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财富人物 > 21世纪经济报道-21人·世界与视界 > 正文
 

麦伯良:全球集装箱大王土法炼钢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29日 19:29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谢 飞

  深圳综合报道

  “为什么中国制造不能是世界一流?”

  出席企业领袖年会,候选央视年度经济人物,应付各大媒体的采访……即将过去的2004年,麦伯良统领下的中集,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标杆。

  2004年,是中集的巅峰之年。

  中集巅峰时刻

  麦伯良说,如果人生重来一次,他还会选择做集装箱。

  即将过去的2004年,是中集集团集装箱世界第一的第8个年头,中集在这个领域已经实现了8连冠。集装箱制造,既是中集的主营业务,也是中集能发展到今天的支柱。中集集团拥有华南、华东、华北三大区域18个生产基地,产品包括干货集装箱、冷藏集装箱、罐式集装箱及其它各类特种集装箱。中集集团现在已经是全球规模最大、品种最齐全的集装箱制造集团,客户包括全球最知名的船公司和租箱公司,产品遍及北美、欧洲、亚洲等全球主要的海陆物流系统。

  自1996年以来,中集集团的集装箱产销量一直保持世界第一,目前国际市场份额超过50%,中集集团在集装箱行业确立了世界级地位。而中集的产品早已占领国际市场半壁江山,国际市场的份额已经超过了50%。中集集团今年的第三季度季报显示,公司1—9月共实现主营收入185.6亿元,同比增长85.09%;实现净利润17.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高达212.23%。这也使得公司以前三季每股收益1.767元的业绩成为深、沪两市的第一绩优股。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评价中集是逐渐做大做强的典型之一,“能够真的走出去的,能够真的参与国际竞争,并且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甚至占有相当大市场份额的企业,实在是不太多”。

  20年造中集

  中集集团初创于1980年1月,最初由香港招商局和丹麦宝隆洋行合资组建,是中国最早的集装箱专业生产厂和最早的中外合资企业之一。

  1982年,刚从华南理工大学毕业的年轻人麦伯良怀着满腔热情来到深圳特区,在蛇口工业区劳动服务公司等待分配。麦伯良自言,自己当时是去中集临时帮忙,但没想到,自己在中集一干就是20年。现在,他不仅成为中集的总裁,而且让当时濒临倒闭的中集成为世界集装箱行业的老大。

  麦伯良曾对媒体记者回忆起当年他加入中集的偶然机缘:“当时中集要报价,要搞技术说明书、图纸,没有人,就叫我来帮忙。帮了一个星期,中集第一任总经理是丹麦人,叫莫斯卡,他问我能不能留这儿?我说,留就留吧。可能他们看我干活还行吧。莫斯卡现在新加坡。我做集装箱的第一个老师是英国人雷诺。当时,中集的总经理和生产技术部经理都是外国人,雷诺是生产技术部经理。”

  但到了1985年,中集由于经营不当,合资面临失败,公司濒临倒闭。经过艰难争取,上级同意中集留下59人,而麦伯良是当时的59人之一。麦回忆当时的情形,非常坦率,“就是59个人活命”,在那时,麦以及伙伴并没有想到10多年后,他们不仅活下来了,而且做到了世界第一。

  1987年,中集改组为中远、招商局、宝隆洋行的三方合资企业之后,重上征程。麦伯良从最初的技术员当上了副总经理,当时他28岁,4年之后,麦成为中集的总经理,一直至今。

  为了活下去,中集开始了第二次创业。最初,中集注意到成本是制造业的法宝,施行成本领先战略,技术创新也围绕降低成本展开,中集逐渐活了下来。1992年,中集推行成本为中心的目标管理,每标准箱除材料成本外的其他成本费用下降了一大半。后来,中集还在接单、设计、采购等方面对成本实行控制。

  90年代初,韩国集装箱行业在世界居领先地位,韩国在集装箱制造最高峰的时候占的份额超过60%。但当时并没有一家大企业集团意识到集装箱产业即将转移到中国这一趋势。

  麦伯良等中集人意识到这一点,果断抓住这个机遇。1993年,中集开始了大规模的并购重组。中集先后将大连集装箱厂、南通集装箱厂、新会集装箱厂、天津北洋集装箱厂、上海远东集装箱厂、青岛现代集装箱厂等10多个企业收归麾下,国内集装箱制造企业全部归入中集旗下,中集公司资产规模迅速壮大。

  并且,对韩国公司设立的一些集装箱制造企业也收购了过来。麦伯良说:我收购它一举两得,一、希望它能够退出这个行业;二、我们马上可以取得冷藏箱本身这个箱类世界第一的地位。

  麦伯良总结当时收购成果的主要原因时认为: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因为集装箱已经转移到中国来了,他们(韩国)在集装箱包括冷藏箱都在亏损,而我在赚钱,我有盈利。那他为什么还死死地撑下去呢?再加上亚洲金融风暴也来了帮了我一个忙,韩国金融危机严重,他们必须要出售一些资产。

  中集将自己的成本控制、管理机制输入并购的企业,有效地整合了收购的企业,中集集团拥有了华南、华东、华北三大区域18个生产基地。

  尽管现在中集已经做到了世界第一,但进军国际市场,中集也不是一帆风顺。

  1999年,中集的空港设备进入美国市场,刚开始在美国市场发展势头很猛,引起美国的竞争对手的注意,后来,这些美国的竞争对手以侵犯知识产权为由将中集告上法庭。中集最后败诉,失去了美国市场,而且诉讼费用就高达900多万美元。

  麦伯良还经常提起中集进军日本市场的艰难。

  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说:“进军日本市场,用日本标准做产品一直是我想干的事。日本市场的产品比普通产品小一半,做到了,利润比普通产品要高,但很少有人能做到。我们不信做不了,找强手竞争是提高中集的最好办法。

  进军日本,4年内我失败了3次。人家就是不接受产品,而且全部退回来。第四次时,我对日本人说,请再给我一次机会。我让生产产品的工厂总经理到日本去看。他回来后,跟我说:如果地上有个洞,我肯定钻进去。“我激发了他的斗志,我们成功了!现在在日本提到中集,他们都是满口称赞”。

  1996年,在麦伯良担任总经理5年之后,中集第一次实现了集装箱世界销量第一。这个第一,中集一直保持到今天。

  “我是只要有机会就会往上拱的人,死了拉倒。”这就是当时力拼集装箱世界第一的麦伯良。

  开启多元化道路

  1996年之后,中集逐步加大了研发投入,中集的技术含量逐步提高,成本领先加上技术创新,中集牢牢地占据了集装箱的世界第一这把交椅。

  2003年7月份,中集在深圳东部自己投资建设了第二个干货集装箱厂。

  据悉,这个集装箱厂是中集最为先进的工厂。据媒体有关分析称,虽然中集已经有十多个干货集装箱厂,但大都是通过收购得到的,真正自己投资的只有南方中集。中集的这个东部集装箱厂,是世界上最先进的集装箱生产线。东部工厂的设计则完全按照精益生产的原则来设计,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物料的搬运、工人的等待时间。以前是一个部件一个部件地在车间做好,然后再运到一起总装,有很多的转运等待。在东部工厂,集装箱的前墙、后墙、顶板做好之后就被运到总装台。东部工厂的生产效率也有了极大的提高,以前南方中集最快的生产线是每6分钟生产一个标准箱,而现在东部工厂只需3分钟。并且,深圳是一座东西走向的狭长形城市,南方中集的工厂所在地蛇口位于城市的西部,这里的蛇口港原来是深圳最重要的港口,几乎所有的货物吞吐都经过这里。但是随着东部的盐田港的崛起,深圳的货物吞吐变为东西各半。集装箱很大一部分的成本是运输成本,标准箱每一公里的运输成本高达10元人民币。东部厂有效地降低了成本。

  尽管中集的集装箱制造已经牢牢占据着世界领头羊地位,但让麦伯良困惑的问题是,集装箱行业的市场容量有限,全球只有300多亿元人民币的份额,份额已经超过集装箱半壁江山的中集已经快到了天花板,必须寻找另外的利润增长点。

  麦伯良目前看中了半挂车和空港设备项目,并已经重金杀入。

  2003年5月20日,中集并购了美国排名第五的半挂车制造商HPA Monon。麦伯良说,中集希望进入的每一个业务都能够成为全球主要的供应商,“我为中集确立的战略定位是全生命周期的现代化运输装备、服务商”。

  半挂车市场的容量有150亿美元,是集装箱市场容量的3-4倍,它是中集第二层面的业务,新的利润增长点,集装箱业务在中集的比重是90%,另外10%是半挂车。  

  麦伯良在此前对本报记者说:“中国目前半挂车的市场规模,去年就有30亿人民币,而美国就有58亿美元,大约15倍,而在美国这些产品都是本土企业在做,就这个产品,在全球来说,各个国家都以本土企业生产为多,而中集现在希望使这个市场能在五年内达到世界第一,成为除了集装箱以外的第二个领先产品系列。”

  麦伯良表示,中集对多元化一直非常谨慎,坚持相关多元化的战略,认为多元化必须与自己的优势主业有关。集装箱和半挂车主要的原材料都是钢铁木材,集装箱是航运工具,而半挂车则是专为陆路运输而设,在先进国家已经被广泛使用。例如美国85%以上的中、长途公路货物运输是采用重型厢式车及其他专用半挂车。中集认为,作为陆路运输的主力,半挂车的发展空间会很大。

  此外,中集在1999年还介入了空港设备领域,以机场旅客登机桥、全自动航空货物及物流处理系统、自动化立体停车库等为主要产品,其中登机桥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了80%以上。

  透过繁忙的蛇口码头中集办公室的玻璃窗,45岁的麦伯文能看到远处的大海,他说他对年轻人有两个忠告:执着、脚踏实地。






新浪财经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