐刚更疯。”

  在别人看来,徐刚接下的是烫手山芋,因为在此之前,华普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高层迷茫、中层盲目、员工瞎忙”

  “在被吉利并购之后,华普的经营状况一直不是很好。其实,在我到华普之前,华普前后已经派过四任主要领导,但一直达不到书福的要求。当时我担任吉利控股集团CEO,一直很关注华普,也曾经和书福就华普未来的发展做过很长时间的探讨。后来,书福就跟我说,干脆你去试试看吧。 ”

  就这样,徐刚进入华普汽车担任董事长,但现实的情况比他想象的还要糟糕得多:由于产品品牌定位不清晰,诸多问题接踵而至,许多重大的战略无法制定,更不能谈有效地组织实施了。那时,公司处于一个摇摆不定的混沌状态,用徐刚的话来说,就是企业“高层迷茫、中层盲目、员工瞎忙”。

  而更令人头疼的是,在汽车市场秋霜来袭之时,华普的知名度还很低,美誉度几乎没有,市场占有率也是微乎其微。“当时确实很困难,一招不慎可能满盘皆输。”这着实让徐刚费了一番心思。于是,上任伊始的徐刚便积极着手进行市场调研。“没有调查便没有发言权”,这是毛泽东的名言,也是徐刚务实的一个开端。

  经过两个半月时间的调研,徐刚为华普找到了定位,那就是把它打造成中高档的汽车品牌,并赋予它“海派”的文化内涵,“企业定位目标清晰了,首先对企业文化是一种刺激。”徐刚认为。

  有人说徐刚盲目乐观了,即使有了好的定位,但中国汽车业的秋霜已然来临,同在上海的大众汽车计划2005年减少成本42亿元人民币。

  “不管媒体如何争论,我始终相信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空间巨大。因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购车愿望也是越来越迫切,虽然汽车品牌很多,各个汽车厂商之间的竞争也很激烈,但是低价位、高品质的车—即经济型的中档轿车还是稀缺的,所以我坚信这个市场将是巨大的。”

  此外,在徐刚看来,成本控制是民族汽车工业最为关心的事,但他也认为“节省成本是一把双刃剑,舞不好就葬送了自己。”除了努力削减成本维持必需的利润率,徐刚更注重民族汽车工业品牌的打造,“低廉的价格不应该是民族品牌惟一的竞争筹码,华普品牌会更努力去占据消费者的心智资源”。

  从造车的华普到造品牌的华普

  民族自主品牌不但要抵御跨国公司的合力打压,更要面对国内消费者怀疑的目光。

  “这决定了我们要从善于造车的华普,转变为善于打造品牌的华普。”这也是徐刚对华普汽车最大的变革。

  “首先,作为品牌的创造者,我们主观上想努力地把品牌创造好。但关键还是结果,品牌实际上是存在于消费者心中的价值感知,是消费者怎么认知你的品牌,消费者的认同才是我们努力的成功。”

  “在中高档轿车这个定位上,我们还要细分市场,之所以细分,是考虑在哪一个具体的领域我们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中国的强势汽车自主品牌不是没有,是不多。这其中有浙江的吉利、安徽的奇瑞、辽宁的中华等,考虑到上海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汽车品牌,我们就期望把华普打造成这样一个品牌—具有鲜明‘海派’特色的自主品牌。”

  何为“海派”风格?“一是上海华普汽车产品是现代化工业基础上生产的;二是海纳百川,博采众长;三是领先潮流,先进时尚;四是创新、进取;五是体面、实用。”

  “这样一来,就很容易使华普与其他品牌的中级车区别开来。”徐刚说。此外,上海本身就是一个品牌。华普在上海,是借上海的东风,也是对华普的消费者价值给予更高的回馈,因为谁都知道,上海人最挑剔。

  “海派”的品牌文化打出之后不到三个月,华普汽车当年的销量就达到一万多辆,后三个月是前九个月的3/4;2005年上海华普汽车的目标是争取产销突破2万辆。最新的数据是今年1—3月份,上海华普汽车的销量是6200多辆。

  民族汽车求生存

  阿里巴巴首席执行官马云曾经说过,2000年做网络的人很多,那时做网络一点也不稀罕,但到了2002、2003年网络成为泡沫的时候,多少英雄竞折腰。在网络年景不好的日子里,只要能生存下来,哪怕是跪着,也就是胜利。

  “我欣赏这句话,是因为其中所蕴涵的气势和精神。目前汽车形势不太好,而上海华普汽车目前正处在创业的关键阶段,我们的目标非常务实:先求生存后求发展。我的意思是,只要通过努力,哪怕是跪着(条件极其恶劣)但能生存,那也是胜利;总比荡然无存,让国外品牌横行无忌好。但这也并不是说,我们华普汽车要选择选择跪式发展。”

  徐刚的务实是有目共睹的。当记者问到他想把华普发展到什么样一个企业时,他谨慎地把理想和现实分开。

  “我不敢说我有一天要让中国的老百姓都开上华普汽车,我只有去努力做,向很多人学习,一步一步地发展华普。今年我们的目标是实现产销汽车两万辆,5年以后我希望能达到10万辆。即使能实现销售10万辆的目标,在世界汽车生产厂商中,也是一个规模很小的企业。我们不能说大话,也不能看到自己力量微薄就此放弃,为中国的民族汽车品牌求生存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小可以灵活,与那些拥有庞大顾客群的汽车品牌相比,他们能更加深刻地了解顾客需求。“对华普来说,顾客导向的意义更加凸现。我们知道如何进行目标聚焦,聚在哪里,如何细分市场,如何把工夫用在刀刃上。”徐刚说,“此外,上海华普汽车的品牌及产品自主权比合资企业要大。决策层的效率对企业的迅速成长意义重大。”

  从下乡“农民”到厅级干部

  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徐刚早年曾是一位政府官员,那时他有一大堆头衔:浙江省黄岩市财税局局长、中共浙江省财政厅党组成员、浙江省地方税务局总会计师等。

  说起自己这一阶段的经历,徐刚用一句话概括,“命运是捉摸不定的,关键是看你怎么把握,怎么去追求”。

  1970年代中期,16岁的徐刚即将高中毕业,便遇上了人生第一个抉择的关口:依照当时的政策,他和14岁的弟弟必须一个要去下乡,一个留在城里招工进单位。面对两个初出茅庐的懵懂虎子,父母没有办法替他们选择。他们把徐刚兄弟叫到身边说:“你们有三种选择,一是哥哥下乡,弟弟招工;二是弟弟下乡,哥哥招工;还有一种选择是,抓阄决定。”徐刚没有迟疑,他选择了第一条,“下乡去,做个农民,到广阔天地里历练自己。”

  1977年底,摩拳擦掌已久的徐刚盼到了一个机会,那就是高考恢复了。在文革后的第一次高考中,徐刚作为为数极少的幸运者在五百多人中脱颖而出,达到了体检线,徐刚对上大学翘首以待。然而直到最后,徐刚也没有盼来录取通知书,这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原来,是近乎莫须有的政治成分使他失去了被多所大学录取的机会。后来好不容易徐刚才得到了一个“可以教育好子女”的名份,才搭了个末班车,上了师专。

  1980年徐刚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这样的平静生活一直持续到1984年。这一年,徐刚经历了职场第一次角色的转变,在他23岁的时候,他成了全省最年轻的县市级财税局副局长。徐刚笑称自己那时是周围惟一合格的年轻大学毕业生,符合“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这才取代了高龄财税局副局长的职位。

  “那时外出下乡视察,来迎接的人没有几个人和我握手,都和我身边年纪大的股所长握手,没有人会认为我是局长,因为太年轻了。” 年轻是徐刚的优点,也让他遭遇了不少尴尬。

  问及徐刚是否有成就感,他说,至少现在没有,也许是5-10年以后的事情,“中国文化以成败论英雄,目前我还不是一个英雄。”

  ★《中国经济周刊》见习记者唐韵 ★吴晓燕/北京报道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徐刚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春意融融
绿色春天身临其境
摩登老人
摩登原始人登场啦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