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财富人物 > 《浙商》杂志2004 > 正文
 

王均瑶的缺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14日 15:24 《浙商》杂志

  事必躬亲、个人英雄主义、股权革命不彻底

  本刊记者 徐王婴

  新浙商的领军人物王均瑶走了。人们在凭吊、追忆、悼念的同时更多地开始了思考。人们在想:王均瑶为何走得太匆匆?王均瑶之后的均瑶集团还能走多久?他留下的悬念对
其他浙商有哪些借鉴作用?

  人无完人。胆大包天、名震四海的王均瑶也有自身的性格缺陷。

  事必躬亲,透支生命的同时也破坏了制度建设

  其实,以王均瑶的聪明,他非常明白在家族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在他的身边,也不乏素质良好的职业经理人。他一向又对员工很宽厚(一位早期就跟他出来闯荡的“元老”说,跟了王均瑶这么多年从没看他开除过一个人。),为何他还是那么繁忙,以至于积劳成疾、英年早逝呢?

  是他事必躬亲的性格。信手拈来就有一大堆的例子佐证了他事必躬亲的个性。

  去年11月,记者第一次去采访王均瑶,有两件事情印象特别深刻。一是王均瑶在由上海市浙江商会主办的“ 新浙商财富沙龙”活动的前一天,为了来宾的桌签名单的排定竟然忙碌到深夜。二是他向记者介绍说,他当初在考察浦东那块地时,自己拿着地图开着车前往实地勘测,并且还用自己的脚步一步一步地去丈量!

  11月12号,浙江商会的公祭大会上,商会领导介绍:在商会的会刊《新浙商》出刊前,他跟编辑们一起奋战了5天5夜,每一篇文章、每一个标题都认真修改。因而人们说他虽然胆大包天,但同时也是心细如发。

  事必躬亲,使得均瑶集团的事业能够尽量不打折扣地朝着王均瑶制定的战略方向发展。但却透支了这位企业家的生命。尤其令人感到唏嘘的竟是这样的一件“意外”。“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王均瑶董事长于8月份从医院出院了。那一天下午6点半,大部分员工还在办公室。他谈笑风生地来到了公司。当我闻讯过去时正看见他大步跨入写字台后面的椅子。他长嘘了一口气带着兴奋的神情说:‘离开公司这么长时间真的是憋死人了,我要好好地感受感受办公室的气氛。’说完,他仔细审阅了当天的‘均瑶新闻’。看了看当天的报纸,才意犹未尽地姗姗离开办公室。”均瑶集团党委书记陈理这样向记者描述当时的情景。而另外有人告诉记者,由于集团办公室刚装修不久,身体本已极度虚弱的王均瑶,经这一次的办公室之行并发了肺部感染,才导致了病情的恶化。

  一个心系企业发展,“春蚕到死丝方尽”的企业当家人,为企业发展呕心沥血,却很不“科学”地透支了生命!

  其实,他的“事必躬亲”不但是透支了自己的生命,也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企业的制度与规矩。

  “去年有两个星期他不在公司(其实是因肠癌而瞒着大家去做了个小手术),等他一回来上班,等他签字等他审阅报告的人排起了长队。”一位均瑶人向记者介绍说。

  “难道各部门的经理人不会找他的两个弟弟吗?他们不是各管一块吗?”记者问。

  “没办法,他就是喜欢事必躬亲。这样一来,一些规矩、一些岗位反而形同虚设了。”他还给记者讲述了这么一个小插曲:在公司装修的阶段,王均瑶事无巨细地过问。连他自己也感到了不妥,就在会议上主动说:“你们不要说我什么都管,用什么油漆,买什么样的家具都要自己来。就算是我在这方面有个人的兴趣爱好行不行?”

  也许有人会说,早知如此应该劝王均瑶学会超脱,学会在岸上观风景。其实这是很难的。如果王均瑶不是充满着创业激情,不是如痴如狂地投入事业,他的均瑶集团就没有今天。“我希望能够逐步退出来,退到董事局。用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学习”这是去年11月,他亲口对记者说的话。但江山易改性格难移,他的执着使他的“退出”成了一个虚拟的希望。而以他在公司里一言九鼎的权威,要让手下人帮助他“放下”显然更无可能。因此才就有了“天妒英才”、英年早逝的惨痛结局。逝者已矣,愿更多的企业家能从中有所感悟,从繁忙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尽快完成角色转换,让自己成为做一个战略家、指挥家而不是运动员。

  个人英雄主义,个人品牌对企业品牌的影响

  这里,倒不是说王均瑶追求个人的影响力和魅力。而是均瑶集团这些年的发展更大程度是建立在他前瞻的眼光和个人的战略决策能力的基础上的。他个人的光芒可以说“盖”过了企业的光芒。

  他的公司名称或多或少地加重了王均瑶的个人色彩。而他事必躬亲、大包大揽的工作作风也加重了这种个人英雄主义的分量。

  “你们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这是记者去年的采访问题。

  “目前还是我自己。我其实希望自己只是一个股东,一个投资者,把均瑶集团做成百年老店。我也在培养人。但也许是我的思维跳跃得太快,目前人们的思路还跟不上。”王均瑶坦率地回答。

  在此情况下,王均瑶的个人品牌大于企业品牌是正常的。那么,银行只认企业家个人而不认企业也是正常的。听说,在王均瑶病重期间,温州有关银行专程派人前来探望病情。说是探望病情,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显然在于求证王均瑶的生死。据说,当银行人士看望了王均瑶之后才放心地回去。

  好在王均瑶在生命最后的一段时光参悟了企业品牌应该大于企业家个人品牌的道理。为此,在考虑身后事的时候考虑了团队的因素。“王均瑶身前非常细心,非但安排好了股权的处理,对家属、亲友、高层、员工等都一一安排妥帖;在他的安排下企业运转很正常。”均瑶集团的相关人士介绍说。

  股权革命的不彻底,给企业未来发展留下了悬念

  “我希望集团能不断地长大,不是我个人所有,也不是家族所有,而是由社会公众所有。均瑶这个品牌属于社会所有,而我愿意为此改名。”去年11月,王均瑶这样对记者说。在他的构想里,将来企业的股权1/3为家族的,1/3为员工的,1/3为社会的。

  “去年9月,我跟他的几个助理一起聊天,谈到了股份制改革的思路。他听到后很感兴趣,就让我给写个材料。于是我连夜写了一个《关于股份制改革的建议》,1000多字,交给了他。他看后说很受启发,让他的助理打印出来,作为文件发下去讨论,让大家认识到推动股份制改革的积极意义。当时,我的建议是先在乳业等成熟的地方,拿出些优良资产让员工入股。但后来这个方案还是没有实施,股份改革的事就暂时搁了下来。”党委书记陈理向记者披露了这一段鲜为人知的事情。

  现在,外界最关心的是也许就是股权分配的事了。人们急于知道王均瑶的股份还在不在?有没有外流?股权结构如何变化了?均瑶集团因为要保守遗嘱的秘密,自然也要保守着股权分配的秘密。

  通过种种渠道,记者打探到的消息是:王均瑶去世前,他个人的股份占了50%以上,现在虽然有所减弱,加重了他两个弟弟的股份,但股份仍掌控在他们家族里,没有外流;而且他的两个弟弟增加的股份也不是很多。

  在把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等位置交给弟弟们之后却不明显增加他们的股份,这样的做法是否合适?因王均瑶的个人魅力凝聚在“均瑶”麾下的高管们在均瑶离开之后如果没有股份、期权等的奖励,是否能够依然如故地效力于均瑶集团?

  当然,前面关于他股权分配的说法也未经证实。而记者的设问也仅仅只是一种悬念而已。但愿这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悬念。

  “我的角色会退到资本这个角度,我希望我只是谈思路、谈想法,把想法传递给别人,而由团队具体地去运作。希望通过上市把企业透明化与公开化。所以说,我的上市不是为了圈钱,而是希望通过上市完成企业的股权与治理结构的调整。”38岁的王均瑶在今年的11月13日,在千人冒雨追悼之后永远地离开了他曾经热爱的这个世界。但,一年前他微笑作答时的情景却记忆犹新!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王均瑶新闻




新浪财经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故宫等景点门票拟涨价
第4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第54届世界小姐总决赛
男人为什么喜欢车
女人与车的美丽约会
自己建房开发商靠边站
图集:中外豪宅大比拼
娱乐风月图鉴
岁末读书频道大盘点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