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乞方式千变万化 乞丐真假难分越发职业化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24日 14:07 北京科技报 | |||||||||
作者:余裕 据PHOTOCOME图片社报道,乞丐行乞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了,有的赤膊上阵,在广场上写下“万言书”讲述自己的“悲惨遭遇”;也有的打扮成贫困学生的样子,一言不发地跪在地上,面前摊开的是一张“英文简历”———用英文描述自己的境遇等等,真是花样百出。有人说乞丐现象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但这是种什么样的文化,今天和过去的乞丐又有什么
乞丐真假难分 周教授曾在自己的研究论文《都市农民的二次分化与社会分层研究》中根据行乞手段,把街头乞丐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挟技之丐。这类乞丐身怀技艺,他们一般在主干道上或唱曲,或舞蛇,或玩杂耍等,总之是卖艺行乞。在汉口江汉路步行街上,总有一对中年夫妻,男的弹琴,女的唱曲,围观者一般都会扔下从几角钱到几元钱不等的“赏艺”费。 2.残疾之丐。身体残疾之人,如跛者、断腿者、驼背等行乞街头,博得行人怜悯与施舍。 3.行乞之丐。这类乞丐行走于市区内各热闹的场所,向路过的行人、商店等讨钱。 4.诡托之丐。这类乞丐或诡言与亲人走散,身无分文,沦落街头;或假称父母有病,自己无钱上学;或称自己外出投亲不遇,流落此地,以此骗取钱财。 5.强索之丐。乞钱不给,或口出脏话,或拦住不让走,多是一些商场附近和天桥上的儿童乞丐。此外,笔者曾在街上碰到一中年男子,怀抱一名头大于身的残疾男婴,称无钱给孩子治病,向行人乞讨。 这几类乞丐都是都市中的常见流动人口的一部分,尽管他们采取了乞讨的形式,但周教授认为他们中的大多数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乞丐,而是假乞丐。 “本来意义上的乞丐是因为家境悲惨,无法生活,为了活下来,他们沿街乞讨,所以叫讨生活,这是迫于无奈。但是现在的街头乞丐绝大多数不是为了生命和生活,而是为了利益驱动下的职业化乞讨,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乞丐了。” 他把街头假乞丐的特点分成两个层次:一是以乞讨为职业、以牟利为目的,通俗地说是为了赚钱,而不是为了解决活下来的问题。“有的乞丐乞讨两年回去能盖楼房,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这是比较效应在起作用,对于他们来说,乞讨比种地容易挣钱。自己活下来不说,还旱涝保收、不纳税,了不起面子不好看。在利益第一驱动下,一些人已经不要面子了。” 从第二个层次看,一些所谓乞丐乞讨手段往往和犯罪相连。前面所说的根据这五种手段为乞丐划分的类别中,无论是哪种乞丐,乞讨形式都往往和犯罪相联系。“在管理还没有完全到位、市场秩序还没有完全制度化的时候,这种情况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是比较大的”。 真乞丐形成有“恐荒症”等文化因素 人都有尊严,乞丐也不例外。但大城市中比比皆是的乞丐现象让很多人反感,认为他们“不要面子”、唯利是图。实际上,假乞丐产生的原因已经和真乞丐形成的原因有了本质的不同。 周教授说,真乞丐之所以乞讨为生,大多是由于天灾人祸,如洪涝灾害等造成土地颗粒无收,不得不背井离乡、出门乞讨,这是客观条件造成的。 另外,在《中国近代流民》一书中研究者曾引用了这样一段话:“天然环境的势力,不惟影响及农民的经济和生活,并且还深入他们的心理。因为天然势力的伟力不容易抵抗,所以常有崇拜天然的现象发生。农民心理,总是偏于消极方面,恐怕天然,希望天然,却不像科学那样,敢公然和天然宣战。” 这里指出了“天然环境”与“崇拜天然”这种文化现象发生的关系。长期恐惧的积累,渐渐形成成了“恐荒症”———一种惧怕灾荒猝然而至的直觉反应。正是在这种“恐荒症”的驱使下,人即便是平年、丰年,农暇也要散之四方去“逃荒”———实为“备荒”,以防可怕的饥荒不期而至。于是,流民现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自然而然发生了。 假乞丐的职业化趋势已经导致了社会信任感的丧失 在人们对待乞丐的态度上,周教授认为,早期人们接济乞丐是出于同情弱者,行善积德,但现在,乞丐为了利益,出现了职业化现象。“许多学者并不把其认为是一种职业,但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我们可以姑且称之为一种不正当职业”。而正是其中的欺骗成分,让人们丧失了对乞丐的信任。社会信用在不同方面的丧失表现在对待乞丐的态度问题上也是如此。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11月份,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02级学生王寻、庄斯瑾、张俊祥在指导教师洪大用的指导下公布了一项调查结果。他们采用街头偶遇抽样的方法对北京、广州两地繁华路段的206名行人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在谈到对流浪乞讨者的态度时,19%的人选择“同情”,31%的人表示“厌恶”,15%的人自认“没感觉”,35%人感觉“说不好”。北京大学一名姓荣的同学说:“必须区分真正的乞讨和那些骗取人们同情的‘乞讨’。”可见,各种恶性乞讨事件已经影响了公众对流浪乞讨人群的态度。 在拒绝施舍的人看来,施舍是对以乞讨为业者的欺骗行为的一种鼓励,会助长这种不良风气,久而久之就会陷入恶性循环。 至于这种现象是否能够称为“文化”,周教授解释说:“广义看是一种文化现象,从深层文化层面分析,当前的乞丐讨现象实际上是适应文化如观念文化和制度文化与物质文化发展的错位或不同步造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