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住校感觉寂寞 百万富翁关闭企业作陪读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4日 10:54 重庆时报 | |||||||||
核心提示: 目前,一些中学生的家长在学校附近租房陪孩子读书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重庆市沙坪坝区部分重点中学甚至部分小学周边的出租房屋都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不仅如此,大学生父母陪读现象近几年也呈增长势头。专家称,家长陪读折射出望子成龙的父母们在教育方式的诸多弊端,过度保护孩子对其的成长来说,无疑是起反作用。但也有人认为,陪读可以更
现象—— 为了女儿甘愿关闭公司 近日在重庆南开中学高二年级,记者见到了小媛(化名)。她是2003年由万州实验中学考进来的。刚来时,在重庆主城区无亲无故的小媛有些不适应,虽说是住校生,但看到其他同学周末高高兴兴回家,小媛难免有些落寞。在她的央求下,开学半年后,其父母每周周末都会来重庆陪女儿。可是时间长了,来回的奔波影响了小媛父亲余先生的工作。 余先生在万州经营着一家颇具规模的建筑公司。2004年3月,余先生和妻子再三商量后决定,关闭自己的建筑公司,到重庆另寻工作以照顾女儿。 于是,身家上百万的余离开万州200多平方米的豪华住宅,甘愿在重庆一家建筑公司做个一般职员,跟同事睡集体宿舍上下铺。而这一切都是为了更方便地照顾女儿。 昨日下午,记者在南坪一建筑工地上采访到了余先生。他告诉记者:“其实我来重庆,要说怎么照顾到她(小媛)也没有,她平常都住校,只有周末才和她一起吃饭、说会儿话。有时都还不一定,万一她要补课,我1个月才能见她一次。”记者问道,为什么不相信小媛自己的独立能力,余先生说:“我以前想读书没读成,现在女儿就是我的希望。虽然家里有钱,但她和其他富家子弟不一样,她非常好学,我和她妈都感到欣慰。钱没了可以再赚,如果孩子不成器,我挣多少家产最后也等于零。我住在重庆主要是怕她万一有个什么事,生病或是怎么了,有个亲人在身边总要好些。” 余先生只是我市中学生父母陪读的一个缩影。沙区一房屋中介所的老板告诉记者,重庆一中、三中、八中附近租房子住的约有20%是陪读的家长,他们大多来自重庆周边区县。 甘肃母亲为儿两次离家 来自甘肃的一位母亲刘纯碧(音)两年前来到重庆,现在在沙区环卫所当清洁工。据刘介绍,为了陪伴儿子张辉读书,作为文盲的她跨省搬了两次家。 刘的儿子张光(化名)在家乡平凉读完小学后,考上了兰州一重点中学,刘也随之来到兰州找了一个家佣的活儿陪儿子读书,照料他的起居生活。2002年,张光考上了重庆大学,便提出让母亲回平凉姥姥家,让他独立生活。没想到开学不到1个月,思儿心切的母亲还是来到了重庆,说是儿子从小身体不好,一定要有人照顾,当妈的在身边,对儿子学习也能起督促作用。张光最终没能拗过母亲,随后刘在环卫所做起了清洁工,还在重大附近与其他人合租了一间房子住。 重庆大学生陪读现象时下还不普遍,但据四川外语学院辅导员彭老师说,近几年的大学生独立生活能力越来越差,随之而产生的家长陪读现象也有增长势头。 原因—— 家长的希望全压在孩子身上 四川外语学院的石俊杰副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家长陪读不外乎三种原因:孩子适应能力差、自制能力差或考研需要人照料。大多数陪读家长都有一种共同心态——把希望全押在孩子身上。做家长的总不放心自己的孩子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怕孩子生病、饮食不习惯;怕孩子学坏;怕孩子学习忙顾及不了自个身体......石副教授还说,陪读的家长中也有那种孩子有病不得不在身边照顾的,学校对这种陪读现象是不反对的。 说法——学生:陪读苦了父母,也难为了我们 有母亲悉心照料的张光说起陪读显得非常无可奈何:“我总觉得有双眼睛盯着我,这让我很不安。我知道妈妈为我付出了很多,但是她这样做不仅苦了她,也难为了我。我觉得自己非常地不合群,和同学交流也少,这让我完全脱离了集体生活。有时候真的挺烦,但她确实也不容易。” 南开中学高三学生小虞(化名)告诉记者,中学生有家长陪读很普遍,因为在家长眼里,读中学的他们只是一群还没长大的孩子,需要照顾,需要更多地过问他们吃、穿、住得怎样,学习成绩等等。“我就很反对家长陪读,虽然我们还没满18岁,但是我们已经有自己的生活与学习方式。其实,我们很多人都不认为这样做有助学习的提高,反倒增加我们的心理压力。” 中学老师:过度“关爱”不利学生心理健康 南坪中学的李锂老师称,家长陪读这种现象不利于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也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过度“关爱”孩子,会让孩子从小形成一种依赖心理,凡事不想亲历亲为,缺乏动手能力,容易养成好吃懒做的坏习惯。孩子到一定年龄后,应有独立的个性才对,这就需要学校把他们朝好的方向引导。而家长过多地参与孩子的教育,对他们个性的发展有一定负面影响。 专家:陪读是传统教育观念作祟 西南师范大学社会学专家秦启文教授称,陪读是中国传统教育观念在作祟。很多家长根深蒂固地认为“前人强不如后人强”。而现在的中年一代,大都因时代原因失去了学习的机会,所以把希望都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中年家长愿意以“牺牲”的形式成就孩子的学业,这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人普遍的“补偿心理”。再则,随着一些大中城市对高学历的普遍追求,使家长感到了竞争的压力,越来越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加上“从众”心理,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强,而自己又希望能为孩子做点什么。 同时,秦教授指出,很多家长对孩子总是不信任,习惯于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甚至事事包办。父母陪读对孩子的成长几乎没有半点好处,尤其是生活自理能力、自制力较差的孩子,家长的这种行为只会让他们的能力变得更差。“当然,任何事情都有它积极的一面,陪读对15岁以下的孩子有阶段性的好处,而高中生、大学生家长陪读现象是不应该的。”本报记者 刘芳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