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岳回应环保风暴 老虎敢打怎么会放过老鼠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10日 14:08 《英才》 | |||||||||
国外科学家预言,如果中国不迅速转变生产与生活方式,人类历史上突发性环境危机对经济、社会体系的最大摧毁,将可能出现在中国。 文.本刊记者 张小平 一张罚单,再次将环保问题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据2005年2月20日的《法制晚报》报道,前不久被环保总局公开点名批评的30个违法开工项目,已经全部接受了数额不等的行政罚款。其中,长江三峡总公司承建的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等3个电站的罚款数额最高,分别被罚款20万元,这是“环境影响评价法”所规定的最高罚款限额。 这场“环保风暴”是如何掀起的?环保总局的勇气来自于哪里?是否存在着“角色错位”……近日,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接受了本刊的独家专访,并对媒体上的各种评论一一作出回应。 “我预感到不会一帆风顺” 《英才》:2005年1月18日,国家环保总局发出通告,宣布国内30个电站等项目环保违法,有媒体称此为“环保风暴”。你是如何评价的? 潘岳:在一个法治社会里,一个政府部门依法行政并把处理结果公之于众,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这次叫停为什么会成为一个引发诸多争论的“风暴”呢?这恰恰说明,我们正处于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矛盾集中出现的关键时期,正处于民主和法制急需加强的关键时期,正处于政府行政体制改革与职能转变的关键时期,正处于科学发展观需要一系列制度来支撑的关键时期。 从心底里,我并不认同“风暴”这种提法,因为风暴来的快去的也快。如果我们仍以搞运动的方式来进行各项改革,那么“测风”、“跟风”、“避风”等形式主义就永远不会绝迹。我希望这次行动不能只是呼啸而过的一场风暴,而要能转化成为一种制度。我过去是搞体制改革研究的,明白很多环境问题需要体制与观念上的深层改革,不能光治标不治本。 《英才》:环保总局这一系列的措施是如何出台的? 潘岳:这一系列措施的出台,一是为了不折不扣地落实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二是要坚决落实经全国人大通过的《环境影响评价法》,三是要落实《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坚决制止电站项目无序建设意见的紧急通知》的要求。 《英才》:你的预期是什么?事后的反响有什么出乎意料的地方? 潘岳:由于目前我国能源短缺,各地用电缺口较大,我在这次执法行动之前就已预感不会一帆风顺。事实不出所料,引发了很大的争论。争论中,媒体和公众反应之热烈,实在令我感动。这说明,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上的科学发展观,是具有深厚的民意基础的。一些学者提出要把“风暴”转化为制度;一些企业提出要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公正和效率,一些非政府组织提出要实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听证制度。这些都是我们下一步重点工作的领域。 “改革总需要有人去‘破冰’” 《英才》:关于环保问题,一直是“雷声大雨点小”,要想打破此种僵局,最大的阻力是什么? 潘岳:造成这种僵局,有体制的束缚、环境意识的淡漠和既得利益的固化等多种原因,但其中最大、也是最难突破的,是来自于相当一部分人顽固而扭曲的错误想法,即发达国家也是先发展后治理,我们犯不着去超越这个轨道,跟着走就行了。但是,他们就没有想到发达国家的人口、能源和环境结构比我们好得多,他们在工业化完成后,能在人均8000—10000美元时解决环境问题,而我们不能。我们人均在3000美元时,将提前面临诸多危机,其中能源与环境就是危机之一。 因为我国的人口太多、资源和环境容量太小,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方式已经使资源和环境近乎枯竭——45种主要矿产15年后只剩下6种,石油5年以后70%以上依赖进口。三分之一的国土被酸雨侵蚀,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七大江河水系中劣五类水质超过40%。中科院测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占到GDP的15%。国外科学家预言,如果中国不迅速转变生产与生活方式,人类历史上突发性环境危机对经济、社会体系的最大摧毁,将可能出现在中国。 发展的确是硬道理,但发展不等于单纯的经济增长,单纯的经济增长不可能解决现在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文化问题与战略问题,也不可能应对资源与环境的挑战。为此,必须彻底扭转现有的发展方式,中央通过提出“科学发展观”,下了战略决心。剩下的,就要看我们这些干部有没有这个勇气和能力把这一战略落到实处。勇气来源于理念,来源于对执政党的忠诚,来源于对全民族可持续发展的良知和责任心。 环保,是政治与社会改革、民主与公众参与、公平与和谐社会、经济与环境资源都可以“共赢”、都可以达成共识、都可以进行试验的最佳领域。现在,很多问题需要回答,回答问题需要事实,所需事实来自改革。改革难,但总需要有人去“破冰”,我愿意当个试验的靶子来抛砖引玉。 环保总局没有“角色错位” 《英才》:在公众的一片赞誉背后,我们还看到有不同的声音。有网上评论分析,此次被叫停的火电都是高效率的大机组,将导致一大批污染严重、效率低下的小机组涌现,你如何看? 潘岳:此次环评查处的主要是这30个项目在程序上的违法,而并非是他们已造成了什么重大污染。即便是高效率的大机组,也不能不经过环评而擅自上马。环评,是从源头防止污染的手段,而治污,是对非法排污的查处,是环保两项不同的职能。 从另一个角度说,我们连“老虎”都敢打,怎么会放过“老鼠”。此次执法行动后,各省市环保局已纷纷行动,大量违法上马的中小型高耗能、高污染项目被查处,数据正在统计之中,不久将向社会通报。 《英才》:有人质疑,此次环保总局存在着“角色的错位”,是“利用政府职能部门转变工作作风的机会,行使环境评价内容以外的权力,引发了一场国家发展和政府部门权力之间的博弈。”你如何评价? 潘岳:环保总局非但没有“角色错位”,反而进行了“角色复位”。环保总局行使的每一项权力,都是《环境影响评价法》和相关文件明确规定的。 《环评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建设单位未依法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或者未依照相关规定重新报批或者报请重新审核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擅自开工建设的,由有权审批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补办手续;逾期不办的,处以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2005年1月26日,环保总局会同国家发改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水电建设保护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了水电工程的“三通一平”工作,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为关于“三通一平,算不算开工”的争论画了一个句号。说环保总局“行使环境评价内容以外的权力”,恰好是对《环境影响评价法》视若无睹的直接体现。 另外,“环保工作”和“国家发展”是对立的说法,反映出目前社会上还普遍存在发展等同于单纯的经济增长这一错误观点。现在,虽说科学发展观已深入人心,但是多年的积习与浅薄,将使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落实任重而道远。 《英才》:“环保风暴”对以后的环保工作,将会带来什么样的深远影响? 潘岳:这次执法行动是一块敲门砖,将启动随后的一系列公众听证、战略环评、环评公正等改革。而这一系列改革,将引发一场中国未来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大讨论,这场大讨论将带来我国发展模式与增长方式的重大改变,将带来传统生产与生活方式的重大改变。总之,在中国发展方向选择的关键时刻,争论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更是有益的。不管是赞扬还是反对,公开的争论将把各种得失利弊展现在公众眼前,将帮助公众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含义,并求得最大限度的社会共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