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坐着说 何如起来行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14日 18:23 时代人物周报 | |||||||||
离河北定州市以南大约35公里,有一座村庄叫翟城村。翟城村向北步行10分钟,有一所学校叫“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 从外面看去,这所占地80亩的学校和其他农村的中小学校并无二致。走进去,里面一
“这么个躁法不行” “温老师一直有个想法要找个基地培训农民、从事实践活动,在实践层面上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学院办公室副主任潘家恩说。潘家恩口中的“温老师”就是温铁军,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外号“温三农”。 2004年4月18日,在和翟城村村委会多次接洽之后,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正式开学,温铁军任学院的理事长兼院长。 因为这个学院,温铁军入选2003年度CCTV年度经济人物。“中央电视台搞年度经济人物评选的时候,让我说句话。面对上百个大学者、大款,我说我能做的事情,你们在座的所有人都能做。”温铁军平静地说。 温铁军被人誉为“用脚做学问的学者”、“中国农民的代言人”,但这位三农问题专家对此却十分低调。 “这都是别人说的。我没有明确的东西。我是一个犹犹豫豫的人,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的德行。既没有明确的大目标,也没有坚定的信念,更没有自己的体系。我并不像刚读了一些书的青年,急于建立自己的体系,急于有突破。我没有,我浮躁不起来,担心这么多调研形成的东西还是不够,老是这么一种犹犹豫豫,踟躇不前的感觉,常常感到不行。”温铁军说。 或许是社会的浮躁,凸显了温铁军这种自认为“比较保守、比较传统”的知识分子的个性。“我的想法很老实,就是觉得这么个躁法不行。你问我搞乡村建设学院为什么?我就是觉得以前搞的东西不行,是不是能够再搞点别的东西,就是这么一个很不起眼的目标,很小、很犹豫的一种探索。” “坐着说,何如起来行。”温铁军在接受《时代人物周报》采访时说,这个简单的理念支撑他,不搞“口水三农”,而是走到土地上,做一些实在的事情。 任重道远 目前乡村建设学院正在进行三个方面的探索。“主要是一些软的东西。”温铁军说。 第一项是教学培训。根据学院的网站,其教学内容包括农村学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理论、政治经济学常识与农民(农业)合作社教程、公民常识(包括农村中常见的政策法规、农民权益的保护、村民自治等)、环境保护与生物多样性、卫生常识及农村中常见病的预防、性别意识与妇女权益、社会心理学与城乡二元结构条件下的社会心理现象等。 教学对象则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村青年;在农村致富、普法、维权等方面的带头人;乡村医生、农技人员、基层农村干部、志愿为乡村社区服务的青年志愿者。” “现在政府的一个已经导致农村发生结构性变化的重大政策就是三年内免除农业税,乡镇一级政府普遍要精简人员。这种情况下农村社会让谁来搞?难道留给家族势力?留给宗教势力?留给黑恶势力?我们现在做的这些事情就是紧密配合政府的免赋,争取让那些有良心,有理想,有道德、有思想、有能力的人成为农村中的骨干,去替代乡镇政府留下的组织和制度空白。”温铁军说。 学院的第二个工作是翟城村试验区建设。试验区的工作包括组织合作社、农村卫生教育、生态农业、乡村文艺等。 “我们希望农民不仅能够组织生产、组织起来消费,更重要的是能够形成组织的习惯。分田单干以后,人与人合作越来越少,人与人之间关心共同事务的机会也越来越少,村庄要真成为学习化的村庄、一种更适合人发展的空间的话,它不仅仅提供一个地方让我们住,更要提供一种共同讨论、共同学习的空间。”潘家恩说。 学校的第三个工作是研究工作。目前,乡村建设学院正在挖掘、梳理、研究、整理晏阳初、梁漱溟、陶行知在70多年前做的一些工作。“这对我们现在的乡村建设理论可能是基础性的东西。”潘家恩评价。 同时,乡村建设学院也开展行动研究。“如果能够把农民做的一些工作积累成一些案例,类似MBA的案例教学一样,对现在来讲是非常有用的。”潘家恩说。 目前,学院发展并不尽如人意,资金和人员的缺乏等问题都让温铁军和乡村建设学院的同仁感到任重道远。 “今天真如狄更斯所说:我们处在一个最好的时代,我们处在一个最坏的时代。不要简单把今天的一切浮躁都当成主流,然后趋之若鹜,那未必是真实的。稍微把浮躁的泡沫放在一边的时候,你看到的是什么?稍微有点历史感,你看到的是什么?很多人让我跟别人说句话,我说:‘切忌浮躁。’”温铁军感慨。 “我是块平的石头,没棱没角,我不尖锐,我想做的是完全朴实平和的事情,是中间状态的事情,绝对不走两个极端。”温铁军语气十分平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