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焜耀:不能用中国思维方式去看国外市场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29日 19:20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顾建兵 苏州报道 12月22日早上8点,李焜耀准时出现在苏州的办公室里,他基本上每个月都会从台湾到内地来考察市场。虽然已经52岁了,但是他还是坚持在世界各地来回跑,“一年有100多天
3年前,离开宏基怀抱的李焜耀执意带着明基走上了国际化的道路,也就在这3年时间内,李焜耀在全球砸下的行销费用超过1亿美元。 一切看起来都相当顺利:明基(2352.TW)今年前11个月本业合并营收为新台币1529.6亿元,而旗下的友达光电全年预计实现营业收入为1624亿元新台币,利润也高达291亿元新台币-是全球第三大TFT-LCD生产商,而这营业收入绝大部分是在海外市场实现的。 更让李焜耀欣慰的是,今年预计BENQ品牌部分的营业收入较去年成长约一倍,2003年明基自有品牌营收约达新台币350亿元,今年约700 亿元,而在整个明基的营业收入中,自有品牌占总营业收入比重已经达到40%,李焜耀表示,2008年能够提升到50%以上。 而在全球市场上,明基正在迅速崛起:今年下半年欧洲市场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期成长170%,在美国市场也保持了60%的增长幅度,而在亚洲布局方面:内地、香港、印度地区的成长相当强劲,从今年开始,明基在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各地设立分公司,强化在亚太市场的布局。 而采访的话题也就围绕华人企业的国际化而展开。 一定要重视当地人才 《21世纪》:从明基全球市场的增长来看,是不是国际化的大局已经定了? 李焜耀:我们现在已经做了三年了,感觉增长势头和掌握度都比以前进步很多,跟去年相比,我们在电脑、通讯、LCDTV等市场上效果还都不错,所以企业一定要打破国际化的围墙-外面才是一个很大的世界。 《21世纪》:从明基在全球的表现来看,欧洲市场一直在高速成长,是不是因为在欧洲找到了合适的团队? 李焜耀:明基在欧洲市场跟去年相比较,增长了100%多。主要是我们找到了合适的人来做:荷兰分公司的总管是荷兰人,明基英国分公司的总经理是个台湾人,但是他已经在英国呆了10多年了,目前明基在欧洲有9个分公司,只有欧洲总部有台湾人。所以说一定要找当地人才能做得更好。 《21世纪》:虽然欧洲市场看起来很好,但是在美国市场的表现好像不是太好,这是为什么? 李焜耀:这主要是我们自己的选择,一开始我们就是把美国部分的要求放低一些,美国要求的规模经济比较大,在美国的团队建设我们也不想太快,在美国社会,其实你只要出钱就可以找到很好的人才,可是企业文化的调和,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做,过去这两年来,明基从三星、NEC等公司挖了一些人过来,但是毕竟是各方面的人马,在内部文化的调和上都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现在在美洲的部分,我们在加拿大和墨西哥都做得很好。这些国家的市场比较小,所以只要找到几个合适的人就可以动起来,但是美国太大,所以需要的时间都比较长一点。 《21世纪》:现在明基在美国做得比较慢,是不是吸收了当时宏基在美国的教训? 李焜耀:也不完全是吸收宏基当年的教训。欲速则不达,这跟美国的市场环境和文化有关系,美国最大的特制就是一个同质性的市场,美国没有所谓的区域性市场,要成功就是一个全面的成功,不可能说是在一个小的区域成功,而且美国的一些分销系统都是全国性的,要找一个媒体也基本上都是全国性的,媒体的门槛不比较高,一个整版的广告都是几万美元,整个市场的门槛,经营难度都是比较高的。所以在美国市场不能求快。 《21世纪》:但是美国市场还是比较大的,如果明基在美国市场没有成功,能说全球化成功吗。 李焜耀:美国市场大,但是现在来看成长不一定高,其实我们在美国的营业额还是比较大的,只是我们不敢像欧洲那么快,我们今年在美国市场跟去年相比较成长大概50%到60%。 对美国市场来说,我们最终还是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团队,找到这个团队,然后把自己的模式做起来,不能求速成,速成的话砸很多钱下去,内部的系统和外部的经销伙伴系统跟不上就会出问题,所以美国这种投资跟成长的规划要特别吻合,才能产生这种效益。 实际上以全世界的市场来看,美国的同质性是最高的,多元化的程度反而是最小的,一方面是美国有很多地头蛇,你看NOKIA,它在美国市场的市场占有率也不高,所以不能说美国才是一个国际化的指标。 实际上我们是全球化的经营,在某些市场弱一些,在另外一些市场强一些,这种领先的程度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21世纪》:回过头来看,明基在欧洲市场表现不错,但是听说在亚洲和内地成长又慢下来了? 李焜耀:内地是去年和前年成长得比较慢,今年又回到高成长,大概成长是六到七成,亚太其他的地方呢,还是要看那些国家,在澳大利亚就成长不错,全部是当地人在经营。 印度今年也很好,做得很成功,手机销量已经是印度全国第四,在印度的分公司全部是当地人,印度分公司的总经理以前在加拿大留学,对外面的情况很了解的。当地人对当地的情况还是要了解,一定要重要当地人,但是用当地人最难的就是文化的融合,对公司文化的理解,特别是对公司的原则。 实际上要找到合适的人是很难的,分公司负责人放在当地,总部其实很难管理的,所以诚信的原则是不能妥协的。 泰国今年成长也不错,有些地方成长不好主要是我们在亚太地区布局比较慢,我们在亚太国家设立的分公司比欧洲还少。 从年轻时候就培养国际化的视野 《21世纪》:9月份在苏州见到你的时候,你跟我说大陆的企业家普遍的国际化视野不够? 李焜耀:中国是一个大国,对小国的体会不深,到国外去不能用中国的思维去看国外的市场,没有一个国家有中国这么多人,地域的辽阔也就不用谈了,所以对当地文化的理解上会有问题,也就是说企业家的大国思维会比较重。 而且内地的企业家在国外的生活体验也比较少,年轻一代的就没有问题了,我想国内的企业家35岁以上的在国外生活的体验都不是很多。 另外我觉得内地企业是在中国这么一个大国的环境中长大的,做外国市场很多时候也用中国这种大国思想来做。 比如说欧洲,虽然都用欧元,但是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就很大,就算荷兰这么一个国家也是白人、黑人、回教徒、印尼人,每个欧洲国家都比中国要复杂,所以用这种大国思维来作是不对的。 同样的,我们看美国的企业也是这样,很多美国公司在美国市场的营业收入占了它的一半以上,很多企业的内部流程都是以美国这种大国的观念来设计的,中国的企业也是如此,内地目前有哪一家企业,其国外市场的营业收入占到了一半? 《21世纪》:从明基三年前单飞开始,你就坚定的要走国际化的路线,那你的国际化视野是怎么培养起来的? 李焜耀:我从20多岁开始,我们每年都有很长时间是在国外,刚从学校毕业三年的时候,自己就提着皮箱,在法国、德国卖东西,现在这种体验还是很多啊,另一方面台湾开放也早,大学时候听的是英文歌,读书也是英文版多啊。 现在公司大部分主管都是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公司内部的沟通大部分都是英文,我觉得国际化的视野还是要从年轻时候就开始培养。 《21世纪》:我们也看到很多中国台湾企业都已经走上了国际化的道路,那台湾的企业是不是逼出来的? 李焜耀:是的,中国台湾地区的市场太小,只能做国际化,但是很多企业还不是真正的国际化,还只是把物流和订单搬到了外面,但是还没有深入到当地的市场,没有去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其实只是把货物给他们而已。 中国台湾的很多企业基本上做到物流,运筹的国际化,还没有做到商业行为的国际化,还是没有深入到当地去做一个国际化的品牌,算起来还只有宏基,我们算是第二个。 《21世纪》:你说国际化的视野要从年轻时候开始培养,那是不是说中国企业要走出,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李焜耀:其实中国最近20多年发生的变化是人类历史上没有过的,其他国家化20年走的路,中国几年就走好了,所以不用担心,人才培养的速度是很快的。 我想最主要的还是企业领导人的视野,看他对国际化的考量,基本上大陆的企业在国内赚钱都是比较好的,国外的钱普遍不好赚。所以国际化的过程中,还是需要相当长时间的布局。 《21世纪》:从内地企业的国际化路径来看,TCL收购了汤姆逊、重组了阿尔卡特的手机业务,联想收购了IBM的电脑业务,这种收购路径会不会是国际化的捷径? 李焜耀:在欧洲收购公司最主要的就是人,人要全部解聘,然后在聘请回来,这样才有办法解决,比如在德国要解聘一个人很难,几乎是要终身雇佣,其实汤姆逊很早就找过我们,我们没有要。 以前宏基在国外收购了很多企业,吃了很多苦头,文化的融合的难度非常大,所以收购的风险会很大。 现在很多内地的企业家都用内地的眼光在做国际市场,以为可以很快速的做,但是全世界没有一个市场是像内地这样变化如此之快。 国外的社会比较稳定,产业结构的调整比较慢,很多事情要经过法律诉讼才能解决,很多事情不是那么容易解决。所以想要用快速的方式在国外做是蛮难的。 我们也谈过很多合并案,但是我们要求还是很严格,宁愿自己慢慢做。 《21世纪》:宏基目前已经是全球第五大笔记本电脑厂商,明基在全球的营业收入也不错,那你觉得内地的企业家能从宏基和明基学到什么呢? 李焜耀:学什么不敢说了,毕竟每个企业的国际化路径不同,内地企业是在内地生根,然后走向全球,台湾企业是一早就走到国外去,各有利弊,但是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人才,公司内部人才的国际化,视野的国际化是比较难的。 国际性视野的导入,国内企业还是比较少,其实我经常看国内企业家的书,发现在这些公司内部中国观念还是太深,很多公司就没有那么强烈的国际化动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