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CEO的中国圈子(2)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22日 19:03 《中国企业家》 | |||||||||
流动的商机? 没有人会刻意回避“圈子经济”,洋CEO也不例外。在社交圈之外,洋CEO们也有自己的生意圈,有时这两者是部分重叠的。
Steve介绍说他是今年夏天才学习高尔夫的,因为里面有各种网络,自然也会有商机。但他同时又强调不会有意地去寻找它,而是等待它来找到自己。听上去有点玄妙,他用了potential(潜在性)这个词语。Steve举例说,如果有人过来说,“嗨,让我们一起去打高尔夫球吧。顺便问一下,可以谈一下我的新产品吗?”他会选择远远逃开。因此,他也不会用这样生硬的让别人感到尴尬的方式去寻找所谓商机。当然,对于相对熟络的朋友,Steve会比较直接:“嗨,也许你能帮我。”这种风格很美国。 德国人Wilfried认为通过高尔夫球友这个圈子,可以相互交换商业上的看法。但当他挥杆的时候,所有的压力都会放置脑后。 圈子里的“关系”来不得半点勉强。Roger深有体会,他特别讲到了朋友跟商业的关系,当这两个圈子重合时,需要谨慎处理。在做生意的问题上,跟朋友合作更要注意,因为如果出了问题,不仅损失了时间、金钱,还有可能破坏原本美好的关系。在进行商业合作的过程中,对方会把你放置在一个陌生人的位置上去考察,不会因为朋友的关系而疏忽,甚至有可能会更严格。“我也跟几个好朋友一同做生意,但我们对对方相当相当了解。” 在自主创业之前,Roger曾是一家德国公司在京办事处的CEO。他回忆那个时候要跟不少中国的政府官员打交道。Roger经常在宴会上被授意喝白酒,一方面感到尴尬,另一方面对身体有害。他形容说“那是一段艰难的日子。” “我一般不跟中国的官员打交道,但如果可能,你能帮我安排见总理的时间么?”Thomas如此打趣说。Steve则干脆将熟悉中国政策的任务交给了自己的中国秘书。 长期浸润在中国的商业环境中,洋CEO们对中国同行的特点有些印象。Roger认为中国的商人更加灵活,而西方的商业则强调系统化。比如同样抵达一个商业目标,西方的模式是要在每一步都清楚显现过程,而通常中国人不这样做,比较混沌。Roger又称混沌是客观的表达,就像好多大小不一的球在一个盒子里,如果你使劲摇晃,经过一段时间,仍然可以分层。西方商业太重系统,就会忽略人的个性,将系统置于具体的人之前,尽管他们也标榜人性化的管理。系统有系统的好处,混沌有混沌的弱点。如果你最终成功了,没有问题。但如果你的过程出了问题,就没办法一步步找回。Roger最后的结论是需将两者平衡。 Steve则发现西方企业家直接透明的谈判方式有时不适用于中国企业家。“他们看上去只想为我所提供的设备付钱,但不愿意对我们提供的服务付钱。”作为易达在线服务公司的总裁,他一度很头疼。后来,他也变通了做法,将硬件主要卖给中国的公司,将服务支持卖给国外公司,各取所需。有时就要按中国的方式来经营商业。Steve一边做生意,一边学习入乡随俗的本领。美国老乡Thomas的粗略认识则是感到以前中国人一般是为某个公司工作,但现在更多的人选择自主创业。 在台湾曾经呆过的Wilfried 注意到中国大陆和台湾的企业家也有所不同。后者呈现的“杂糅”性更强,也就是台湾的企业家很西化,在企业管理的理念和方式上容易跟西方接轨,但同时他们又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Wilfried还注意到中国商人的聚会跟西方不同,通常是一帮大老爷们在一起拼酒,他们的妻子到哪里去了?Wilfried很不解,至少在他看来,家庭对一个商人跟事业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